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海水浸泡后切口牵拉痛大鼠疼痛行为的变化及其机理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8-07 15:11

  本文关键词:海水浸泡后切口牵拉痛大鼠疼痛行为的变化及其机理的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海水浸泡 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TRPV1 小胶质细胞


【摘要】:目的:1.观察海水浸泡对切口牵拉痛(SMIR)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疼痛性质,并探讨其内在机理与神经形态学改变的关系。2.探讨海水浸泡后SMIR模型大鼠疼痛行为改变与背根神经节\脊髓TRPV1、小胶质细胞激活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制。3.不同冲洗液对海水浸泡后的SMIR模型大鼠术后疼痛行为和切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1.不同时间海水浸泡后SMIR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变化的观察:24只健康雄性SD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四组:SMIR组(只建立SMIR模型)、SI5组(建立SMIR模型后,局部伤口予以海水浸泡5分钟)、SI20组(建立SMIR模型后,局部伤口予海水浸泡30分钟)、SI60组(建立SMIR模型后,局部伤口予海水浸泡60分钟)。于术后1d、3d、5d、7d、14d、21d、35d测定各组大鼠50%的机械缩足反射阂值(PMWT)和热痛阂值(PTWL)。2.观察海水浸泡后SMIR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变化的神经形态学改变: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基础痛阈值筛选后,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MC组)、生理盐水浸泡组(NS组)、海水浸泡组(SW组),建立SMIR模型后,生理盐水浸泡组大鼠切口予生理盐水浸泡60分钟;海水浸泡组予海水浸泡60分钟;模型组建立模型后不做特殊处理。于术后Id、3d、5d、7d、14d、21d、35d测定各组大鼠50%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MWT)和热痛阈值(PTWL)。每组分别于术后3d、35d随机选取4只大鼠,处死后取术侧隐神经做HE染色、术侧背根神经节应用电镜技术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观察记录术口愈合时间。3.背根神经节\脊髓TRPV1的表达及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情况与疼痛行为学改变的关系:分别于术后3d、35d随机选取MC组、NS组、SW组各4只大鼠,处死后取术侧背根神经节和腰膨大处脊髓背角做免疫组化实验测定TRPV1的表达情况,并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标记OX-42测定背根神经节和腰膨大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4.观察不同冲洗液对海水浸泡后SMIR模型大鼠术后疼痛行为和术口愈合时间的影响: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筛选其基础痛阈值后随机分为海水浸泡组(SW组)、海水浸泡+蒸馏水冲洗组(SW+DW组)、海水浸泡+低渗透盐水冲洗组(SW+HS组)、海水浸泡+生理盐水冲洗组(SW+NS组),建立SMIR模型后,除海水浸泡组外,其余各组分别予蒸馏水、低渗透盐水、生理盐水冲洗。于术后于术后Id、3d、5d、7d、14d、21d、35d测定各组大鼠50%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MWT)和热痛阈值(PTWL)。实验过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记录大鼠术口的愈合时间。结果:1.SI5组术后第一天的术侧PMWT值与SMIR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SMIR组比较,SI20组术后1d、3d、5d、7d对应的术侧PMWT值下降(P0.05)。SMIR组、SI5组、SI20组均能于术后35d恢复术侧的基础PMWT值水平。SI60组术后1d至35d各时间点的术侧PMWT值均较SMIR组和SI5组下降(P0.05);而与SI20比较,SI60组术后1d、14d、21d、35d术侧PMWT值均下降(P0.05),且术后35d不能恢复到术前基础MWT值。SMIR组、SI5组、SI20组各时点对侧PMWT值与造模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SI60组术后Id至I4d各时点对侧PMWT值与SMIR组、SI5组、SI20组及DO时点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21d恢复基础水平。SMIR组、SI5组、SI20组各时间点术侧和对侧PTW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60组术后1d至14d各时点术侧PTWL值比SMIR组、SI5组、SI20组及造模前稍有降低(P0.05);而其对侧术后1d、3d、5d、7d的PTWL值亦较SMIR组、SI5组、SI20组及造模前稍降低(P0.05)。