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25 06:52
【摘要】:研究背景:下腰痛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是导致45岁以下人群劳动能力受限的最主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世界约70%的成年人口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下腰痛。在美国下腰痛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900亿美元,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我国下腰痛位于所有慢性病患病率的第六位,可见在我国下腰痛造成的社会生产力损失同样十分巨大。虽然目前下腰痛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椎间盘退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诱因。椎间盘内的髓核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外基质维持椎间盘功能,其数量减少和随之带来的细胞外基质代谢失衡是椎间盘退变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方兴未艾,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髓核样表型分化的能力,在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椎间盘为乏血供组织,其能量代谢主要依靠糖酵解,导致其内部产生酸性、高渗、低氧和炎症因子蓄积的恶劣微环境,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上述微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得间充质干细胞的代谢活力和生物学修复能力受到损害,而上述微环境因素中又以酸性微环境对间充质干细胞损害作用最为明显。有研究表明,人类椎间盘内的pH值随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而下降。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获取方便、供体部位损伤小、来源丰富和增殖能力强等优势,是一种理想的椎间盘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供体年龄可能是细胞活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退变椎间盘不同程度的酸性微环境对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活力的损害程度也很可能存在差异。然而,不同年龄来源的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椎间盘不同程度酸性微环境的耐受情况目前尚不清楚,阐明退变椎间盘不同程度酸性微环境对不同年龄组供体来源的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代谢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为椎间盘生物学修复研究的种子细胞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椎间盘存在一定的修复作用,但仅仅通过细胞移植、生长因子及抗炎药物注射等手段很难确保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后在退变椎间盘恶劣的微环境中长期保持生物学活力并发挥修复作用。近年来有学者在椎间盘内发现了间充质干细胞存在的证据,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在人类退变髓核和终板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在人类纤维环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祖细胞;同时,动物的体内研究也证实髓核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并且发现这些内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在椎间盘内存在一定的迁移和修复行为,提示这种新型组织特异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目前,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存在已经被多项研究所证实。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成功分离培养出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它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特性,能够实现成软骨、成脂和成骨分化,完全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协会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认定标准。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组织特异性间充质干细胞,髓核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更加合适的椎间盘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这个问题尚不得而知。比较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对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代谢等重要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两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在椎间盘生物学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为下一步开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椎间盘干细胞修复技术提供实验依据。基于上述研究进展与前期工作,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1)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对不同年龄组供体来源的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2)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对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第一部分: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对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研究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对不同年龄组供体来源的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索适合进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预的椎间盘微环境pH闽值,明确供体年龄对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酸性微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 方法: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根据供体来源分为未成年组(8-12岁,n=6)和成年组(33-42岁,n=6)。设立pH值7.4的培养条件作为标准培养条件,使用pH值为7.1,6.8和6.5的培养条件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轻度退变椎间盘和严重退变椎间盘的酸性微环境特征。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桥连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染色(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Annexin-V/propidium iodide staining, FITC-AV/PI)测定细胞存活。采用MTT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测定细胞增殖。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 I型胶原(Collagen-I)、 II型胶原(Collagen-II)、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3(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3, TIMP-3), p53和细胞凋亡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聚集蛋白聚糖、Ⅰ型胶原、Ⅱ型胶原、MMP-2和TIMP-3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能够降低未成年组和成年组供体来源的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并且抑制它们的聚集蛋白聚糖、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未成年组和成年组供体来源的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的应答模式相似,但是未成年组供体来源的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的耐受能力强于成年组供体来源的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结论:本研究显示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是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椎间盘生物学修复的重要有害因素,来源于未成年组供体的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更加适合用于椎间盘生物学修复,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椎间盘生物学修复可能在退变早期(当退变椎间盘病理组织微环境pH值大于6.8时)更加有效。 第二部分: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对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研究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对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我们将从健康雄性大鼠身上提取的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四种不同的pH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别是标准条件(pH7.4)和模拟正常、轻度退变和重度退变的椎间盘微环境(pH值分别为7.1,6.8和6.5);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桥连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染色(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Annexin-V/propidium iodide staining, FITC-AV/PI)评价细胞存活,CCK-8(Cell counting kit-8)测定细胞增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I型胶原(Collagen-I)、 II型胶原(Collagen-II)、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 IV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4, ADAMTS4)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3, TIMP-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退变椎间盘酸性微环境能够显著抑制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与增殖;同时,该酸性微环境能够抑制上述两种间充质干细胞中聚集蛋白聚糖、Ⅰ型胶原、Ⅱ型胶原以及TIMP-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并且提高MMP-2和ADAMTS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但是,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该酸性微环境对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与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明显较弱,同时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高的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和TIMP-3表达水平,以及更低的MMP-2和ADAMTS4表达水平。 结论:退变椎间盘的酸性微环境是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椎间盘的主要障碍之一;髓核间充质干细胞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更能耐受该酸性微环境,因而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种子细胞用于椎间盘生物学修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燕玲;王燕;贲晓明;周晓玉;苗登顺;;表皮生长因子对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克隆形成的影响及其传代后多向分化潜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10期

