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兔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及血运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7:40

  本文关键词:兔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及血运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前交叉韧带 残端 机械感受器 血管密度 重建


【摘要】:目的:探究兔前交叉韧带断裂后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及血运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手术时机及残端保留的长度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24只同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6组(A-F组),每组4只,将A组设置为空白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将实验组各兔右后肢前交叉韧带自股骨端离断,建立前交叉韧带断裂模型。并分别于离断后2周、4周、8周、12周及24周时将实验动物处死,取出各组兔前交叉韧带残端作为标本,并将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和统计标本内机械感受器种类、数目及微血管密度。结果:本实验发现ACL断裂4周以后见机械感受器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及萎缩,体积缩小,着色变淡,形态不规则以及内部结构紊乱,且随时间的推移,韧带内可观察到机械感受器的数量逐渐减少。至断裂后24周,韧带残端内各类机械感受器以无法观察到。韧带断裂4周时,其内微血管密度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至断裂12-24周时,微血管密度几乎降至最低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前交叉韧带组织。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残端的机械感受器随时间的推移,其数量逐渐减少,至断裂后24周,韧带残端内各类机械感受器以无法观察到。韧带断裂4周时,其内微血管密度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至断裂12-24周时,微血管密度几乎降至最低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前交叉韧带组织。建议ACL断裂后应尽早进行韧带的保残重建。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残端 机械感受器 血管密度 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6.5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7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7-12
  • 1.1 材料7-8
  • 1.1.1 实验动物7
  • 1.1.2 实验药品及试剂7
  • 1.1.3 仪器设备7
  • 1.1.4 实验药品配制7-8
  • 1.2 实验方法8
  • 1.2.1 实验动物分组8
  • 1.2.2 前交叉韧带断裂模型的建立8
  • 1.3 标本的采集和制备8-9
  • 1.3.1 标本的采集8-9
  • 1.3.2 标本石蜡切片的制备9
  • 1.4 观察及检测指标9-11
  • 1.4.1 实验动物观察9
  • 1.4.2 切片HE染色及组织学观察9-10
  • 1.4.3 切片S100、PGP9.5 免疫组织染色及观察10
  • 1.4.4 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观测方法10
  • 1.4.5 切片CD31免疫组织染色10-11
  • 1.4.6 ACL残端微血管密度测定方法11
  • 1.5 统计学分析11-12
  • 第2章 结果12-24
  • 2.1 大体标本观察12-15
  • 2.1.1 正常兔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观察12
  • 2.1.2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2周12-13
  • 2.1.3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4周13
  • 2.1.4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8周13-14
  • 2.1.5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12周14-15
  • 2.1.6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24周15
  • 2.2 前交叉韧带残端组织学观察15-19
  • 2.2.1 兔正常前交叉韧带HE染色组织学观察15-16
  • 2.2.2 兔前交叉韧带断裂2周后HE染色组织学观察16
  • 2.2.3 兔前交叉韧带断裂4周后HE染色组织学观察16-17
  • 2.2.4 兔前交叉韧带断裂8周后HE染色组织学观察17
  • 2.2.5 兔前交叉韧带断裂12周后HE染色组织学观察17-18
  • 2.2.6 兔前交叉韧带断裂24周后HE染色组织学观察18-19
  • 2.3 兔前交叉韧带断裂残端PGP9.5、S100免疫组织化学观察19-20
  • 2.4 兔前交叉韧带断裂残端CD3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20-23
  • 2.5 兔前交叉韧带断裂残端组织微血管密度比较23-24
  • 第3章 讨论24-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1
  • 综述31-38
  • 参考文献35-3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8-39
  • 致谢39-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霖;赵金忠;;前交叉韧带胫骨侧残端中机械感受器的计数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11期

2 李跃军;陈绍宗;程飙;李学拥;;猴失神经手指埋入神经后机械感受器再生研究[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年05期

3 高奉;李方祥;李国平;;前交叉韧带的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4 周义钦;吴海山;;膝关节本体感觉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J];骨科;2013年02期

5 罗凌惠;机械感受器换能的分子基础[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年06期

6 蒋正尧,,姜如冈,李楚芬;小肠机械感受器对内脏神经传出电活动的调节作用[J];宁夏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7 谭立宁,潘敬运,詹澄扬,陈毓槐;肾内感受器对血压的影响[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8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8期

9 陈军;DEG/ENaC超家族-机械感受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4年01期

10 杨霞;李延青;;大鼠食道机械敏感性感受器的结构及特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国华;程红;;中国大鲵机械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研究[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美;老年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变化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任国清;兔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及血运随时间变化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3 高奉;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的形态与数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宋英杰;衰老对兔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86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786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f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