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胫骨纵向骨搬移前后足部皮温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20:24

  本文关键词:胫骨纵向骨搬移前后足部皮温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Ilizarov 胫骨纵向骨搬移 微循环重建 皮温 血氧饱和度


【摘要】:目的监测胫骨截骨纵向骨搬移患者双足第一趾蹼处皮温及第二足趾处血氧饱和度,总结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骨搬移前后各时期双下肢血液循环变化情况,为骨搬移重建微循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病例选自2014年3月—2016年1月因胫骨骨缺损、骨不连等原因于唐山市第二医院手1科住院行纵向截骨骨搬移患者25例,根据术后患者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或腓动脉)通畅情况将患者分为动脉正常组17例、胫前动脉损伤组5例、胫后动脉(或腓动脉)损伤组3例。自患者入院开始,每日监测双侧足背第一趾蹼处皮温,计算并记录患侧与健侧的皮温差(患侧皮温-健侧皮温);每日监测并记录双侧第二足趾处血氧饱和度直至患者出院,嘱患者出院后每2周复查并继续监测直至拆除外固定器,整理数据后进行研究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皮温差在3组随访患者中,皮温差均于术后次日开始升高,其中,存在血管损伤的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潜伏期的皮温差小于无血管损伤组,所有患者的皮温差均于牵拉期升高幅度最大,矿化期幅度降低,至搬移完成时皮温差停止升高并趋于相同;(2)血氧饱和度在3组随访患者中,患肢第二足趾处血氧饱和度在术前及术后潜伏期无明显变化,于牵拉期开始增大,不同组间患者相同时期血氧饱和度数值及变化情况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患侧第二足趾处血氧饱和度均于牵拉期升高幅度最大,矿化期幅度降低,至搬移完成时,该数值停止增大并维持在97%~99%。3组患者健侧第二足趾处血氧饱和度始终为97%~99%。结论(1)阐明胫骨纵向骨搬移对下肢微循环重建具有促进作用;(2)证明胫骨纵向骨搬移不同时间段内血管生成速度不同;(3)揭示血管损伤情况对肢体微循环重建过程无明显影响;(4)证实微循环重建与X线分期具有相关性,微循环重建是骨矿化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Ilizarov 胫骨纵向骨搬移 微循环重建 皮温 血氧饱和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7.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1章 临床研究11-29
  • 1.1 研究对象11
  • 1.2 研究方法11-13
  • 1.2.1 病例纳入标准11
  • 1.2.2 病例排除标准11
  • 1.2.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11-12
  • 1.2.4 血管通畅情况诊断评估标准12
  • 1.2.5 骨搬移速度及分期标准12
  • 1.2.6 观测设备12
  • 1.2.7 观测指标及方法12-13
  • 1.2.8 统计学方法13
  • 1.3 临床资料基本情况13-14
  • 1.4 胫骨纵向骨搬移手术步骤14-16
  • 1.4.1 术前准备14
  • 1.4.2 麻醉方法14-15
  • 1.4.3 体位15
  • 1.4.4 手术方法15
  • 1.4.5 术后处理15-16
  • 1.5 结果16-20
  • 1.5.1 ST差值16-18
  • 1.5.2 SaO_218-20
  • 1.6 讨论20-25
  • 1.6.1 测量第一趾蹼处ST、计算双侧第一趾蹼处ST差值及测量双侧第二足趾处SaO_2的意义20-21
  • 1.6.2 环境及其它因素对ST及SaO_2测量精度的干扰及解决方法21-22
  • 1.6.3 微创截骨对血液循环重建和成骨的影响22-23
  • 1.6.4 搬移速度对血液循环重建和成骨的影响23-24
  • 1.6.5 实验结果的含义24-25
  • 1.7 结论25
  • 1.8 不足与展望25-26
  • 1.8.1 研究的不足25-26
  • 1.8.2 研究的展望26
  • 参考文献26-29
  • 第2章 综述 牵拉成骨过程中血管再生与矿化机制的研究进展29-44
  • 2.1 引言29-30
  • 2.2 牵拉成骨的组织学、影像学及血管特征30-31
  • 2.3 骨化方式31-32
  • 2.4 血管生成与骨矿化的耦合32-33
  • 2.5 牵拉成骨的骨骼、细胞、分子学基础33-35
  • 2.5.1 胶原蛋白及成骨标记物33-34
  • 2.5.2 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34-35
  • 2.6 影响血管生成和骨矿化的因素35-36
  • 2.7 促进再生组织形成和成熟的实验研究36-37
  • 2.8 展望37-38
  • 参考文献38-44
  • 结论44-45
  • 附录A 附图45-50
  • 附录B 附表50-51
  • 致谢51-52
  • 导师简介52-53
  • 作者简介53-54
  • 学位论文数据集54


本文编号:984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984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6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