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腰椎滑脱复位效果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04:40
【摘要】: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病例,其复位程度与邻近节段相关参数及ASD(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2017年在我院因退变性腰椎滑脱或合并峡部裂腰椎滑脱,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LIF或者TLIF)治疗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术前滑脱分级、手术节段、滑脱分类、手术方式、复位程度。调取腰椎滑脱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的标准腰椎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以下参数:(1)滑脱节段:椎体滑移距离、椎间角、椎体倾斜角、椎间隙高度(2)近端邻近节段:椎体滑移距离、椎间角、椎间隙高度(3)远端邻近节段:椎体滑移距离、椎间角、椎间隙高度(如果邻近节段术前无滑移,则为0 mm。椎体前移记正值,后移记负值。腰椎前凸椎间角度记正值,腰椎后凸记负值。滑脱椎体上缘斜向前下记正值,后下记负值。滑脱椎体为L4椎体滑脱,则远端L5/S1间隙相关参数也需要测量)。分析不同程度腰椎滑脱患者,其滑移程度、椎间角度、椎间隙高度的恢复,是否对邻近节段相关参数及ASD(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了99例腰椎滑脱患者基本资料及完整影像学资料。男性24(24.24%)例,女性75(75.76%)例,男女比例约为1:3,平均年龄52.81±8.52岁。随访时间为12—50个月不等,平均随访时间为20.7±8.8月。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64例,峡部裂性滑脱患者35例。滑脱节段分布L_3 6(6.1%)例,L_4 55(55.6%)例,L_5 38(38.4%)例。手术方式PLIF组70例,TLIF组19例。术前滑脱椎体分级:Ⅰ度50例,Ⅱ度48例,Ⅲ度1例。手术节段:单节段固定组58例,双节段固定组36例,3个节段固定组5例。术后即刻复位程度:部分复位50例,完全复位49例。其中发生术后邻近节段退变14例,非ASD组85例,邻近节段退变率约为14.14%。ASD组与非ASD组的性别、术前合并症、腰椎滑脱节段、术前腰椎滑脱分级、滑脱分类、手术方式、复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分组(P=0.009、OR=0.085、95%CI=0.013-0.544)、术后即刻滑移椎体椎间隙高度(P=0.005、OR=1.549、95%CI=1.142-2.102)、术后即刻滑移椎体椎间角(P=0.018、OR=1.306、95%CI=1.047-1.629)和手术节段(P=0.012、OR=0.022、95%CI=0.001-0.432)是腰椎滑脱患者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滑脱患者术后椎间隙撑开过度、椎间角恢复不足、年龄及手术节段与腰椎术后ASD发生密切相关,是术后ASD的危险因素,而复位程度与ASD的发生无相关性。因此术者在手术不必过分追求解剖复位,注意患者术后正常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角度恢复,尽量避免长节段的固定,对于老年患者合理安排治疗方案。
【图文】:

影像,椎体,节段性,退变


图 1.邻近节段退变(ASD)的 3 种类型的 X 线片:a:椎体前移或者后移> 3mm; b:发生≥10°节段性后凸; c:椎间盘高度丢失≥50%。2.1.5 腰椎滑脱分级Meyerding 分级:将下位椎体上缘前后径分为 4 份,前移在 1/4(25%)以内者为Ⅰ度,在 2/4(25%~50%)以内者为Ⅱ度,超过 2/4(50%~75%)以上者为Ⅲ度,超过 3/4(75%)者为Ⅳ度,,与下位椎体完全错开者为全滑脱。2.2 研究方法查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查阅系统,记录纳入研究标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前滑脱分级、滑脱节段、手术节段、手术方式、术后滑脱复位程度(术后即刻滑脱节段 Meyerding 分级与术前滑脱节段分级对比,完全复位定义为术后即刻分级 0 级患者,部分复位定义为术后即刻分级≠0 级),通过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查阅系统调取腰椎滑脱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的标准腰椎侧位 X 线片,分别测量以下参数:①滑脱节段:椎体滑移距

腰椎滑脱,相关参数,滑移,椎体


第 2 章 资料与方法间角度记正值,后凸记负值。滑脱椎体上缘斜向前下记正值,斜向后记负值。滑脱椎体为 L4 椎体滑脱,则远端 L5/S1 间隙相关参数也需要测量),如下图 2、3。根据术后 ASD 诊断标准比较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末次邻近节段椎体滑移距离、椎间角、椎间隙高度等参数,将所有患者分为 ASD 组及非 ASD 组两组。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相关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测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力;邱南海;余铭;;椎弓根钉固定加椎间融合修复腰椎滑脱症:恢复椎间隙高度与否对脊柱序列及功能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年35期

2 赵军然;;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后Cage后移的相关因素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7年02期

3 楚野;梁斌;曾佳兴;谷金;;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年02期

4 韩文兴;杨勇;靳志海;;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年05期

5 周子红;程立;殷渠东;;动态非融合椎弓根螺钉软系统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3期

6 任志宏;刘莹;司晓一;;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22期

7 刘则征;张忠民;金大地;;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8 马方全;王栓科;王守刚;;腰椎滑脱与腰椎融合[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年01期

9 李洪彬;范剑波;向登;肖剑平;林炎水;;腰椎后路钉棒系统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62例[J];重庆医学;2009年16期

10 蒋伟宇;马维虎;赵刘军;徐荣明;;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恩志;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患长期随访及疗效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30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630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8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