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对脑外伤大鼠神经修复作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早期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对脑外伤大鼠神经修复作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和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是当今社会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伤后遗留功能障碍的比例在轻、中和重度颅脑损伤中的比例分别达到10%、60%和100%。脑外伤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精神/心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外伤后的康复治疗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传统的康复手段比如药物治疗、高压氧疗法、针灸治疗、运动训练、电刺激治疗等在伤后康复治疗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外伤后的康复领域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治疗潜力,绝大多数患者都能从中获益。因此,本研究通过制作脑外伤大鼠模型,利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干预,选择相应行为学及组织学的评价指标,观察其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大鼠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的影响,以探究其在脑外伤后的神经修复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TBI组)、实验组(rTMS组),每组各20只,sham组仅开放骨窗,TBI组和rTMS组均按照改良Feeney法制作重度脑外伤模型,所有大鼠术后正常饲养,rTMS组于术后第1天起进行每天20min、持续14天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sham组与TBI组不做治疗。各组均于术后第1、第4、第7以及第14天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行腓肠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测定,以监测其神经通路传导情况,同时腹腔注射Brd U以备后期损伤区Brd U+细胞检测;于rTMS治疗完成后各组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外伤后学习与记忆能力;实验完成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取脑制作损伤区脑组织石蜡切片,行Nissl染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的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损伤区细胞形态及分布、GFAP+细胞和Brd U+细胞数量观察治疗后组织学改变。结果各时间点TBI组及rTMS组的m NSS评分显著高于sham组,与TBI组相比,rTMS组治疗后第1天与TBI组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89,P=0.063),第4天(t=3.28,P=0.002)、第7天(t=7.50,P0.001)、第14天(t=8.67,P0.001)的评分则相对较低;MEP测定中,三组大鼠相同刺激强度下MEP波幅及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以第一象限入水为例,sham组有最短的逃避潜伏期(Escape lantency,EL)、最大的穿越平台次数以及最高的第三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而与TBI组相比,rTMS组逃避潜伏期在水迷宫实验第1天与TBI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2,P=0.478),而在第2天(t=4.37,P0.001)、第3天(t=8.20,P0.001)以及第4天(t=11.24,P0.001)均低于TBI组;空间探索试验中,rTMS组穿越平台次数(t=5.84,P0.001)及第三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t=7.84,P0.001)均高于TBI组;Nissl染色结果显示,与TBI组相比,rTMS组损伤区域神经细胞形态相对正常,排列有序,数量多于TBI组(t=42.08,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TMS组GFAP+细胞数少于TBI组(t=4.03,P0.001),Brd U+细胞数多于TBI组(t=7.59,P0.001)。结论rTMS早期干预可促进脑外伤大鼠的神经修复进程,保护和促进神经元新生,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促进学习与记忆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 创伤性颅脑损伤 神经修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51.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中英文缩略词表10-11
- 前言11-13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13-15
- 2 实验方法15-22
- 3 结果22-27
- 讨论27-31
-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4
- 附录34-36
- 综述 脑外伤后的神经修复与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研究进展36-50
- 参考文献46-50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发现神经修复新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4年03期
2 杜怀栋;周梁;;神经导管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年05期
3 陈琳;黄红云;;神经修复单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9期
4 克里斯蒂娜·格里凡蒂尼;;神经修复[J];科技创业;2010年06期
5 王拥军;周围神经修复的研究进展[J];实用手外科杂志;1999年01期
6 王相如,钱济先;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24期
7 ;2012年世界神经修复年度盛会在西安落幕[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2年03期
8 金马;一期和二期神经修复的比较[J];上海第二医学院学报;1982年S1期
9 朱明华;;潜在的神经修复材料硬膜下植入的组织反应[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4期
10 洪光祥;提高对神经修复方法的认识[J];中华骨科杂志;200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琳;黄红云;;神经修复单元[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沈思钰;;从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谈中医缺血脑保护的对策及研究方向[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红云;陈琳;;细胞移植神经修复临床应用引发相关问题的讨论[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陈东辉;郑宏良;陈世彩;刘菲;王伟;;神经再支配对大鼠失神经面肌成肌干细胞功能的影响[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纪孝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6 刘敬霞;李建生;;中医药促进脑缺血神经修复的优势与思考[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友山;吴守成;;植入式神经电刺激促进神经修复和改善神经功能的研究进展[A];2012年浙江省手外科学暨显微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陈琳;脑机交互 神经修复新境界[N];健康报;2013年
2 北京康复中心 陈琳 黄红云;更新中的神经修复术语[N];健康报;2009年
3 平;断肢神经修复新方法[N];健康报;2007年
4 马世骏;瑞典开发出断肢神经修复新方法[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婷婷;神经修复:路还有多长[N];科技日报;2009年
6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秘书长 陈琳;跑步进入细胞神经修复时代[N];健康报;2009年
7 常丽君;科学家发现神经修复新机制[N];科技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郑颖t
本文编号:431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43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