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腰腹肌联合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9-05-10 17:51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腰腹肌联合锻炼与单纯腰背肌锻炼在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及改善腰椎功能方面的影响,探讨联合腹肌锻炼的有效性及必要性,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制定功能锻炼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到2016年6月因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在漳州市解放军175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编入两组,最后共纳入60例:对照组(单纯腰背肌锻炼组)30例,试验组(腰腹肌联合锻炼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规范的五点支撑式腰背肌锻炼,每个动作从初始的15次/组逐步增加至60次/组(以不感到疲劳为度),3组/天,5天/周,坚持锻炼6个月;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腹部收缩及仰卧卷腹锻炼,腹肌锻炼的每个动作从初始的15次/组逐步增加至30次/组(以不感到疲劳为度),3组/天,5天/周,坚持锻炼6个月。分别在锻炼前、锻炼1个月、锻炼3个月及锻炼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VAS评分、ODI评分及指地距离的比较,并比较每组患者锻炼6个月与锻炼前的VAS评分、ODI评分及指地距离的差异。在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综合疗效评价。结果:研究结束时,对照组脱落4人,试验组脱落2人,最后共54名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完成随访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锻炼前的VAS评分、ODI评分及指地距离,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及指地距离较锻炼前无明显变化,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指地距离均有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快,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指地距离较锻炼前均有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综合疗效评价,试验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及改善腰椎的功能方面,腰腹肌联合锻炼的效果优于单纯腰背肌锻炼,有联合腹肌锻炼的必要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斌;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2 吴建贤;王斌;李红;胡勇;胡雪莹;王明丽;;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3 吴建贤,王斌;定量有氧运动早期干预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作用(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6期

4 金建军,徐亚莉;推拿加腰背肌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及其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11期

5 王斌,吴建贤,王静;主动运动与推拿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随机对照[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0期

6 陈晓晏;;2006年国家级《非特异性下腰痛基础与临床康复研究》继教班暨第5届安徽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会学术年会在皖召开[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7 李红;吴建贤;洪永锋;王斌;胡勇;蔡亦红;胡雪影;王明丽;;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8 罗贤娥;赖建强;王楚怀;谢锦玲;许轶;陈杭军;;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9 彭小文;张盘德;;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10 黄雷;李军汉;;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丁献军;范顺武;;非特异性下腰痛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王康玲;王楚怀;;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斌;倪朝民;;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建贤;王斌;;定量有氧运动早期干预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作用[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詹晖;;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方法的思考[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敏加;非特异性下腰痛功能特征分析及针对性康复计划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姚卫光;在校儿童和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危险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腰椎坐位旋转手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腰椎有限元初步探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孙戴;推拿结合悬吊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评价[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郭永灿;脏腑别通针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即时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曾源;奇经调气针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即时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江羿羲;健身气功五禽戏功能锻炼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效应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孙美玲;内热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宁夏医科大学;2016年

7 宁兴明;郑氏推拿手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韩兴广;核心肌群训练联合“通督温阳”针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乔钧;肌内效贴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

10 韩凤;普拉提运动结合传统中医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473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473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