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
发布时间:2020-08-13 10:26
【摘要】:研究背景室间隔缺损作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治疗包括外科修补和内科经皮介入治疗。外科修补术虽手术术野暴露好,适应症广泛,但需胸骨正中切开,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需要体外循环和血制品,且术后胸骨愈合不良及切口瘢痕给患者造成心理障碍,影响远期预后。内科经皮介入治疗避免手术创伤和体外循环,但需在放射线下完成,放射线辐射可对医患造成损伤,且该技术适应症窄,不适合低年龄患者,手术轨道长,操作繁琐,术后并发症多,昂贵的大型放射线设备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的微创治疗方法,不仅能克服上述治疗方式的缺点,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为此,我们开始探索从腋下腋中线位置做小切口,在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技术。本研究拟将上述右腋下途径小切口微创封堵术应用于确诊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室间隔缺损的患者,以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本课题还与同期行外科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患者术后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探索该技术的优点和缺点。整个研究分为两部分,概述如下: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右腋下途径小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术目的:将自行探索的单纯超声引导下右腋下途径小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术用于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以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依据入选标准,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门诊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428例。在单纯超声引导下,右腋下第3肋间至第5肋间沿腋中线做2cm小切口,切开部分心包显露右心房,右心房缝制“U”形荷包,中空探条通过荷包进入右心房,顺序通过三尖瓣、右心室、缺损、左心室建立输送轨道,超声监测释放封堵器封堵缺损。观察记录平卧位与侧卧位超声评估差异、即刻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于术后出院前、3月、6月、12月、2年、3年、4年门诊随访心电图及TTE。结果:平卧位与侧卧位TEE对VSD和瓣膜返流的评估无明显差异。422例即刻封堵成功,手术即刻成功率98.6%,6例封堵器释放后脱落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修补术。术后3例微量残余分流,新发20例微量三尖瓣返流,15例术前合并中重度返流患者术后转为微量至轻度返流。23例术后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随访6月~4年,3例残余分流于3月随访时剩余1例。新发20例三尖瓣返流逐渐减少,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期间减少,其他无恶性并发症出现。结论:右腋下途径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操作简单、安全,切口微创美观,成功率高,无明显并发症。第二部分右腋下途径小切口微创封堵术与外科修补术的结果对比目的:对右腋下途径小切口微创封堵术与外科修补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右腋下小切口微创封堵术临床治疗优势。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将非体外循环下经腋下途径行微创封堵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纳为封堵组,同期纳入行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患者为修补组。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情况、预后情况、随访结果。结果:封堵组先心病患儿手术时间(58.0±12.1min)、辅助通气时间(2.5±1.2h)、引流量(24h)(0)、住院时间(4.0±1.2d)均显著少于修补组[(91.3±21.1min)、(5.4±2.3 h)、(67.5±12.2ml)、(7.0±1.5d)](P0.05);随访 6 月~4 年,两组患者残余分流、瓣膜返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心电图事件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外科修补治疗相比,右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手术切口隐蔽、美观,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室间隔缺损替代治疗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54.2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5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湘斌;欧阳文斌;王首正;刘W
本文编号:2791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7918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