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长期术后对比
发布时间:2017-04-15 00:13
本文关键词: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长期术后对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技术是一种发展中的治疗颈椎病的新型技术,作为治疗颈椎病除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外的另外一种术式的选择,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具有很好的短期及中期的临床疗效,然而长期的术后疗效及影像资料很少被报道。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研究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短期、长期术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资料的对比,以及长期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及其对临床症状及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此研究纳入了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患者,我们的纳入标准是经6周保守治疗无效的神经根型或脊髓型的颈椎病的患者,患病节段主要是C3-7。排除标准是之前有过颈椎手术的、感染的、伴有后纵韧带骨化、严重骨质疏松、急性外伤、单纯轴性症状、颈椎不稳而行颈椎手术的患者。通过这些标准这项研究筛查了39名行人工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的患者,48名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患者,但是仅有29名ACDR患者和31名ACDF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其他患者因为信息丢失或失访而未被纳入。此研究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部及上肢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om评分标准、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颈椎活动度用来比较ACDR组与ACDF组(A组、B组)之间的区别。通过CT平扫将A组按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的严重程度分为3个亚组(A1,A2,A3)来比较相关症状。同时也比较不亚组之间以及与各亚组与B组患者之间各项评分、活动度、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的区别。结果:通过最后的随访,我们看到末次随访ACDR组与ACDF组之间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14.8 vs.14.5,P=0.402);两组JOA优良率比无统计学意义(0.67vs0.68 P=0.928);末次随访时人工椎间盘组的NDI指数及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明显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om评分优良率分别是82.9%与87.1%,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965);临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两组分别是A组28.9%(13/45)、B组59.6%(31/52);通过比较,人工椎间盘组患者ASD的发病率明显低于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B组患者中有4名临近节段退变患者进行了二次前路手术;术后A组患者手术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的8.6°to 7.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5),B组的患者则形成了骨融合;术后A组患者颈椎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7.7°vs.43.4°,P=0.190),而B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则有明显的区别,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4°vs.37.2°,P=0.041)。15(51.4%)名患者发现了异位骨质增生按严重程度分级为严重组(A1组,Ⅲ-Ⅳ级,共7节段,7患者),中等组(A2组,Ⅰ-Ⅱ级,共9节段,8名患者),A3无异位骨化组(A3组,0级,共17节段,14名患者),通过比较发现四组之间JOA评分没有明显的区别,A1组患者的NDI高于A2与A3两组(P=0.005,P=0.011),但与B组相比则无统计学意义(P=0.393)。A1组的颈痛VAS评分明显高于A2与A3两组(3.5±1.2vs.1.8±1.4,P=0.016;3.5±1.2 vs1.9±1.5,P=0.022),而与B组相比则无统计学意义(3.5±1.2 vs.3.8±1.7;P=0.600)。A1组患者与B组患者相比,上肢痛VAS评分未见明显区别(3.3±1.4 vs.3.4±1.7;P=0.849),而这两组与A2及A3组相比则有轻度的增高,A1组的手术节段ROM是4.2±2.5°,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27,P=0.010),A1组的颈椎活动度是40.1±9.3明显低于另外两组,而稍高于B组。伴有严重异位骨化A1组的患者颈椎活动明显受限制,而且具有更严重的术后轴性症状。结论:长期疗效上来说,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前提下进行了神经、脊髓的减压,比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严重异位骨化的发生是术后临床疗效变差、颈椎活动度丢失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在术中解除神经压迫的同时尽量避免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避免长期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椎病 临床疗效 异位骨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7.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9
- 英文缩写9-10
- 前言10-11
- 材料与方法11-14
- 结果14-16
- 附图16-19
- 附表19-23
- 讨论23-25
- 结论25-26
- 参考文献26-31
- 综述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研究31-42
- 参考文献38-42
- 致谢42-43
- 个人简历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非非;赵衍斌;孙宇;张凤山;潘胜发;刘忠军;;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01期
2 赵定麟;张文明;徐印坎;屠开元;;颈椎椎体间人工关节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1984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长期术后对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30717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