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步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1 23:55
【摘要】:目的:探寻后交叉韧带(PCL)损伤重建术后的患者与正常人群步态周期中膝关节屈伸转角、胫骨内外旋转角、内外翻转角不同时间段的关系。方法:实验组:收集从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的30例单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行双束重建的患者,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龄25-45岁,平均32.5岁;身高153-178cm,平均164.8cm;体重47-78kg,平均67kg;损伤时间4周-1年,平均4.3个月。术中在关节镜下明确证实为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无伴随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内外侧半月板斜行、水平撕裂等,并且受损之前膝关节功能正常;另一侧膝关节经过影像学检查和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体检明确无损伤,且既往无外伤史或者手术病史。对照组:选取经过影像学检查和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体检明确无膝关节损伤,且既往无外伤史或者手术病史的健康人群,男18名,女12名,年龄26-40岁,平均30.7岁,身高152-180cm.平均167.6cm,体重51-77kg,平均62kg。使用东方新锐DVMC-8820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步态分析,并采集两组对象以速度为1.8km/h行走15秒的膝关节屈伸转角、胫骨内外旋转角、内外翻转角数据。实验组分别于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左右进行跟踪分析,通过SPSS18.0系统寻找实验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屈伸转角、内外翻转角、胫骨内外旋转角与手术时间长短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PCL双束重建后3个月的屈伸角度范围是-3.7°-48.5°,内外翻转角度范围是-7.3°-14.4°,胫骨内外旋转角度范围是-7.3°-15.1°。PCL重建后6个月时屈伸角度范围是-3.5°-59.4°,内外翻转角度范围是-5.9°-12.8°,胫骨内外旋转角度范围是-6.5°-12.6°。PCL重建后9个月时屈伸角度范围是-3.2°-64.2°,内外翻转角度范围是-4.9°-9.7°,内外旋转角度范围-5.0°-10°。PCL重建后12个月时屈伸角度范围是-3.1°-65°,内外翻转角度范围是-5°-9.5°,内外旋转角度范围是-4.9°-9.3°。健康人群膝关节屈伸角度范围是-2.9°-68°,内外翻转角度范围是-4.9°-9.6°,胫骨内外旋转角度范围是-4.7°-9.3°。术后3个月、6个月步态中各个转角参数和正常人群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12个月各个转角参数较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P0.05)。健康人群和损伤重建后的患者在行走步态周期摆动相中,胫骨外旋、膝内翻角度、屈曲角度会同时达到最大值;在站立相中,胫骨内旋、膝外翻角度、伸膝角度会同时达到最大值结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为透彻了解后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的运动学规律提供了方法。在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6个月以内患者步态屈伸、胫骨内外旋转、内外翻转角与正常人有明显不同,但是在术后9个月以上步态和正常人群基本一致。三维步态分析直观的将膝关节的各个转角体现在数字上,从而更加客观、真实、精确、可靠,可以通过获得的数据直接断定膝关节是否存在不稳,能够客观的评估手术效果,可以实时的根据角度的变化随时调整康复训练。
【图文】:

示意图,步态分析系统,示意图


1.4 三维步态分析设备本实验使用的 DVMC-8820 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是大连东锐软件有限公司开发成功的中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式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系统采用多台近红外高感度专用摄像机,通过自行设计的独特系统硬件结构和独立开发的 S/D三维空间标定算法,全面实现了高精真实三维运动捕捉。可广泛应用于运动体育分析和训练指导、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分析、康复医疗中的步态分析及康复训练指导等诸多领域。捕捉步态分析系统采样频率为 60Hz,,绝对误差<1mm。该系统利用红外高速摄像机追踪人体下肢上荧光球的位置,从而获得下肢活动的三维运动轨迹,并利用分析软件分析得到相应关节活动范围参数。通过该系统可以获得下肢运动的步长、步幅、翻转角以及旋转角度等,系统所得数据高度准确,并且即时的反应出运动状态,非常客观的体现下肢的活动范围,进行手术前后的功能评估(图 1.3)。

步态周期


步态周期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奎权;;可吸收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13例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04期

2 谢利民;后交叉韧带损伤国外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7年02期

3 王刚;;后交叉韧带损伤治疗及康复训练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3年06期

4 焦晨;敖英芳;;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5 李强;;后交叉韧带损伤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17期

6 荀建军;;后交叉韧带损伤与康复[J];河北医药;2006年09期

7 武玉江;宋景仑;张占修;;可吸收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年26期

8 刘智华,余楠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年01期

9 王景乾,郭世杰,王德志,姜志磊,庞全瑭,王永会,宋云飞;儿童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年03期

10 王景乾,王德志,姜志磊,王永会;儿童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修复[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志勇;狄正林;章军辉;吴仕龙;冯建翔;;双膝应力下日出位X线片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何志勇;狄正林;章军辉;冯建翔;吴海山;;改良日出位X线片在后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力高海霞;何菊平;王延凤;白芳红;石艳;;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护理和康复[A];全国第10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施培华;虞和君;;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伴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白希壮;;后交叉韧带损伤的重建策略[A];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何志勇;狄正林;章军辉;吴仕龙;冯建翔;;双膝应力下日出位X线片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杭州市中医药协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7 何志勇;狄正林;章军辉;冯建翔;吴海山;;改良日出位X线片在后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抗癌协会骨软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朱少廷;;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并发伤的治疗[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梁军波;陈海啸;陈忠义;周晓波;冯兴兵;;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腱重建[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梁军波;陈海啸;陈忠义;周晓波;冯兴兵;;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腱重建[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德良;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步态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2 赵琳;微创小切口治疗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3 刘钊;后交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inlay技术重建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丁萌;半腱肌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5 汪小刚;磁共振成像对后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4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624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6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