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及其意义的回顾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00:32
【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烧伤严重程度及预后以及生化指标(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肌酐、血红蛋白)的相关性,探讨伤后这些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机制,为病情、预后的判断及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67例大面积烧伤(TBSA≥30%)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本院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烧伤总面积分为30%~49%TBSA组(127例)、50%~79%TBSA组(79例)、≥80%TBSA组(61例),提取伤后第1、3、5、7、9、11、14、21、28、35、42天及对照组血清Ch E数据,比较对照组和病例组及病例组组间血清ChE活性的差异,以及伤后21d各病例组血清ChE活性(伤后21d达到最低值)下降幅度的差异,并分析各时点烧伤面积与血清Ch E活性的相关性。另根据预后将267例烧伤患者分为生存组(232例)和死亡组(35例),比较两组各时点血清ChE活性及伤后21、28d血清ChE活性(伤后21、28d达到较低值)下降幅度的差异。另外提取患者伤后同样时点血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血红蛋白(HB)的数据,分析伤后血清ChE与相应时相点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然后将ALB、ALT、Cr、HB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各时点与血清ChE显著相关的指标。进一步观察及分析患者伤后ALB、ALT、Cr、HB的动态变化,再分别比较四个指标在生存和死亡两组间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各时点血清ChE和其他指标中可判断大面积烧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确定能灵敏判断预后的指标,并绘制该指标伤后各时点判断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其各时点最佳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以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并与相应时点血清ChE对预后判断的ROC曲线进行曲线下面积比较。结果除伤后第1天,其他各时点病例组血清ChE活性均低于对照组(8.18±1.15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第21、28天,30%~49%TBSA组血清ChE活性明显高于50%~79%TBSA组和≥80%TBSA组,且50%~79%TBSA组明显高于≥80%TB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点不同烧伤面积组血清ChE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伤后第3、5、7天血清ChE活性与烧伤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伤后第14、21、28天二者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其余各时点二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伤后第21天,30%~49%TBSA组血清ChE下降幅度(1.18±1.70kU/L)小于50%~79%TBSA组(2.20±2.01kU/L)和≥80%TBSA组(3.35±1.89kU/L),且50%~79%TBSA组下降幅度小于≥80%TB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伤后21天血清ChE活性降至最低值(4.89±1.48kU/L),而死亡组伤后28d降至最低值(4.21±1.37kU/L);伤后28d,生存组血清ChE活性(4.92±1.46kU/L)明显高于死亡组(4.21±1.37kU/L),差异有显著性(P0.05)。至伤后第21、28天,生存组血清ChE活性下降幅度(分别为2.26±1.93、2.43±1.87kU/L)明显小于死亡组的(分别为3.61±2.20、4.22±1.94kU/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各时点血清ChE活性与其他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伤后第35天,血清ChE与ALB均呈正相关(P0.05),除伤后第14天血清ChE与ALT均呈正相关(P0.05),其他时点均不相关(P0.05);伤后第7天和42天,血清ChE与Cr呈正相关(P0.05),其他时点均不相关(P0.05);伤后第1、3和21天,血清ChE与HB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他时点不相关(P0.05)。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各时点与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血清ChE显著相关的指标,伤后第1、3天与血清ChE显著相关的指标有HB和ALB,伤后第5、9、11、21、28和42天显著相关的指标为ALB,伤后第7天显著相关的指标有ALB和Cr;伤后第14天显著相关的指标有ALB和ALT,伤后第35天没有与血清ChE显著相关的指标。血清ALB伤后先下降再上升,伤后第11天后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变化幅度比较小。血清ALT伤后先逐渐上升,伤后7天达到最高,然后一直下降,伤后35天后仍有下降趋势,伤后42天下降到观察时间段的最低值。血清Cr伤后3天内无明显变化,伤后3~5天处于下降状态,而伤后5~21天相对平稳,伤后21~28天又迅速下降,伤后35天后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血清Hb伤后1~5天迅速下降,伤后5~21天缓慢下降,伤后21天后相对稳定。比较不同预后组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肌酐、血红蛋白的差异。伤后1天,生存组血清ALB(32.45±7.04g/L)明显高于死亡组(23.61±8.75g/L),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伤后5、21和35天,生存组ALB(分别为31.85±4.71、32.60±5.21、32.48±5.65g/L)明显低于死亡组(分别为34.59±6.11、37.10±8.62、36.99±6.43g/L),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而其余各时点两组血清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1、14和21天,生存组血清ALT(分别为77.07±73.94、74.67±74.69、65.59±53.09u/l)明显高于死亡组(分别为42.68±42.18、42.20±23.66、38.71±27.93u/l),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时点两组血清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伤后3和35天,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血清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点死亡组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伤后9天,生存组血清HB(114.34±18.10g/L)高于死亡组(106.60±16.76g/L),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时点两组血清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血清ChE和其他指标ALB、ALT、Cr、HB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伤后1天,血清ChE(OR=1.814)和Cr(OR=1.024)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3天,血清ChE(OR=1.809)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5天,ALB(OR=1.098)和Cr(OR=1.020)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7天,Cr(OR=1.019)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9天,Cr(OR=1.038)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11天,Cr(OR=1.057)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14天,Cr(OR=1.043)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21天,Cr(OR=1.043)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28天,Cr(OR=1.045)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35天,ALB(OR=1.441)和Cr(OR=1.059)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42天,这五个指标均无法判断预后。所以,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清Cr和ChE是较好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各时点Cr和Ch E的ROC曲线,并比较二者曲线下面积。血清ChE伤后1、3、和5天曲线下面积较大,且伤后3和5天,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0.5(P0.05);肌酐所有时点面积均显著大于0.5(P0.05),伤后11、21和42天,肌酐曲线下面积较大。AUC比较发现,伤后9、11、14、21和28天,肌酐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胆碱酯酶曲线下面积(P0.05),肌酐的临界值分别为84.20umol/L、68.35umol/L、77.40umol/L、62.15umol/L、42.85umol/L,而其他时点二者可以联合来预测患者预后。结论烧伤患者伤后血清ChE活性明显下降,且存在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伤后21天达最低值。烧伤面积与血清ChE活性呈负相关,且伤后14、21和28天相关性较高;血清ChE活性下降幅度越大,患者预后越差。血清ChE与ALB相关性最高。烧伤患者伤后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水平均下降,而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不同预后组比较,所有时点死亡组血清肌酐均高于生存组,故可以通过检测肌酐水平来预测患者转归。血清Cr值也是判断预后的指标,且血清Cr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因此,血清ChE和Cr在反映烧伤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转归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图文】:

