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及相关参数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6 14:46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颅内压为基础的颅脑创伤患者临床救治方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目前对颅内压认识水平仍处不足,其中隐含的信息并未得到充分解读,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临床意义及其背后的机制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通过建立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对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形趋势、颅内压相关参数如压力反应指数等展开研究,探讨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及波形的特点及机制。为了解决目前临床缺乏合适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案的问题,本研究在前期的工作中建立了一套基于数据采集平台并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的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并利用其长时程、高频率、多模态、易操作等优点,对患者的颅内压、动脉压等参数进行收集与自动分析,并在长期测试中达到了所需的可靠性。遵循该流程,我们分析了5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形。在收集到的颅内压波形中,我们不仅发现了平台波、B波等各种典型颅内压波形,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未被描述过的纺锤波。我们对出现纺锤波的患者临床表现及其颅内压参数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出现纺锤波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高于未出现纺锤波患者,3个月后预后良好的比率大于未出现纺锤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未出现纺锤波患者;另外,与纺锤波出现前相比,纺锤波出现后患者的平均颅内压、颅内压脉搏波的波幅(amplitude of pulse,AMP)、颅内压波幅与颅内压相关系数(regression of amplitude and pressure,RAP)均下降。该结果显示纺锤波的出现可能与颅脑创伤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其原因可能与纺锤波出现时,颅内压、脑顺应性、脑代偿空间的生理参数均呈现明显改善有关。我们进一步对重症监护室50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如压力反应指数等进行全程连续监测,同时结合患者临床预后特点,我们发现了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两组患者在颅内压相关参数上存在明显差异。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颅内压、压力反应指数(pressure reactivity index,PRx)及颅内压波幅与动脉压波幅相关系数(ICP-ABP wave amplitude correlation,IAAC)均升高,平均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压、PRx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预后不良组在20mm Hg及22mm Hg阈值下的颅内压剂量(DICP20、DICP22)均高于预后良好组;DICP20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0,DICP22为0.71。预后不良组在0.25及0.05阈值下的PRx剂量(DPRx0.25、DPRx0.05)均高于预后相对良好组;DPRx0.25的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97,DPRx0.0为0.96。该结果显示颅内压及PRx为颅脑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压剂量及PRx剂量均可作为判断患者不良预后的参数,且PRx剂量的判断能力更强。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试验监测了不同预后两组共10名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及其相关参数,并创新性的对PRx进行小波熵分析,将颅内压相关参数分析与小波熵分析的优势相结合,结果显示:颅脑创伤患者PRx的小波熵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本研究遵循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对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形及颅内压相关参数进行研究,发现了颅内压波形及颅内压相关参数对于临床诊断治疗的意义,为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分析提供了思路,探索了颅内压分析的可能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51.15
【图文】:

脑室穿刺,导管,调零,脑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g) 骨缘应用骨蜡止血;h) 将硬脑膜切开一小口,常规止血;i) 将脑室颅内压监测导管通过皮下隧道导入术区;j) 将颅内压监测导管连接颅内压监护仪并按“调零”键进行调零;k) 平行于中线进行监测导管穿刺直至进入脑室(图 1);l) 明确导管头端位置并固定导管;m) 常规缝合皮肤;

界面图,数据监测,收集系统,数据收集


1.3.4 生理参数记录1) 将 Neumatic 数据收集仪通过网线端口连接至床边监护仪;2) 开机启动 Neumatic 数据收集仪;3) 输入患者姓名、住院号、诊断及初始 GCS 评分;4) 按“保存”开始收集患者生理参数;5) 数据收集结束,按“关机”键停止数据收集(图 2);6) 关机前,根据提示输入患者最终 GCS 评分;

曲线,参数,曲线,颅内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挫裂伤伴血肿。入院后立即行“右侧脑室额角穿刺+脑室颅内压监护右侧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术后在各项规范临床治疗的同时开数监测。监测完毕后,按照上述步骤将数据导入服务器,即可得到的变化曲线,图 3 显示即为部分参数的变化特点。图 4 显示拖动时像以观察细节变化。图 5 显示为点状图表,上面选择框可以选择 变量名称,若将 X 轴和 Y 轴分别设置为颅内压及 PRx,可以得到x 随颅内压的变化,在该患者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颅内压为 10mmH达到最低点,即为-0.7。图 6 显示为该患者的人工智能预后预测的该患者预后良好概率为 77.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江基尧;;推进人工智能在颅脑创伤重症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7年07期

2 江基尧;;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10期

3 何文平;何涛;成海英;张文;吴琼;;基于近似熵的突变检测新方法[J];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770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770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f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