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可调负重支具对胫骨干B型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胫骨可调负重支具对胫骨干B型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可调负重支具 胫骨干骨折 功能锻炼 应力刺激 骨折愈合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胫骨可调负重的支具,并观察该支具对闭合B型(AO分型)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连续收集68例闭合B型(AO分型)胫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术后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A组和B组各34例,其中A组按胫骨干术后常规处理,B组在此基础上,术后1周,加用胫骨可调负重支具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的VAS评分、患肢负重情况、骨折临床临床愈合所需时间、RUST (Radiographic Union Score for Tibial Fractures)评分和Johner-Wruh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除6例病例外,其余6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7-15月,平均随访11.2月;VAS评分结果示,B组在第3、6月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2.52±0.80、0.87±0.62)均显著低于A组(分别为2.97±0.85、1.42±0.83),两组在第3、6月随访的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肢负重结果示,A组患者在第1、3、6个月随访的患肢负重结果分别为(44.12±17.47)%、(71.97±17.41)%和(86.36±12.45)%,B组患者的患肢负重结果分别为(53.79±11.04)%、(84.09±12.21)%和(94.35±10.63)%,A组和B组相比较,在治疗后第1、3、6个月的患肢负重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示,B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32±0.70)月,明显少于A组(3.91±10.1)月;RUST评分结果示,A组患者在第1、3、6个月随访的RUST评分分别为5.35±1.37、8.67±1.14和10.33±1.08,B组患者的RUST评分分别为6.45±0.75、9.94±0.86和11.29±0.86,B组在第1、3、6个月随访的RUST评分均高于A组(均P0.01);末次随访的Johner-Wruh评分示:A组,优19例,良12例;B组,优27例,良4例:B组的末次随访优秀率高于A组的优秀率(P0.05)。结论:闭合B型胫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术后早期应用该支具可减少患肢术后疼痛,加速骨痂生长,缩短骨折临床愈合所需时间,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患者可在支具辅助下早期负重行走,该支具可作为该型胫骨干骨折术后常规的辅助治疗工具。
【关键词】:可调负重支具 胫骨干骨折 功能锻炼 应力刺激 骨折愈合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7.3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前言9-10
- 第一章 支具介绍10-11
- 1 胫骨可调负重支具的理论基础及工作原理10
- 1.1 理论基础10
- 1.2 工作原理10
- 2 主要结构组成10-11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1-14
- 1 病例来源11
- 2 病例选择标准11
- 2.1 诊断标准11
- 2.2 髓内钉固定标准11
- 2.3 纳入标准11
- 2.4 排除标准11
- 2.5 退出标准11
- 3 病例分组11-12
- 4 研究方法12-14
- 4.1 治疗方法12
- 4.2 疗效观察项目12-13
- 4.3 统计学分析方法13-14
- 第三章 结果14-17
- 1 一般资料分析结果14
- 2 临床疗效结果14-15
- 2.1 VAS评分14-15
- 2.2 患肢负重情况15
- 3 影像学结果15-16
- 3.1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5
- 3.2 RUST评分15-16
- 4 并发症16
- 5 结果评价16
- 6 典型病例16-17
- 第四章 讨论17-22
- 1 胫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早期负重意义17-18
- 2 机械负重与骨折愈合的关系18-20
- 2.1 骨折愈合基本过程18
- 2.2 机械负重影响骨折愈合作用机制18-19
- 2.3 机械负重影响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19-20
- 3 胫骨可调负重支具对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20-21
- 4 问题和展望21-22
- 结论22-23
- 参考文献23-26
- 附录26-33
- 致谢33-34
- 文献综述34-39
- 参考文献36-39
- 作者简历39-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江芹;钢针治疗胫骨干骨折[J];云南医药;1998年02期
2 陈铁夫;胫骨干骨折不愈合34例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8年09期
3 沈进稳,干军;分期治疗胫骨干骨折引起的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J];急诊医学;1999年06期
4 王运涛,李坚;胫骨干骨折四种手术固定方法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00年09期
5 王明强;68例胫骨干骨折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体会[J];广西医学;2001年05期
6 丁中华;胫骨干骨折临床治疗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01年03期
7 何辉,陈艺新,张汇林,贾湘谦,韩涛;198例胫骨干骨折的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01年06期
8 胡孔足;胫骨干骨折术后再手术的预测因素[J];临床骨科杂志;2004年02期
9 吕家珍;胫骨干骨折5种固定方法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4年07期
10 杨广智,徐育林,莱淅军,费新昌;胫骨干骨折3种固定方法的比较(附182例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刚;陈志豪;胡凯;万曲桥;金建华;郑维钱;;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临床疗效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黄雷;朱彦昭;张峰;叶鹏翰;何贤峰;阮永平;徐荣明;;钢板结合髓内钉治疗同侧胫骨单髁伴胫骨干骨折[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娄珩;庞文彬;曾建群;;交锁髓内钉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周荣;钟玉平;林军;;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骨折端不稳定原因探讨[A];2005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傅家兴;苏忠良;潘建成;郑元波;鲁建作;;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傅家兴;苏忠良;潘建成;郑元波;鲁建作;;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徐永清;朱跃良;李军;丁晶;汤逊;陆声;林月秋;郭远发;徐小山;阮默;马涛;李春晓;师继红;汪新民;;190例小腿严重损伤的修复重建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徐永清;;190例小腿严重损伤的修复重建[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9 杨自荣;雷云龙;吴杰;李柄楠;王华泰;王觅格;陈跃忠;;胫骨干骨折伴同侧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俞叶锋;戴加平;;旋入式髓内钉微创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国超;接骨板vs髓内钉和髓内钉vs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成人胫骨干骨折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宗酉;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胫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惠;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对比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3 陈志达;胫骨可调负重支具对胫骨干B型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张文举;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文龙;两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6 Pabitra Prasad Dwa;采用内侧髌腱旁入路和经髌腱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7 雷钟;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Ⅱ、Ⅲ型胫骨干骨折的系统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8 唐海军;MIPPO技术治疗高能量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9 黄文;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D];中南大学;2010年
10 Dibya Purush Dhakal(布瑞);髓内钉和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45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64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