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中国辽南地区人口下胫腓联合形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07:00
   目的:踝关节损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Lindsjo等人发现5-10%的踝关节扭伤和23%的踝关节骨折可以累及胫腓骨远端的下胫腓联合。踝关节周围的骨性或韧带结构损伤可以使得踝关节失稳。当踝关节损伤时,未能恢复下胫腓联合结构的稳定性,将会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愈后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若误诊导致不必要的手术也会增加相应风险。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对下胫腓联合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当遇到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时,我们一般首选踝关节正侧位和踝穴位。通过观察下胫腓联合间隙、胫骨前结节外缘、腓骨内缘之间重叠影及踝关节内侧间隙来判断踝关节的运动和损伤情况。但是平面X线片在检测韧带的微小位移方面的灵敏度有限,投照踝关节的位置变化对下胫腓联合的形态影响较大。CT提供了下胫腓联合的轴向视图,并且在成像时受体位变化影响较小。本临床研究通过CT扫描技术来描述中国辽南地区人群的下胫腓联合的形态特征,发现下胫腓联合形态及相关测量值个体差异较大,帮助临床医师对踝关节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做出正确判断,避免漏诊或误诊,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工作。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总计145例左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踝关节X线片和CT图像。其中男68例,女77例,年龄20-84岁、平均年龄47.4±16.1岁。在胫骨远端关节面上方10mm处的CT平面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分别测量该平面健侧胫骨的宽度、腓切迹宽度、胫骨腓切迹深度、腓切迹高度、腓切迹弧度、前胫腓关节面长度、后胫腓关节面长度、前后胫腓关节面夹角、前胫腓间隙、后胫腓间隙、远端腓骨纵向长度、远端腓骨横向长度、远端腓骨内侧面的弧度,以评估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结构和形态特征。之间的研究表明,远端胫骨的腓切迹可分为凹型和浅型。当腓切迹深度≥4mm时,认为腓切迹的形状是凹形,当腓切迹深度4mm时,认为腓切迹的形状为浅型。结果:在该研究中,胫骨腓切迹形态59.6%为凹型,40.4%为浅型。平均胫骨宽度为43.6±3.8mm。平均胫骨腓切迹宽度为21.1±2.6mm。平均胫骨腓切迹深度为4.2±1.1mm。平均腓骨切迹高度为22.5±2.9mm。平均腓切迹弧度为1.5±0.4rad。平均前胫腓关节面长度为11.0±2.5mm。平均后胫腓关节面长度为12.0±2.7mm。平均前后胫腓关节面夹角为134.1±17.0°。平均前胫腓间隙为3.7±1.1mm。平均后胫腓间隙为6.3±1.9mm。远端腓骨的平均纵向长度为17.8±3.0mm。远端腓骨的平均横向长度为13.7±2.0mm。远端腓骨的纵向长度与腓骨的横向长度的平均比值为1.3±0.2。远端腓骨内侧面的平均弧度为1.5±0.5rad。我们发现胫骨腓切迹深度与胫骨宽度、腓切迹宽度、胫骨腓切迹弧度、前后胫腓关节面夹角、远端腓骨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之间具有强相关性(p0.01)。远端腓骨内侧面的弧度与前后胫腓关节面夹角、胫骨腓切迹深度之间具有强相关性(p0.01)。胫骨腓切迹弧度与远端腓骨内侧面的弧度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1)。前胫腓关节面长度与后胫腓关节面长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年龄和胫骨的宽度,腓切迹宽度、深度、高度、弧度,前后胫腓关节面长度,前后胫腓关节面夹角,前后胫腓间隙,远端腓骨纵向长度、横向长度,远端腓骨内侧面的弧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胫腓前后关节面夹角,胫骨腓切迹弧度,前后胫腓间隙,远端腓骨内侧面弧度在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男性胫骨宽度,腓切迹宽度,腓切迹高度,前胫腓关节面长度,后胫腓关节面长度,远端腓骨纵向长度,远端腓骨横向长度,纵向/横向长度显著高于女性(P0.01)。腓切迹深度,男性高于女性(p0.05)。胫骨腓切迹凹型与浅型患者在性别,年龄,胫骨宽度,腓切迹宽度,前胫腓关节面长度,前胫腓间隙,后胫腓间隙,远端腓骨内侧面的弧度之间无显著差异。然而,胫骨腓切迹凹型与浅型患者在胫骨腓切迹深度,腓切迹高度,腓切迹弧度,后胫腓关节面长度,胫腓前后关节面夹角,远端腓骨的纵向长度,远端腓骨的横向长度,纵向长度/横向长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虽然,男性和女性之间胫腓前后关节面夹角没有显著差异(男性为134.9±21.5°,女性为133.4±21.2°),p0.05。但是必须说明胫腓前后关节面夹角的分布频率是不同的。结论:本研究根据远端胫骨腓切迹形态,将中国辽南地区人口下胫腓联合的形态分成凹型和浅型,其中86例(59.6%)患者的腓切迹形态为凹型,59例(40.4%)患者的腓切迹形态为浅型。当下胫腓联合形态为浅型时,下胫腓联合对腓骨的包容度较低,X线可以穿过胫腓骨间隙,从DR片上看似乎是出现了下胫腓联合分离。因此,DR平片中出现下胫腓联合距离增宽并不能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而CT扫描可以不受踝关节位置变化的影响,因此,术中CT是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复位不良更为准确的方法。当术中CT难以实现时,我们可以将踝关节内旋15°-25°作为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最佳摄片体位。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前后关节面的夹角大多在120°~150°范围内(男性为81%,女性为60%)。该角度范围内可能更有利于维持踝关节的结构稳定性。
【学位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687.4
【部分图文】:

边界,宽度,胫骨


a,胫骨宽度,其在胫骨的内侧和外侧边界之间测量

胫骨,硕士学位论文,腓关节面,胫腓关节


a:腓切迹的宽度;b:胫骨腓切迹深度;c:前胫腓关节面长度;d:后胫腓关节面长度;

胫骨,间隙,腓骨,纵向长度


a:胫骨腓切迹的高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费骏;赖震;魏威;胡德新;余涌杰;;不同内固定方法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伤;2015年12期

2 余斌峰;王伟良;林锡鹏;;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踝关节骨折[J];中国骨伤;2015年07期

3 宣勇;骆宇春;张焱;吴伟峰;;循环载荷对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年10期

4 吴伟峰;骆宇春;刘云鹏;张焱;华国军;陈斌;柏广富;王诗波;;下胫腓联合不同走向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年24期

5 刘庆军;林达生;郭林新;梁勃威;何龙;;下胫腓关节弹性钩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年08期

6 武少坤;杨雷;颜孙芳;廖维;陈伟凯;;Endobutton装置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J];中国骨伤;2012年03期

7 刘艾;叶传江;王智良;梅勇;马永东;刘卉荣;;高频超声在下胫腓联合分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2854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854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1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