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例婴儿恶性型石骨症病人的临床和遗传研究
本文关键词:两例婴儿恶性型石骨症病人的临床和遗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石骨症是由于破骨细胞的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根据临床表型,石骨症可分为临床表型最严重的婴儿恶性型、临床表型最轻的常染色体显性型和临床表型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婴儿恶性型石骨症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患者寿命常常小于3岁。目前,已知有12个基因的突变可引起石骨症,这其中,TCIRG1和CLCN7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CLCN7基因的致病方式可以为常染色体隐性或常染色体显性,但TCIRG1基因一般只在纯合突变或者复合杂合突变时才致病。目前国外只有6例TCIRG1基因杂合性改变也致石骨症的报道,而我国无此类报道。本研究对两例婴儿恶性型石骨症患者进行临床和遗传研究,并跟踪随访4-5年。病人1和病人2的发病年龄分别为7个月和2岁。表现为全身骨密度增高,“夹心饼”脊椎、“骨中骨”盆骨、“烧瓶样”长骨等特征性的X线片表现,有造血功能障碍、肝脾肿大、神经退行性变等并发症,因此被确诊。值得一提的是,病人2的寿命比一般婴儿恶性型石骨症的病人长,他最后一次复诊的年龄为7岁。抽提患者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设计覆盖TCIRG1和CLCN7基因外显子及其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域的引物,进行PCR扩增,Sanger测序PCR产物,分析测序结果。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预测致病突变的突变效应。对于家系2,我们用TCIRG1基因附近的微卫星标记和杂合度较高的SNP位点构建患者及其父母的单倍型;我们也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基因组的拷贝数目变异。在家系1中,我们在患儿基因组中发现了CLCN7基因的新的剪切位点突变c.285+1GA(IVS3+1 GA)和一个已知的错义突变c.896CT(p.Ala299Val)。突变c.285+1GA位于第三个内含子的剪接供体上,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这个突变能干扰第3和第4个外显子的剪接,从而截断蛋白质碳端的711个氨基酸,使突变蛋白质失去所有的功能结构域。突变c.896CT是已知突变,其致病性已明确。对患儿父母的测序结果发现其父亲携带突变c.285+1GA,其母亲携带突变c.896CT。对患儿TCIRG1基因的检测未发现致病性突变。在家系2中,测序结果示患儿TCIRG1基因外显子5内存在一个4个碱基的杂合缺失突变c.449_452del AGAG(p.Gln149Glnfs16),由于该突变的移码效应改变了阅读框并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使得基因所编码蛋白碳端的666个氨基酸被截断,丢失了整个ATP酶V0复合结构域。患儿的父亲也携带有该突变。对患儿CLCN7基因的测序未发现致病性突变。单倍型构建结果显示,患儿和他父亲都有同一致病单倍型。对患儿及其母亲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显示,他们TCIRG1及CLCN7基因的拷贝数目是正常的。我们在患儿基因组中检测到3个拷贝数目变异,但检索数据库发现这些拷贝数目变异都不具有临床意义。对于患者父亲携带致病突变却不发病这个现象,可以用外显不全来解释。本研究对两例婴儿恶性型石骨症病人进行临床和遗传研究,共发现了2个新突变和1个已知突变,扩大了TCIRG1及CLCN7基因的突变谱。在家系2中,我们阐明TCIRG1基因的杂合性突变也可能引起患儿发病,这是我国首例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可能引起婴儿恶性型石骨症的报道。
【关键词】:石骨症 T细胞免疫调节子1 氯离子通道蛋白7 突变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6.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缩略词表8-12
- 前言12-14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14-26
- 1.1 临床研究14-15
- 1.1.1 石骨症诊断标准14
- 1.1.2 病例采集14
- 1.1.3 正常对照14-15
-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和耗材15-16
- 1.2.1 主要实验仪器15-16
- 1.2.2 主要试剂和耗材16
- 1.3 实验方法16-26
- 1.3.1 基因组DNA提取16-17
- 1.3.2 PCR反应17-20
- 1.3.3 Sanger测序20-21
- 1.3.4 生物信息学分析21
- 1.3.5 单倍型分析21-23
- 1.3.6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23-26
- 第二章 实验结果26-37
- 2.1 家系 126-31
- 2.1.1 临床研究结果26-28
- 2.1.2 CLCN7基因28-31
- 2.1.3 TCIRG1基因31
- 2.2 家系 231-37
- 2.2.1 临床研究结果31-32
- 2.2.2 TCIRG1基因32-34
- 2.2.3 CLCN7基因34-35
- 2.2.4 单倍型构建35-36
- 2.2.5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36-37
- 第三章 讨论37-40
- 第四章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7
- 硕士期间所发论文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其龙,柳健,丁跃军,张捷;石骨症──附2个家族的病例报道[J];罕少疾病杂志;2000年03期
2 邱水波,吴政光,龚小龙;家族性石骨症──附8个家族24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年03期
3 孙少鹏,张星火;父子同患石骨症一例报告[J];北京医学;2001年02期
4 秦伟,路国树;石骨症1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1年04期
5 戴潜,兰为顺,吴汉斌;石骨症1例[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4年03期
6 周培夫,张志强,胡仿乾;石骨症误诊1例[J];东南国防医药;2004年06期
7 贺文,徐梅,齐秋长,韩赛平,杨俊,汤学虎;石骨症2例[J];罕少疾病杂志;2004年06期
8 赵书臣;郭勇;;婴儿石骨症1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9 袁年平;唐业斌;徐允鹏;;石骨症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12期
10 赵艳红;胡龙虎;范圣瑾;吕成芳;张卓;周晋;;石骨症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邵山;薛慧敏;李肇元;亓秀荣;董海营;薛志红;;成人石骨症一例(摘要)[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2 姜秀云;张海清;郭军;管庆波;赵家军;;石骨症1例汇报[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高华;;石骨症并发17颗恒牙埋伏1例的术前术后护理[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4 何光武;张贵祥;项华;王斌;何江波;成中意;汪守中;;石骨症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郁婷婷;三种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欧明林;石骨症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秉辉;两例婴儿恶性型石骨症病人的临床和遗传研究[D];中山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两例婴儿恶性型石骨症病人的临床和遗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30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