2.SW组术后1d至35d内对应观察时点的术侧PMWT值与NS组和SW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35d不能恢复到术前基础MWT值;SW组术后第一天至第21天对侧的PMWT值与基础值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其术后对侧PMWT值与MC组、NS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35天恢复基础机械痛阈值水平。SW组术后第1至第14天各时间点的术侧PTWL值均比造模前和MC组、NS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对侧第1、3、5、7天的PTWL值亦较造模前和MC组、NS组稍降低,MC组、NS组各时间点术侧和对侧PTW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MC组和NS组术后3d、35d的隐神经外膜光滑完整,与神经纤维紧密连接,神经纤维排列紧密。SW组术后3d隐神经术隐神经外膜明显褶皱,与神经纤维间隙增宽,神经纤维变细排列松散、部分神经纤维缺失,纤维密度不均匀;SW组术后35d隐神经外膜稍有褶皱,神经纤维变细,波浪样松散排列,密度均匀。MC组和NS组术后3d、35d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偶见个别肿胀的线粒体和自噬小体,线粒体嵴清晰可见。SW组术后3d可见大量的空泡化的线粒体和自噬小体或自噬小泡,线粒体嵴消失,术后35d,神经元内可见少量肿胀的线粒体及自噬小体,线粒体嵴模糊不清。SW组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35天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内异常线粒体及溶酶体计数均比MC组、NS组显著增高(P0.05),对比术后第三天,三组术后第35天异常线粒体和溶酶体数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MC组和NS组大鼠均能在7天左右愈合,而SW组则需约9天愈合,平均延长愈合2天(P0.05)。4.SW组术后第3天及第35天术侧背根神经节/腰膨大处脊髓背角上TRPV1累积光密度值要明显大于MC组和NS组(P0.05)。对比术后第3天,三组术后第28天TRPV1的累计光密度值均下降(P0.05)。术后第3天及第35天,SW组术侧背根神经节及腰膨大处脊髓背角上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OX-42的平均光密度值要明显大于MC组和NS组(P0.05)5.与造模前基础机械痛阈值比较,四组大鼠术后第1天至35天的术侧PMWT值均下降(P0.05),与SW组比较,SW+DW组、SW+HS组、SW+NS组术后第1至第35天术侧对应的PMWT值均升高(P0.05);而与SW+DW组、SW+HS组比较,SW+NS组术后第1至第35天术侧各时间点对应的PMWT值均升高(P0.05)。与造模前基础PMWT值比较,SW组比较、SW+DW组、SW+HS组、SW+NS组术后第1天至第7天对侧PMWT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与SW组比较,SW+DW组术后第1天及第7天的对侧PMWT值明显较高(P0.05),SW+NS组术后第1至第7天各时点对应的PMWT值均比Sw组降低(P<0.05);SW+DW组和SW+HS组术后各时间点对侧PMWT值比较无差异,而SW+NS组组术后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PMWT值均比SW+DW组和SW+HS组显著升高(P<0.05)。SW+DW组、SW+HS组、SW+NS组术后第一天至第14天各时点的术侧PTWL值与比Sw组比较均升高(P<0.05), SW+NS组术后第1天至第7天术侧对应PTWL值均比SW+DW组、SW+HS组高(P<0.05)。SW+NS组术后各时点对应对侧PTWL值与基础水平相当无明显差异,SW+NS组术后各第一天、第3天、第5天与SW组、SW+DW组、SW+HS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SW组、SW+DW组、SW+HS组三组愈合时间无差异,而SW+NS组愈合时间要比SW组、SW+DW组、SW+HS组约提前2天。结论:短时间(5分钟、20分钟)海水浸泡会降低SMIR模型大鼠急性期(术后前三天)同侧机械痛阈值水平,长时间(60分钟)海水浸泡可以加剧SMIR模型大鼠的疼痛情况,术侧足出现持续性痛觉过敏,对侧组出现镜像痛。海水浸泡(60分钟)导致大鼠外周神经损伤、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参与了疼痛加重和神经病理疼痛产生的过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TRPV1过度表达使小胶质细胞持续活化的通路可能是这种疼痛持续的内在机制;长时间海水浸泡(60分钟)会延迟SMIR模型大鼠切口的愈合,即刻的冲洗不仅可以缓解术后疼痛加重的情况,其中用生理盐水冲洗的效果较好,而且对切口愈合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海水浸泡 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TRPV1 小胶质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14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4