曲线,大面积烧伤,患者,肌酐


31图 8-1 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第 1、3、5、7 天(由左至右)血清胆碱酯酶及肌酐判断预后的 ROC 曲线注:蓝色线表示肌酐,绿色线表示胆碱酯酶,,黄色线表示参考线

曲线,大面积烧伤,患者,肌酐


32图 8-2 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第 9、11、14、21 天(由左至右)血清胆碱酯酶及肌酐判断预后的 ROC 曲线注:蓝色线表示肌酐,绿色线表示胆碱酯酶,黄色线表示参考线
【学位授予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冬莲;阮奕;朱小丽;胡金喜;;血清胆碱酯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年02期

2 刘建红;周冀波;;血清胆碱酯酶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呼吸衰竭的相关性[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3 王晓玲;;社区老年人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32期

4 王晓博;白郑海;裴红红;;血清胆碱酯酶在危重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年01期

5 谷军荣;文爱斌;莫玉香;;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心力衰竭的关系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年10期

6 林伟卓;;血清胆碱酯酶和CA125联合检测在肝功能评估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年15期

7 肖治宇;王立群;师文静;王成轾;吴永辉;史哲;徐九根;赵辉;高华英;;血清胆碱酯酶测定对临床预后价值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年10期

8 高伟;焦宏斌;程芳;冯桂青;;脓毒血症患儿血清胆碱酯酶与前白蛋白含量的预警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16期

9 郑文霞;;60例脂肪肝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15期

10 彭吉芳;;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和腺苷脱氨酶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正仙;褚邦勇;朱小丽;徐玲童;王冬莲;;血清胆碱酯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A];2015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2 汤雄;陈春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测定的临床价值[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钱安瑜;张茂;巴立;徐少文;;血清胆碱酯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钱安瑜;张茂;巴立;徐少文;;血清胆碱酯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A];2009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许利军;朱彪;黄莺;吴南屏;;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和艾滋病病情进展以及预后有关[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6 钱安瑜;张茂;巴立;徐少文;;血清胆碱酯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郭鹏翔;王季石;;血清胆碱酯酶降低的临床诊断研究进展[A];贵州省2008年血液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杨丽芳;陆伟;张占卿;;血清胆碱酯酶和甲胎蛋白与慢性肝炎肝脏病理的相关性[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巴立;吴定钱;张茂;钱安瑜;;严重创伤后血清胆碱酯酶的动态变化及临床价值[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柴林;;重度甲拌磷中毒患者体内血清甲拌磷药物浓度及血清胆碱酯酶浓度与住院时间关系[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改巾;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及其意义的回顾性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8年

2 孔剑;血清CHE联合MELD评分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D];扬州大学;2017年

3 王昭君;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4 刘馨;血清胆碱酯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5 李俊杰;围手术期血清胆碱酯酶评估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04年

6 邓侃如;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及临床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7 李路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临床意义的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段伟伟;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检测及在山羊乳中的迁移[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9 王艳;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干预效果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雷凌;缺血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87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587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6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