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讨
本文关键词: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麻醉深度 术后谵妄 七氟烷 丙泊酚 老年患者 大鼠
【摘要】:目的1、观察麻醉深度对高龄患者全麻手术后POD的影响,分析其可能机制。2、观察麻醉深度对老龄大鼠模型麻醉手术后POD的影响,试阐述POD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设计。筛选择期全麻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的高龄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静脉麻醉组(A组)和吸入麻醉组(B组);每组依据BIS监测的麻醉深度不同,细分为A1、A2、A3、B1、B2、B3六亚组,亚组中1、2、3组分别对应的BIS值为40~49(A1、B1组)、50~59(A2、B2组)和60~69(A3、B3组),每亚组各20例。A、B两组诱导均采用相同药物静脉诱导,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3μg/kg,顺式阿曲库铵0.4mg/kg,肌松满意后气管插管,接麻醉机IPPV控制通气。VT8ml/kg,调整呼吸频率,保持Pet CO235~45mm Hg。A组: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B组:吸入七氟烷、持续泵注瑞芬太尼,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分别调整丙泊酚剂量(A组)或七氟烷吸入浓度(B组),使各亚组达不同分组设定的BIS值水平,并全程维持BIS值变化±3%以内。记录入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等;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及补液量。采用(1)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法,评价各组术前24h、术后第3d和第5d的评分变化;(2)谵妄评分中文修订版(CAM-CR),评定各组术后72h内谵妄发生例数;(3)Price-Henry疼痛评分法,评价各组术后24、48和72h疼痛评分;(4)收集诱导前10min(T_0)、术后24h(T_1)、3d(T_2)、5d(T_3)静脉血(标本严格按不同检测试剂盒要求储存),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浓度,评价急性脑损害有无。第二部分动物实验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24—30月龄,体重300-350g(天津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安静环境饲养,自由进食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静脉麻醉组(A组)和吸入麻醉组(B组),每组各60只。每组再进一步细分为A1、A2、A3、B1、B2、B3六个亚组,分组方法和标准同临床观察部分。术前24h 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进行旷场实验一次,分别记录结果。24h后,每组大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麻醉,采用自制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建立静脉通路,连接有创动脉、BIS等监测,小动物呼吸机维持机械通气,VT_10ml/kg,频率70~75bpm,按分组标准,分别开始静脉泵注丙泊酚(TIVA组)、吸入七氟烷,所有大鼠均静脉泵注瑞芬太尼镇痛,维持麻醉深度5h后停药待大鼠自然复苏。苏醒后24h,每组取10只大鼠再次进行旷场试验评价实验鼠POD发生情况。另外,于麻醉前30min及苏醒后24h旷场实验后,每组取10只大鼠脊椎脱臼法处死,采集制作大鼠海马组织标本,用Annexin V/PI双参数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Bid,Bim、Puma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第一部分临床观察TIVA组3个亚组中,各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中失血量、输液量及术后疼痛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日比较,3组术后3d、5d的MMSE评分均降低(P0.05)。A2组术后3d、5d MMSE评分明显高于A1、A3组(P0.05);72h内谵妄发生率低于A1、A3组(P0.05);B组MMSE评分、CAM-CR变化与TIVA组相似。TIVA 3个亚组T_1~3时刻血清NSE和S100β浓度均较T_0时刻升高(P0.05);A2组T_1~3时刻,血清NSE、S100β浓度均低于A1、A3组(P0.05);B组相应时点,血清NSE和S100β浓度变化与TIVA组相似。第二部分动物实验TIVA组术后,3个亚组大鼠的谵妄评分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神经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Bid、Bim、Puma和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A2组麻醉后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A1、A3组(P0.05);神经细胞凋亡率较A1、A3组低(P0.05);Bid、Bim、Puma和caspase-3m RNA及蛋白表达更低(P0.05)。B组3个亚组上述参数变化与TIVA组相似。结论第一部分临床观察1、较深全身麻醉(BIS值40~49)和较浅全身麻醉(BIS值60~69)手术后,均可能增加高龄患者POD发生率,适宜深度麻醉(BIS值50~59)高龄患者POD发生较低,TIVA和/或吸入麻醉方法结局相似。2、较深全身麻醉(BIS值40~49)和/或浅全身麻醉(BIS值60~69)手术后,高龄患者POD发生率增加,可能与不同麻醉深度导致患者脑神经元损伤程度不同有关。第二部分动物实验1、较浅(BIS值60~69)/或较深(BIS值40~49)全麻后可增加老龄大鼠POD发生率,可能与其增加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有关。2、较浅(BIS值60~69)/或较深(BIS值40~49)全麻增加老龄大鼠POD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线粒体内促凋亡因子Bid、Bim和Puma的表达,增加caspase-3释放入细胞质,从而增加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
【关键词】:麻醉深度 术后谵妄 七氟烷 丙泊酚 老年患者 大鼠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14.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缩略语/符号说明12-13
- 前言13-17
- 研究现状、成果13-16
- 研究目的、方法16-17
- 一、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17-31
- 1.1 对象和方法17-21
- 1.1.1 研究对象17
- 1.1.2 麻醉诱导17-18
- 1.1.3 麻醉维持18-19
- 1.1.4 观察指标19-21
- 1.2 结果21-25
- 1.2.1 一般情况21-22
- 1.2.2 MMSE评分22-23
- 1.2.3 谵妄评分23-24
- 1.2.4 Price-Henry疼痛评分24
- 1.2.5 NSE和S100β 的变化24-25
- 1.3 讨论25-31
- 二、麻醉深度对老年大鼠术后谵妄的影响31-44
- 2.1 对象和方法31-35
- 2.1.1 研究对象31