  • 引言14-16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6-20
  • 1.1 概述16
  • 1.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免疫调节机制16-18
  • 1.2.1 周围神经损伤时免疫细胞作为NP形成的启动者16
  • 1.2.2 细胞因子与神经病理性疼痛16-17
  • 1.2.3 趋化因子与神经病理性疼痛17
  • 1.2.4 外周神经免疫反应17-18
  • 1.2.5 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中枢小胶质细胞神经免疫作用18
  • 1.3 基于免疫调节的NP的治疗18-19
  • 1.3.1 基于免疫调节治疗的机理和挑战18-19
  • 1.3.2 皮质类固醇药物19
  • 1.3.3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19
  • 1.3.4 以细胞因子为靶向的治疗19
  • 1.4 问题和展望19-20
  • 第二部分 不同时间海水浸泡对SMIR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20-29
  • 2.1 前言20
  • 2.2 实验材料20-21
  • 2.2.1 实验动物20-21
  • 2.2.2 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21
  • 2.2.3 人工海水配制21
  • 2.3 实验方法21-22
  • 2.3.1 实验动物分组21
  • 2.3.2 动物模型的建立21
  • 2.3.3 疼痛行为学测试21-22
  • 2.4 统计学方法22
  • 2.5 实验结果22-27
  • 2.5.1 疼痛行为学测定结果22-26
  • 2.5.2 大鼠一般情况26-27
  • 2.6 讨论27-28
  • 2.7 实验结论28-29
  • 第三部分 海水浸泡后SMIR模型大鼠术后疼痛行为学改变的神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机理的探讨29-45
  • 3.1 前言29-30
  • 3.2 实验材料30-31
  • 3.2.1 实验动物30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30-31
  • 3.2.3 人工海水配制31
  • 3.3 实验方法31-32
  • 3.3.1 实验动物分组31
  • 3.3.2 动物模型的建立31
  • 3.3.3 取材31
  • 3.3.4 疼痛行为学测试31
  • 3.3.5 HE染色31
  • 3.3.6 电镜实验31
  • 3.3.7 免疫荧光检测脊髓腰膨大及背根神经节OX-42的表达31-32
  • 3.3.8 EnVision酶免疫组化法显色检测脊髓及背根神经节TRPV1受体表达32
  • 3.4 统计学方法32
  • 3.5 实验结果32-42
  • 3.5.1 机械痛阈测定情况32-34
  • 3.5.2 热痛阂值测定34-36
  • 3.5.3 隐神经HE染色情况36
  • 3.5.4 DRG神经元电镜观察情况36-38
  • 3.5.5 术侧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要膨大处背角TRPV1的表达情况38-41
  • 3.5.6 大鼠一般情况(体重、术口愈合时间等)41-42
  • 3.6 讨论42-44
  • 3.6.1 海水浸泡后SMIR模型大鼠疼痛性质:神经病理性疼痛?42-43
  • 3.6.2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海水浸泡后SMIR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改变的机理之一43
  • 3.6.3 外周和脊髓水平的TRPV1和小胶质细胞参与海水浸泡后SMIR模型大鼠疼痛改变的分子机制43-44
  • 3.7 实验结论44-45
  • 第四部分 不同冲洗液对局部海水浸泡后的SMIR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和术口愈合时间的影响45-53
  • 4.1 前言45
  • 4.2 实验材料45-46
  • 4.2.1 实验动物45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45-46
  • 4.2.3 人工海水配制46
  • 4.3 实验方法46
  • 4.3.1 实验动物分组46
  • 4.3.2 动物模型的建立46
  • 4.3.3 疼痛行为学测试46
  • 4.4 统计学方法46
  • 4.5 实验结果46-51
  • 4.5.1 疼痛行为学测试结果46-50
  • 4.5.2 大鼠一般情况记录50-51
  • 4.6 讨论51-52
  • 4.6.1 不同冲洗液冲洗对海水浸泡后SMIR模型大鼠术后疼痛的缓解作用分析51-52
  • 4.6.2 海水浸泡延长SMIR模型大鼠切口愈合时间的原因分析52
  • 4.7 实验结论52-53
  • 总结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57-59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9-60
  • 致谢60-61
  • 统计学审核证明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辉,鹿尔驯,虞积耀,王育红,孙笑非,王大鹏,周正谋,关淑珍,马聪,李忠安;海水浸泡性胸部开放伤的实验模型建立及早期死亡原因探讨[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0年02期

