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学位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651.15
【部分图文】:
结 果1. 验证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夹闭 SMA 后,该动脉支配区域肠系膜动脉搏动消失,肠管颜色由鲜红变为苍白色。松开 SMA 开始灌注后动脉搏动恢复,缺血肠管变为紫红。再灌注 2 h 时,取 Sham 组和 I/R 组大鼠相同位置肠段行 H&E 染色,由两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专业人员随机双盲观察所做小肠切片并进行 Chiu’s 评分。结果显示:Sham 组小肠绒毛形态结构完整,排列整齐,评分为 0.6±0.2 分;I/R 组小肠绒毛水肿,上皮细胞脱落,腺体损伤明显,固有层水肿、充血、出血,血管、淋巴管高度扩张,评分为 6.1±0.8 分。统计结果显示 I/R 组相较于 Sham 组有明显差异(t=14.91,P<0.01)。
图 3.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损害。A、B、C 图分别为术前各组大鼠的平均游泳距离、潜伏期以及游泳速度统计图;D、E、F 图分别为术后第 2 d 各组大鼠的游泳距离、潜伏期以及游泳速度统计图;G-I 图分别为 Sham 组、I/R 组、LMT 组、HMT 组、Veh 组术后第 2 d 逆转实验的游泳轨迹图。*P<0.05 vs. Sham 组;#P<0.05 vs. I/R 组。Figure 3. Cognitive impairment assessed by the Morris water maze test. A, the averageswimming distance of rats to platform during training days. B, latency to the platform duringtraining days. C, swimming speed during training days. D, swimming distance to platform at2 day after operation. E, latency to find the platform at 2 day after operation. F, swimmingspeed at 2 day after operation. Representative swim traces in reversal learning test: (G) Sham,(H) I/R, (I) LMT, (J) HMT, (K) Veh.*P<0.05 versus Sham group;#P<0.05 versus I/R group.4. 各组大鼠脑组织的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如图 4 所示,各组大鼠的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的 TNF-α、IL-6、IL-1β表达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F=34.42,P<0.01;F=26.28,
图 4. 各组大鼠额叶皮质(A、B、C 图)和海马(D、E、F 图)的 TNF-α、IL-6、IL-1β 表达情况。*P<0.05,**P<0.01 vs. Sham 组;#P<0.05 vs. I/R 组。Figure 4. Changes of frontal cortex (A, B, C) and hippocampus (D, E, F) of tumornecrosis factor (TNF)-α, interleukin (IL)-6 and interleukin (IL)-1β in each groups. Data areexpressed as mean ± SD,*P<0.05,**P<0.01 versus Sham group;#P<0.05 versus I/R group.5. 各组大鼠的 MDA、SOD、ROS 的表达情况各组大鼠的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的 MDA、SOD、ROS 表达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FMDA(皮质)=16.17,P<0.01;FMDA(海马)=11.34,P<0.05;FSOD(皮质)=43.93,P<0.01;FSOD(海马)=45.55,P<0.01;FROS(皮质)=116.1,P<0.01;FROS(海马)=133.9,P<0.01)。通过两两比较发现:与 Sham 组相比,I/R、LMT、Veh 组大鼠相应脑区的 MDA 和 ROS 水平明显升高,SOD 活性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与 I/R 组相比,HMT 组大鼠对应脑区的 MD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蔚琛;夏永富;胡业佳;;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肠缺血再灌注致ARDS中的表达及意义[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 王蔚琛;;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肠缺血再灌注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表达[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10期
3 尹晓林,金丽娟;肠缺血再灌注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与肺损伤[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尹晓林,金丽娟;肠缺血再灌注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与肺损伤[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8年03期
5 宋伟峰;朱琼芳;李瑞珍;张政;;地塞米松对肠缺血再灌注后继发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年05期
6 尹晓林,文石汉,邵永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血、肺泡灌洗液中IL-2水平变化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7 曾滋;张云砚;孙涛;陈榕;李维;刘慧敏;孙倩;孟庆涛;夏中元;;雷帕霉素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损伤的保护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02期
8 杨进城,王志伟,李朝龙,林建华,刘兴国,季锡清;大鼠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李美玉,王淑秋,李慧玲,邬剑;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致肝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年03期
10 沈炳玲,秦毅,邢冬红;参麦注射液对兔肠缺血再灌注后肺的保护作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新军;异丙酚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2 张楠;活血清下法对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田晓峰;肠缺血再灌注肝肺损伤机制及鼠尾草酚保护作用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4 谭庆华;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及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范华;生长抑素对猕猴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韩宁;外源性一氧化碳对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多器官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7 刘苓;肠缺血再灌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徐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高渗盐溶液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郑德义;MAPKs信号转导通路在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10 梁璐;低温对肠缺血再灌注所致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馨;富氢盐水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9年
2 芮一奇;SIRT-1调控claudin-4保护肠缺血再灌注后引起的屏障损伤[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3 杨博;褪黑素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8年
4 李佳蔓;右美托咪定对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肝损伤的影响[D];西南医科大学;2017年
5 郑巧芬;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肺组织损伤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项红军;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远隔器官次级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7 陈建雷;白藜芦醇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D];苏州大学;2011年
8 赵丽;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李雨梦;电针足三里对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多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多巴胺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10 浣晖;黄芪、三七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872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87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