- 2.1.2 动物模型制作31
- 2.1.3 大鼠谵妄评价31-32
- 2.1.4 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检测32
- 2.1.5 大鼠海马神经元Bid、Bim和Puma mRNA的表达32-33
- 2.1.6 大鼠海马神经元Bid、Bim、Puma和caspase-3 的表达33-35
- 2.2 结果35-38
- 2.2.1 大鼠谵妄评价35-36
- 2.2.2 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检测36
- 2.2.3 大鼠海马神经元Bid、Bim和Puma mRNA的检测36-37
- 2.2.4 大鼠海马神经元Bid、Bim、Puma和caspase-3 蛋白的检测37-38
- 2.3 讨论38-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1-52
- 附录52-54
- 综述 术后谵妄与脑电双频指数54-71
- 综述参考文献64-71
- 致谢71-72
- 个人简历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亭;;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9期
2 佘守章;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评价[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年03期
3 俞莹芳;周守静;郭起浩;;记忆与麻醉深度相关性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年05期
4 田福英;乐建威;王群;;麻醉深度的听觉诱发脑电提取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年05期
5 冯微;赵国庆;叶虹;郑艳;张禾田;;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年06期
6 陈勇;;麻醉深度管理[J];海南医学;2010年14期
7 董安顺;;麻醉深度指数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31期
8 杨宾侠;杨军良;陈伯銮;;麻醉深度和神经功能的监测[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年02期
9 赵晖;岳云;柴伟;徐迎阳;孙永海;;脑电功率谱和双频谱指数在判断麻醉深度上的同期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年09期
10 邱红雨;李晶莹;张国庆;李林;;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进;郑崇勋;和卫星;;麻醉深度监测中的脑电复杂度研究[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于布为;;麻醉深度及其监测——如何改进我们的麻醉?[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3 史斌;;不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对胃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4 孙焱芫;熊利泽;;CSM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有效性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元秀华;胡静;张传汉;;ROFDR分布式光纤体表温度场监测与麻醉深度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马丽萍;朱立宏;陈学新;孟尽海;;BIS和应激指标对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评估[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士雷;;BIS和AEP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评价[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8 彭庆勇;李川勇;;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心率变异性与麻醉深度分析(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何玉峰;陆洁;邹静蓉;崔微艳;;麻醉深度指数监测指导全麻患者苏醒期拔管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赵晓虹;李金宝;邓小明;;麻醉深度指数预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意识恢复的可行性[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麻醉深度影响术后脑功能[N];光明日报;2011年
2 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适宜麻醉深度可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N];湖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魏勤;基于体征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梁振虎;EEG熵算法及麻醉状态监测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李鑫;BIS指导麻醉深度对肝脏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苏醒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4年
4 曹扬;麻醉药物建模与麻醉深度闭环策略[D];中南大学;2013年
5 陈杭;麻醉靶控输注的控制策略及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保磊;Narcotrend额部替代电极位置与标准电极位置间麻醉深度指数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杨浩彬;闭环TCI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3 苏翠;麻醉闭环控制系统模型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平斯妍;Narcotrend监测系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期间对麻醉深度的临床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黄超;基于微型光谱仪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星;不同全麻方法与麻醉深度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6年
7 齐孟娜;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8 冯微;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07年
9 焦原;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邓育富;不同麻醉深度在动脉瘤夹闭术中脑保护作用的比较[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6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756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