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09 06:30
【摘要】:胫-距-跟融合术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有效手段。1906年,Lexer首次报道了该术式,之后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发展,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胫-距-跟融合术涉及距下关节和踝关节两个邻近关节的复杂解剖结构,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不融合率高一直是其难以解决的问题。手术切口的选择、软骨面的处理、内固定的选择都是决定胫-距-跟融合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胫-距-跟融合术固定方式很多,如螺钉、钢板、外固定架和髓内钉等。带外翻角和前倾角的逆行髓内钉是一种专为胫距跟融合术设计的的内固定材料,在近几年当中成为了胫距跟融合术首选的内固定方式。但这种逆行髓内钉植入过程繁琐,学习曲线长,术中神经、血管损伤风险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置钉方式较逆行髓内钉简单、灵活,可有效避开足踝部神经、血管走行。这种螺钉具有头小尾大的独特设计,在置钉过程中具有梯级加压作用,理论上对融合关节面的持续加压作用效果更佳,是提高关节融合率的保证,尤其是对于两个邻近关节——胫-距关节(踝关节)和距-跟关节(距下关节)。结合踝-后足骨、关节结构和神经血管走行、固定方式选择和使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手术操作方式,本课题自行设计在胫骨远端关节面在跟骨跖侧投影区的前内侧和后外侧作为入钉点,从足底向胫骨平行植入2枚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固定距下关节和踝关节。这种固定方式对胫骨-距骨-跟骨的位移影响和对于距下关节面、踝关节面应力分布情况及抗屈伸、内外翻、旋转作用并无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疗效分析。基于有限单元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在骨科和运动医学领域的病理生理机制、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和手术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通过三维有限元的精准建模功能,对足踝部的复杂解剖结构、不同参数和受力条件下进行动态和静态的模拟仿真研究,并可进行重复性生物力学分析。本课题拟通过有限单元法对比研究2枚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和普通螺钉固定行胫-距-跟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特性差异。进一步通过联合小切口下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术后临床疗效分析,验证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第一部分全螺纹无头加压螺和普通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术的生物力学对比分析通过有限单元法建立踝-后足骨性结构模型,对比分析从胫骨远端关节面在跟骨跖侧投影区前内侧和后外侧向胫骨侧平行植入2枚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和普通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术后加压作用(胫骨-距骨-跟骨位移影响和距下关节面、踝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稳定性(抗屈伸、内外翻、旋转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2.1实验一对比分析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和普通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术后胫骨-距骨-跟骨位移影响和距下关节面、踝关节面应力分布的差异2.1.1材料和方法2.1.1.1建立踝-后足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成年健康男性的足踝部CT扫描数据,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踝-后足(胫骨、距骨和跟骨)的三维几何模型,同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2.1.1.2通过踝-后足(胫骨-距骨-跟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后,设定植入螺钉条件:2枚螺钉从胫骨远端关节面在跟骨跖侧投影区的前内侧和后外侧向胫骨近端平行植入,依次通过距下关节面和踝关节面;螺钉通过骨面区域:跟骨近端关节面、距骨跖侧关节面、距骨顶关节面、胫骨远端关节面四个区域;设定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分段预紧力,模拟其持续加压性能;对比分析植入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底径7.5mm、顶径6mm,长100mm)和普通螺钉(直径7.5mm,长100mm)后胫骨-距骨-跟骨位移影响和距下关节面、踝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差异。2.1.2实验结果在仅仅加载预紧力的条件下,植入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和普通螺钉后,两者对胫骨-距骨-跟骨位移趋势相同。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模型下最大应力28.066 MPa,普通螺钉模型下应力19.308 MPa;距骨应力,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模型下最大应力45.945 MPa,普通螺钉模型下应力28.607 MPa;跟骨应力,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模型下最大应力25.905 MPa,普通螺钉模型下应力19.246 MPa。相比普通螺钉,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模型跟骨和距骨位移更大,最大应力值更高,应力云图更广。2.2实验二对比分析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和普通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术后抗屈伸、内外翻、扭转的生物力学差异2.2.1材料和方法2.2.1.1建立踝-后足(胫骨-距骨-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2.2.1.2分别对比分析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和普通螺钉模型加载扭矩后跖屈/背伸、内翻/外翻、外旋/内旋的生物力学特性差异。2.2.1.2实验结果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无论是在跖屈/背伸、内翻/外翻,还是外旋/内旋的生物力学特性上,均优于普通螺钉。2.3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正常的胫骨、距骨、跟骨的模型,并添加相应的螺钉,形成内固定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不同的螺栓预紧力加载方式,模拟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和普通螺钉,比较了其在只有螺栓预紧力的情况下,骨质应力的大小;并模拟分析了在内翻、外翻、背伸、跖屈、外旋、内旋状态下的旋转角度、各骨质应力。结果表明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相比普通螺钉,各旋转角度均较小,具有更好的抗旋转能力,各骨质部分,表面压力更大,具有更好的加压作用。第二部分联合小切口下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分析通过进一步临床疗效分析验证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用于胫距跟融合手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疾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3.1材料和方法3.1.1病例收集收集自2012年01月01日——2016年12月31日,对36例(36足)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踝及距下关节终末期患者行胫-距-跟融合术治疗。男14例,女22例;年龄18~76岁,平均53.8岁。左足19例,右足17例。距骨塌陷性坏死21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结核感染(非活动性)2例,距骨缺如1例,Charcot关节病1例,踝及距下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3.1.2手术方法联合踝前及外踝跗骨窦小切口下2枚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加压固定行胫-距-跟融合术。3.1.3疗效评价指标记录本组手术时间;术后1天、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及踝关节正、侧和踝穴位X线片以及CT检查。一般情况评估包括患者疼痛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踝-后足AOFAS评分和VAS评分。3.2实验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3~82 min,平均49.8 min。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周1例(2.9%)发生切口皮肤感染,经清创、换药后痊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余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8.5个月。影像学检查示本组融合关节均达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融合时间8-15周,平均10.9周。术后1年,AOFAS评分为(84.714±0.59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96,P=0.000);VAS评分为(0.342±0.08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30.393,P=0.000)。3.3结论联合小切口下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加压固定行胫-距-跟融合术具有并发症少、术后融合率高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3
【图文】:

