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发布时间:2019-02-09 14:59
【摘要】:背景:颈性眩晕在临床上常见,目前关于颈性眩晕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仍存在争议,许多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目的目的:分析颈性眩晕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31例门诊颈性眩晕患者保守治疗3个月后眩晕改善效果,男7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平均46.6岁。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测量相邻椎体后缘滑移距离及椎间角,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Committee 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标准,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眩晕评分,分析不同影像学特点眩晕症状缓解情况及其机制。结果:影像学上,26例患者单个节段不稳,5例患者双个节段不稳;治疗前眩晕评分平均3.5分,治疗后眩晕评分平均1.3分。26例患者症状改善满意,满意率83.9%。眩晕缓解程度与患者CCI、颈椎前凸角及颈椎不稳节段位置、个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颈部肌肉力量在稳定颈椎中具有重要作用,保守治疗能有效缓解颈性眩晕。
[Abstract]:Background: cervical vertigo is common in clinic. At present,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 31 out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were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3 months. The improvement of vertigo was observed in 7 males and 24 females, aged 20 to 60 years (mean 46.6 years). The cervical curvature index (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 was measured by Ishihara method. The slip distance and intervertebral angle of adjacent vertebral body were measured. The cervical kyphosis angle was measured by Cobb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hearing and balance Committee (Committee 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 standard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and neck surgery, the vertigo scores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relief of vertigo symptoms and th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imaging featur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radiographically, 26 patients had single segmental instability, 5 patients had double segmental instability, the average score of vertigo was 3.5 before treatment, the average score of vertigo after treatment was 1.3. 26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was 83.9.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relief of vertigo and the position and number of CCI, anterior kyphosis angle and unstable segment of cervical spine (P0.05). Conclusion: cervical muscle streng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cervical spin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cervical vertigo.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分类号】:R68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Dynamic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Sympathetic Cervical Spondylosis Instability[J];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2009年01期

2 李中实,石东平,刘成刚,绳厚福,张念非,李子荣;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年10期

3 姜建元,马昕,夏军,陈文钧,吕飞舟,黄煌渊;退行性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3年09期

4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卓霖;胡建华;翟吉良;朱乾坤;翁习生;田野;邱贵兴;;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年06期

2 张韬;雷雪飞;李家庚;;针药并举治疗交感性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年07期

3 陈诗强;林宏生;董玮;熊文华;陈洪筹;;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16年03期

4 梁栋;夏茂盛;屠冠军;;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6年02期

5 孙远征;张东岩;李岩;崔福兰;;针刺跷脉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年12期

6 曾建勇;范洪武;张云涛;王淼;;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年08期

7 丁昌懋;孙慧芳;张惠宇;于湛;高剑波;;数字化平板透视在诊断退变性下颈椎不稳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年04期

8 钟卓霖;胡建华;翟吉良;田野;邱贵兴;翁习生;吴贵;朱乾坤;赵丽娟;;伴随颈椎病颈性眩晕的手术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15年25期

9 童正一;叶洁;许金海;尹萌辰;莫伟;莫文;;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不同中医证型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5年06期

10 张玉淼;刘敏;曹慧芳;王红莲;;交感神经症状在是否伴有寰枢关节紊乱的颈椎病中的分布特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年1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2 陈飒英,赵时敏,酒谷熏,庞宁;NIRS监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氧合代谢和脑血流量的临床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3 李家顺,石志才,贾连顺,袁文,倪斌,贾宁阳,贺佳,陈雄生;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的临床特征与放射学测量(附197例临床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年05期

4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文忠;陈嵘青;陈永明;;通络止眩方治疗颈性眩晕10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年05期

2 张国清;武慧强;;颈性眩晕治疗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01期

3 孔林;;中药塌渍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10期

4 卢士云,张成举;颈性眩晕诊断及自我防治措施的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1995年01期

5 李中实;;颈性眩晕研究的新进展[J];保健医苑;2010年12期

6 姜林光;颈性眩晕的手法综合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年04期

7 吕新云;高压电子牵引治疗颈性眩晕112例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0年04期

8 吕英;针药并治颈性眩晕28例[J];天津中医;2000年02期

9 陈涛,程传国;颈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近况[J];中国骨伤;2000年07期

10 李小范;推拿治疗颈性眩晕8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良忠;;针药综合治疗颈性眩晕49例[A];第十九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二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胡觉;;颈性眩晕手法与牵引配合治疗62例分析[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黄玉梅;邹棉芳;;静脉高氧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4 宋泉生;钟远鸣;张家立;韦家鼎;伍亮;李智斐;马显生;唐福波;;持续颅骨牵引治疗顽固性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宋泉生;钟远鸣;张家立;韦家鼎;伍亮;李智斐;马显生;唐福波;;持续颅骨牵引治疗顽固性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楚怀;;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罗素兰;;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45例(摘要)[A];中西医结合“四种耳病”学术会汇编[C];2001年

8 刘红;;推拿为主治疗颈性眩晕86例分析[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杨雷刚;杨云刚;杨秀明;;手法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金振民;;颈性眩晕的保健与康复[A];颈性眩晕诊断新技术应用及手法治疗新进展——2005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眩晕发病率增高 颈性眩晕最常见[N];科技日报;2012年

2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 刘渝松 马善治;活血柔筋定眩治颈性眩晕[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3 尹琳 赵瑞清;颈性眩晕有了量化诊断指标[N];健康报;2006年

4 尹琳;颈性眩晕诊断有新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尹琳;颈性眩晕的治疗与预防[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四川 孙清廉;颈性眩晕的预防保健[N];家庭医生报;2004年

7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 徐志鹏;颈性眩晕 青年也要防[N];健康报;2007年

8 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骨伤科 顾钧青;颈性眩晕及其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9 张献怀;警惕:颈性眩晕逼近年轻人[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单健民;颈性眩晕辨治体会[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汪芳俊;颈性眩晕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及范炳华教授对其诊治经验的总结[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牧真;微针刀松解术结合整脊调神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孙建民;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的探讨[D];山东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边俊莉;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钟卓霖;伴随颈椎病的颈性眩晕手术治疗[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威;颈性眩晕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对比[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贾开红;通络定眩膏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5 杨柳蜻;针刺三天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6 张欣琦;通督调任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范德辉;卢桂梅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及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颜娜;针刺益脑方加肾俞穴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姜欣童;颈部微调配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徐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19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419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4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