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调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5期

3 李志勇;郭子宽;郭志坤;;释放膜微粒: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新机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2年03期

4 王佃亮;马萍;王烈明;雷宁;吴诚;;间充质干细胞过滤分离器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3年08期

5 廖锋;郑扬;耿彬;唐朝枢;;促进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年10期

6 呼莹,王秋英,马丽,马冠杰,姜学英,赵春华;胰腺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王劲,罗成基,郭朝华,张勇;间充质干细胞与相关因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年05期

8 许琴,朱依纯,肖雁冰,田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马丽,呼莹,马冠杰,姜学英,赵春华;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促进造血恢复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年06期

10 张明伟,郭子宽,刘晓丹,吴英,侯春梅,毛宁;小鼠骨骼肌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菊;胡亮杉;郭坤元;;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大鼠睾丸的影响[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郭勇;张西正;李瑞欣;张春秋;郭春;张彦军;闫玉仙;;力学拉伸对经5-氮胞苷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力;王海燕;杜娟;赖洁娟;刘庆;黄苏娜;蒋建新;;直流电刺激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物理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马丽;呼莹;马冠杰;姜学英;赵春华;;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对造血恢复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韩钦;刘艳宁;何东南;闫曦;曹莹;赵春华;;分离和鉴定小肠上皮干细胞及其可塑性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刘晓丹;刘兵;李秀森;毛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姜玉玲;乔虹;刘梦雪;李强;孙玉倩;张巾超;;瘦素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凋亡[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8 肖娜;郭锦鹏;赵秀华;金文静;卢光t;程腊梅;;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陈广华;杨婷;付t$t$;苗瞄;金正明;唐晓文;韩悦;何广胜;仇慧英;马骁;陈峰;薛胜利;王荧;孙爱宁;吴德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10 洪珞珈;赵明明;张宇晶;;间充质干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A];2012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满学杰;天津滨海新区建最大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满学杰;津昂赛打造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 李忠俊 整理 吴刘佳;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又见新方法[N];健康报;2013年

4 上海生科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曹楷;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中的孙悟空[N];上海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陈建强;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津建成[N];光明日报;2006年

6 记者 冯国梧;细胞产品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方案获准[N];科技日报;2007年

7 实习生 刘霞;间充质干细胞有望用于面部整形[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新佳;我国“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进入临床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冯国梧;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规模化运营[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刘莹清;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泰达规模运营[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增强骨形态形成蛋白9介导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成骨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2 郑宗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3 王宪英;脑组织微环境及神经甾体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4 李晓东;牙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牙向分化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郭虹;胎儿多种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及胎儿骨髓血液血管干细胞特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6 侯静;间充质干细胞在辐射损伤后干性维持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袁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来晓瑜;一个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的鉴定和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韩春;牙根发育期相关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孙念政;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及其对糖尿病鼠降糖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克隆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苏晓华;牛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邓长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杨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D];吉林大学;2013年

5 马云鹏;应用大块平铺法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传代、冻存及复苏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6 那仁格日勒;溶血磷脂酸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理[D];内蒙古大学;2013年

7 王黎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蛋白表达谱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8 唐秋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男性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徐小霞;人胎盘绒毛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优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建军;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及成骨潜能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46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446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