网格模型,几何模型,高次曲面


图 1-1 编辑后的网格模型将 GeomagicStudio 中平滑处理的各骨质部分 stl 文件,导入 hypermesh,进行后续处理。由于需要在模型上添加内固定,需要进行适当的布尔运算,因此,需要将网格模型转化为几何模型。通过网格反求各部分的高次曲面,使之与网格模型完全贴合,然后删除原始网格,得到各个骨质部分的几何模型。截取足够长的胫骨,并将之进行装配。装配好的几何模型见(下图 1-2)。

几何模型,高次曲面


图 1-1 编辑后的网格模型io 中平滑处理的各骨质部分 stl 文件,导入 h上添加内固定,需要进行适当的布尔运算,因过网格反求各部分的高次曲面,使之与网格模个骨质部分的几何模型。截取足够长的胫骨,下图 1-2)。

内固定,几何模型,螺钉,六面体网格


17图 1-3 简化的螺钉模型和内固定几何模型划分计算的基础。在最终几何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网格用六面体进行网格划分,且六面体网格便于在轴线部分采用 1mm 六面体网格进行划分,其网格及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冯金州;王富启;贾红廷;;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外侧融合术对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20年16期

2 李晓亮;余思奕;郭保君;胡幼平;;颈项针治疗枕颈融合术后吞咽障碍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88期

3 毕成;黑龙;丁惠强;刘南平;周立明;张娜;;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护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4 宋振;赵林峰;;兔腰椎不同融合术式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06期

5 马震;洪晓苹;;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100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年02期

6 吕洲明;曾浩彬;唐上德;;单侧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15期

7 郭浩;徐海林;;后足融合术并发症及其对策[J];足踝外科电子杂志;2016年01期

8 陈飞强;邓雪峰;黄丽仪;林利忠;;跟骨垫高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J];中国医学装备;2014年S1期

9 易明;宋西正;;经骶前间隙双节段椎体间轴向融合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年21期

10 章文杰;倪斌;陈海啸;洪正华;;枕颈融合术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立军;徐永清;;舟大小融合术的应用进展[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池永龙;;经皮前路枕颈融合术的临床初步应用[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林君甫;;侧路后腹腔行腰五骶一椎体间融合术的可行性(英文)[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陈意磊;范顺武;赵凤东;方向前;虞和君;张建锋;俞杭平;;前路和后路单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痛的比较研究[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楼肃亮;郑杰;杨永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术后并发症分析[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齐保闯;贾琳;唐辉;徐永清;;舟骨切除并四角融合术在舟月进行性塌陷中的应用进展[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孙磊;宁志杰;;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第四届全军腰腿痛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肢残康复护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8 赵新华;杨永宏;袁航;;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A];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脊柱专题[C];2015年

9 沈强;周孜辉;朱赵;王秋根;;微创颈椎椎间隙潜式减压融合术[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许文根;符楚迪;潘兵;;后路微创化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李维 实习记者 姜诗蔷;理房通+中融信:链家P2P理财与购房款托管的融合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王贵平;小刀口做椎间盘融合术[N];健康时报;2008年

3 于峥嵘;北大一院成功开展枕颈融合术[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刘保华;HP Discovery 2011:惠普的融合术与瞬捷之道[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志楠;腰椎改良关节突融合术的临床研究和有限元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2 李阳;经骶前间隙腰骶椎双轴融合术的相关解剖学测量及有限元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3 宋瑞鹏;枕颈融合术后并发下颈椎曲度异常的临床分析及三维有限元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汤俊君;横突间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基础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5 陈方经;C1-C2融合术后并发下颈椎曲度异常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6 冯振华;单侧旁正中切口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对椎旁肌肉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7 孙志坚;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及选择性融合术后大体平衡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胡希恒;颅骨牵引结合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畸形所致寰枢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D];中南大学;2012年

9 马亮;腰骶部缺损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10 徐宏兵;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鹏飞;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杨明宇;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

3 阮天臣;枕颈融合术后胸1倾斜角对下颈椎曲度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9年

4 蔡杰;后路钉板及钉棒系统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5 张方舒;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IntraSPINE和传统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刘明强;头部重心复位对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退变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年

7 高显达;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侧凸下端椎选择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8 卢雨霆;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失稳的临床疗效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刘国华;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随访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孙磊;微创定位环钻距下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86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786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a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