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单节段Zero-P椎间融合器与钛板联合cage内固定的矢状位参数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03:15
   目的:比较单节段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手术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手术的矢状序列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17年06月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的45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融合患者23例(A组),平均随访时间:17.08±7.94个月;使用钛板联合cage内固定患者22例(B组),平均随访时间:17.36±8.73个月。分别对手术前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整体(C2-C7 Cobb角、T1倾斜角、颈倾角、胸廓入口角、颈椎倾角、颅倾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及手术节段的局部矢状位参数(脊柱功能单位角、椎间盘角、前后椎体间距)、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Bazaz吞咽困难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及两组间的整体矢状位参数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的术前与术后椎间盘角、各个时间点的脊柱功能单位角及前后椎体间距的组间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盘角明显小于B组(P=0.012)。(3)在A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盘角比术前及术后减小(P0.05);术后前后椎体间距均比术前增加(P0.05),但在末次随访时,前后椎体间距与术后相比均减小(P0.05),且前椎体间距减小幅度比后椎体间距明显;在B组,椎间盘角在各个时间点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前后椎体间距均比术前增加,但末次随访时前后椎体间距亦出现减小(P0.05),前椎体间距减小幅度比后椎体间距稍大,前后椎体间距的丢失幅度均比A组小。(4)两组患者的椎间盘角与前椎体间距均呈正相关。(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N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时间点两组的JOA评分、N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JOA改善率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Zero-P椎间融合器和钛板联合cage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两者均不会对整体的颈椎矢状面平衡及治疗节段的脊柱功能单位角产生明显影响。(2)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均能明显增加治疗节段的前后椎体间距,Zero-P组对于前后椎体间距的维持方面不及钛板组。(3)与ACDF组相比,Zero-P在减少患者术后吞咽困难方面有优势;(4)钛板组在局部前凸角的维持方面要优于Zero-P组,对于术前存在病变节段局部后凸的患者,钛板联合cage手术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学位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687.3
【部分图文】:

测量方法,终板,椎体,倾角


术节段上一椎体前缘中点与下一椎体前缘中点之间的距离;(11)后椎体间距(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Spacing,PS):手术节段上一椎体后缘中点与下一椎体后缘中点之间的距离(图1)。由几何关系可知[9],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angle,TIA)= T1倾斜角(T1 slope)+颈倾角(Neck tilt,NT);T1倾斜角(T1 slope)=颈椎倾角(Cervical tilt)+颅倾角(Cranial tilt)。其中 C2-C7 Cobb 角、T1 倾斜角、颈倾角、胸廓入口角、颈椎倾角、颅倾角、C2-C7 矢状面轴向距离为整体矢状位参数[12]。脊柱功能单位角、椎间盘角、前椎体间距、后椎体间距为局部矢状位参数[13]。前凸角记为正值,后凸角记为负值。图 1 各矢状位参数的测量方法A:C2-C7 Cobb 角:C2 椎体下终板与 C7 椎体下终板所形成的夹角;FSU 角:手术节段上一椎体的上终板与下一椎体的下终板所形成的夹角;椎间盘角: 手术节段椎间隙的上下终板之间的夹角。 B:T1 倾斜角: T1 椎体上终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颈倾角: T1 上终板中点

X线,术前,椎体,间距


间盘角:8.01°→ 11.4°→ 3.21°;前椎体间距:2.21cm→ 2.23cm → 2.02cm;后椎体间距:1.89cm → 1.99cm → 1.80cm。图2.1 术前X线、MRI

X线,指数,改善率,脊髓受压


15图2.2 术后X线图2.3 末次随访X线病例二:周某某,男性,62岁,颈5-6椎间盘突出伴脊髓受压变性,术前JOA评分:15分,NDI指数:43分,推荐钛板联合cage手术治疗。末次随访JOA评分:17分,JOA改善率:100%,NDI指数:14分。局部矢状位参数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福嘉欣;江毅;江汉;肖联平;王树森;田永刚;;T_1斜坡角度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年15期

2 赵文奎;于淼;韦峰;姜亮;吴奉梁;党礌;刘晓光;刘忠军;;无症状成人颈椎矢状位曲度分析及其与全脊柱矢状位参数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年03期

3 邓元;倪斌;;颈椎矢状序列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年07期

4 任龙喜;何玉宝;郭函;韩正锋;郭保逢;;颈部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09期

5 祁敏;梁磊;王新伟;陈华江;曹鹏;袁文;;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2890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890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6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