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凸弯棒预加压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发布时间:2020-07-29 14:21
【摘要】:背景与目的:探讨前凸弯棒预加压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了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2例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采取后路椎弓根钉前凸弯棒预加压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设为观察组(A组),27例采取传统后路椎弓根钉直棒撑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设为对照组(B组)。观察测量并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胸腰椎正、侧位数字化X线片(DR)或胸腰椎三维CT中损伤节段的后凸Cobb角大小以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伤椎压缩复位率和矫正高度丢失率、Cobb角变化值以及内固定失效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术后的平均随访为15.52月(3~51月),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由统计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A组及B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前分别为0.622±0.156、0.647±0.165:术后1周分别为0.889±0.129、0.900±0.13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为0.824±0.870,0.647±0.16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及B组伤椎节段后凸Cobb角度数:术后1周分别为-1.60±-3.00、-4.67±6.87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56±7.578、-8.93±8.348,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及B组术后1周Cobb角矫正度数分别为11.44±10.348、6.44±3.88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Cobb角丢失度数分别为2.04±1.369、8.19±4.740,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末次随访时损伤节段Cobb角度数、术后Cobb角矫正度数、随访Cobb角丢失度数、内固定失败率方面明显优于B组,2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后路内固定手术中,与传统直棒撑开复位固定技术相比较,术中对连接棒进行适度预弯,形成15°一25°的前凸并预加压固定有利于伤椎节段后凸畸形的矫正,并可以减少术后的远期矫正丢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3
【图文】: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位椎体前缘高度)/2。并计算伤椎压缩的复位率、矫正高度的丢失率、矫度复位率和矫正角度丢失率。伤椎压缩复位率=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 - 术前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数值,伤椎矫正高度丢失率=末次随访伤椎前缘百分比数值 - 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数值,伤椎矫正角度=术后1周 Cobb 角 - 术前伤椎 Cobb 角,伤椎矫正角度丢失度=末次随访伤椎 Cobb 角 后1周伤椎 Cobb 角。Cobb 角 - 表示后凸, + 表示前凸[15]。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位椎体前缘高度)/2。并计算伤椎压缩的复位率、矫正高度的丢失率、矫度复位率和矫正角度丢失率。伤椎压缩复位率=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 - 术前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数值,伤椎矫正高度丢失率=末次随访伤椎前缘百分比数值 - 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数值,伤椎矫正角度=术后1周 Cobb 角 - 术前伤椎 Cobb 角,伤椎矫正角度丢失度=末次随访伤椎 Cobb 角 后1周伤椎 Cobb 角。Cobb 角 - 表示后凸, + 表示前凸[15]。
测量计算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
本文编号:2774079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3
【图文】: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位椎体前缘高度)/2。并计算伤椎压缩的复位率、矫正高度的丢失率、矫度复位率和矫正角度丢失率。伤椎压缩复位率=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 - 术前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数值,伤椎矫正高度丢失率=末次随访伤椎前缘百分比数值 - 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数值,伤椎矫正角度=术后1周 Cobb 角 - 术前伤椎 Cobb 角,伤椎矫正角度丢失度=末次随访伤椎 Cobb 角 后1周伤椎 Cobb 角。Cobb 角 - 表示后凸, + 表示前凸[15]。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位椎体前缘高度)/2。并计算伤椎压缩的复位率、矫正高度的丢失率、矫度复位率和矫正角度丢失率。伤椎压缩复位率=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 - 术前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数值,伤椎矫正高度丢失率=末次随访伤椎前缘百分比数值 - 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数值,伤椎矫正角度=术后1周 Cobb 角 - 术前伤椎 Cobb 角,伤椎矫正角度丢失度=末次随访伤椎 Cobb 角 后1周伤椎 Cobb 角。Cobb 角 - 表示后凸, + 表示前凸[15]。
测量计算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历强;贺西京;王斌;彭国栋;樊沛;臧全金;;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年06期
2 刘瑾,刘新成,黄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断钉及弯曲松动原因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05年05期
3 周云;唐天驷;杨惠林;程华强;章洪喜;王根林;冯孝志;;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宗治国;螺钉直径对合并椎弓根皮质劈裂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74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7740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