2 王志伟,吴印爱,刘献棠,喻洪涛,罗真东,蒋邦好;腹腔海水浸泡对失血犬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11期

3 谢培增,田辉荣,汤卫球,赵东海,郑良成,唐新平,何强华,朱红胜,王松青,肖现;模拟大批量伤员海水浸泡的实验研究[J];人民军医;2004年08期

4 冯国基,刘景汉,郑长青,欧阳锡林,施庆忠,朱秀美;海水浸泡对保存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12期

5 王大鹏;孙笑非;徐华彪;韩善桥;虞积耀;;烧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对实验兔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崔振华;陈爱宝;;烧伤合并海水浸泡患者的救治体会[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7 潘敏鸿;姜少军;吴波;刘晓红;马恒辉;周航波;章如松;周晓军;;海水浸泡对表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9期

8 黄毅然;王志伟;李文红;陈睿;吴会红;娄镇;曹标;古宜沐;;腹腔海水浸泡并淹溺时对犬血浆电解质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9 韩善桥;虞积耀;姜涛;王大鹏;;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动物感染实验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8期

10 刘敏;洪建明;;开放外伤海水浸泡后感染及修复的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曹令;石冰;;战伤合并海水浸泡组织损伤机制及治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辉;鹿尔驯;虞积耀;孙笑非;王育红;王大鹏;马聪;;早期救治对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所致肺损伤的影响[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马军;王甲汉;李志清;易朝辉;;大鼠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机体血栓素和氧自由基含量变化特点及机理探讨[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长生;程迅生;陈肖松;王海峰;;海水浸泡肢体软组织开放损伤对骨膜TNF-α及TGF-β1表达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韩善桥;虞积耀;王大鹏;刘瑾红;何立东;胡明;;腹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动物感染细菌及药敏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易朝辉;王甲汉;马军;李志清;;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局部处理措施探讨[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马军;王甲汉;李志清;易朝辉;;大鼠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病理学改变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海峰;海水浸泡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宁浩勇;海水浸泡延迟伤口愈合的机制及救治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3 胡晓红;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和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4 康健;前列地尔对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5 沈宏亮;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缓释微球的研制及其对海水浸泡创伤的早期治疗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淦;不同支架结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高压氧修复海水浸泡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2 邓荣芳;海水浸泡后切口牵拉痛大鼠疼痛行为的变化及其机理的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徐沛;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肠道损伤机制的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曲佳;海水浸泡对血管内皮损伤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5 陆丹;海水浸泡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影像学变化及机制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6 郑四化;不同冲洗液对海水浸泡软组织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7 王长生;海水浸泡肢体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对骨外膜的影响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8 卢青军;海水浸泡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伤情特点及温度、渗透压对其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9 杨芬;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海水浸泡爆炸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一)[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10 詹刚;海水浸泡烧冲复合伤的伤情特点及早期救治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35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635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