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的研制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07 13:18
【摘要】:第一部分: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的研制及其理化性质、体外抗菌性能的研究 目的: 评价应用喷雾冷凝技术制备药物缓释微球,在此基础上研制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1oL)的可行性,并检测该新型人工晶状体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抗菌性能。 方法: 首先应用喷雾冷凝技术制备载有加替沙星的三硬脂酸甘油酯药物缓释微球,然后在疏水性聚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襻根部钻出规定孔径的襻孔,运用负压吸引法将药物缓释微球嵌入襻孔,从而制备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新型人工晶状体。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药物缓释微球、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及常规疏水性聚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表面形态变化。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检测新型人工晶状体表面化学元素变化。应用CFDA关于人工晶状体质量检测国家标准(YY-0290)对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光焦度、像质、光谱透过率、动态疲劳耐久性进行检测,以此鉴定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光学、力学性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运用CCK-8法测定新型人工晶状体对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的细胞毒性。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测定襻上载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的药物缓释特性。应用Live/Dead BacLight Bacterial vitality kit试剂盒检测新型人工晶状体对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性能。 结果: 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药物缓释微球结构密实、表面略有皱褶及微小孔洞;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人工晶状体襻孔圆,边缘略毛糙,药物缓释微球固定于襻孔中,表面形貌在负压嵌入襻孔过程中未受破坏。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提示新型人工晶状体中氟元素含量明显增高,进一步证实装载有加替沙星的药物缓释微球成功嵌入到人工晶状体中。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光焦度、像质、光谱透过率、动态疲劳耐久性测试均符合国家标准。与未处理的人工晶状体比较,CCK-8法证实新型人工晶状体末见明显细胞毒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显示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人工晶状体能释放有效浓度的药物达两周。通过Live/Dead BacLight Bacterial vitality kit试剂盒测定,新型人工晶状体在体外可有效杀灭表皮葡萄球菌。 结论: 本研究首次应用喷雾冷凝技术成功制备可用于眼部的药物缓释微球,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襻孔制备技术及负压吸引技术完成了襻上载有药物缓释微球人工晶状体的研制。药物缓释微球的嵌入对人工晶状体的光学、力学特性无明显影响。新型人工晶状体可持续释放足量、有效的药物,并具有理想的体外抗菌性能。 第二部分: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人工晶状体的体内抗菌性能研究 目的: 评价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在兔眼内预防细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运用负压吸引法将载有加替沙星的三硬脂酸甘油酯药物缓释微球嵌入根部有襻孔的疏水性聚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制备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新型人工晶状体。将15只比利时色素兔(15眼)随机分为三组,行标准超声乳化术后随机植入常规疏水性聚丙烯酸酯IOL(A组),常规疏水性聚丙酯酸酯IOL(B组),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徽球的新型IOL(C组),每一IOL组5只兔(5眼,右眼);A组术后眼内不打入表皮葡萄球菌菌液,B、C组于术后1天前房打入表皮葡萄球菌菌液,术后予抗炎药物治疗,不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术前1天,术后第1、2、3、4、8、15、22、29天,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睑、结膜、角膜、前房、虹膜、瞳孔及IOL等眼前节情况并按照相应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出现前房混浊、渗出或积脓者,即抽取房水进行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及Bruker Daltonik MALDI Biotyper质谱分析。出现眼内炎的动物于术后8天处死取材,其余动物于术后1月取材,取出眼球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观察角膜、虹膜及视网膜的情况,并进行三组间的比较。 结果: 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IOL和常规疏水性聚丙烯酸酯IOL一样,术中均能顺利植入囊袋,术后不引起前房炎症反应。三组动物术前眼部均无炎症反应;术后1天(打入表皮葡萄球菌前)的眼前节炎症反应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打入菌液后(术后第二天起),B组与A、C组间的炎症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C组与未打菌液的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B组动物打入菌液后出现明显的眼内炎表现,抽取的房水经涂片染色、细菌培养、质谱分析鉴定为表皮葡萄球菌;C组动物打入菌液后均无眼内炎表现。兔眼石蜡切片示A、C两组兔眼角膜、虹膜、视网膜结构规则,排列有序,B组兔眼角膜水肿、虹膜肿胀充血、视网膜表面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纤维渗出。 结论: 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后,能有效杀灭眼内细菌,降低细菌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且眼内使用的安全性良好。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79.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磊;利用聚丙烯悬吊人工晶状体缝针取出外伤性晶状体脱位一例[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1年01期

2 龚强洁;人工晶状体前膜治疗的初步探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1年04期

3 叶波,蔡季平;注入式人工晶状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J];临床眼科杂志;2001年03期

4 赵思山,郭景瑞;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形成、处理与预防[J];眼科;2001年05期

5 ;植入人工晶状体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残疾人;2001年03期

6 张晓苹,朱美玲;甲强龙冲击治疗早期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2年05期

7 王宇冉,侯习武,雷方,刘向前,王宇光;人工晶状体术后迟发性虹膜睫状体炎的处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2年06期

8 卢奕,陆国生,熊瑛;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02年11期

9 周红;钮心瑜;沈德善;;人工晶状体前膜的防治[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2年05期

10 王文伟,于洁,庞秀琴;外伤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筱荣;刘巨平;;特殊类型人工晶状体(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J.T.Lin;;可调人工晶状体之最新进展(英文)[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汤欣;;拟调节人工晶状体特性及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林振德;;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袢设计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王军;;不同人工晶状体的设计与完美视觉质量的需求[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袁非;尤宇一;王历阳;黎蕾;;几种特殊人工晶状体的调制传递函数与视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刘金梅;魏道贞;;人工晶状体前和/或后机化膜的手术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汤霞靖;姚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与球面人工晶状体影响人工晶状体眼球差和视觉质量的对比研究[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叶向_g;曹景;盛耀华;;人工晶状体置换术8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河南宇宙人工晶状体研制有限公司公司简介[A];第十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吉安地区眼科专委会成立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新型人工晶状体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李新萍;人工晶状体也分软硬[N];健康时报;2010年

3 余志平;矫正老视眼有了新选择[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寒昕;人工晶状体取出及置换术的原因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2 李君;外伤性虹膜缺如眼植入虹膜隔人工晶状体的远期随访及植入技术改进[D];青岛大学;2013年

3 田芳;国产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4 曲超;人工晶状体表面改性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丁文婷;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的研制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于华军;近视眼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测算中应用矫正角膜曲率的效能检验[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文;液体人工晶状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刘冬生;TiO_2/PMMA人工晶状体的制备及动物安全性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3 杜晓玲;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力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李路路;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矫治老视的效果[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5 张丽华;PMMA人工晶状体的等离子体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亚新;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7 解宝利;疏水性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的常温加工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8 田庆芬;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陈双叶;不同设计方式的人工晶状体边缘散射光的对比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园园;纳米氟尿嘧啶涂层人工晶状体的制备及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3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533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