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天津市儿童少年近视屈光现状与环境因素和易感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7 19:32
【摘要】:目的由于近视患病率的持续升高,近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儿童少年的近视患病率居世界前列,一直对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近视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被认为可能导致近视屈光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我国关于儿童少年近视的研究多集中于环境因素,针对儿童少年的近视遗传易感性研究较少并缺乏对于儿童少年近视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4个方面:(1)了解天津市区儿童少年的近视屈光现状;(2)阐明与儿童少年近视屈光相关的环境因素,为提出切实可行的近视防控措施提供依据;(3)分析与儿童少年近视相关的易感基因多态性,从而进一步揭示近视可能的发病机制,奠定近视的基因诊断基础;(4)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共同作用,提出遗传与环境因素影响儿童少年近视的初步解释,从而,为今后我国儿童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本研究基于横断面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9-12月在从天津的6个市区随机抽取2个区,从每个区随机选择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再从所选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选择一个班级;然后,邀请所有选定班级内的儿童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最终566名6-14岁儿童少年被纳入研究。由专业的眼科医生对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日本佳能TX-20)测量眼压、使用裂隙灯检查眼底和眼前节,以排除睫状肌麻痹禁忌症;对儿童少年进行充分的睫状肌麻痹(散瞳)后,使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日本佳能RK-F1)对屈光度进行了测量,收集儿童少年的近视屈光情况。2.进行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近视组和非近视组在出生前后的生命早期、家庭环境、用眼行为习惯、近距离工作及户外活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近视相关环境危险因素。3.研究确定4个可能与近视和屈光发育相关的基因TGFB1、RASGRF1、CTNND2和ZC3H11B其中的rs4803455、rs2241716、rs1800469、rs8027411、rs4778879、rs6885224、rs12716080、rs4428898、rs4373767、rs10779363和rs7544369共11个位点,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210名非近视儿童和343名近视儿童的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对与近视有关联的基因进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及LD的单体型分析。4.采用遗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GRS)的方法,评价遗传因素对个体近视屈光的风险,探讨环境与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近视屈光的影响;在控制遗传背景的条件下,再次筛选出与近视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从而对儿童少年近视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5.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特征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及多重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Haploview 4.2软件进行LD分析和基于LD的单体型分析。所有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本次调查的天津市区6-14岁儿童少年的近视患病率为62.2%(352/566),等效球镜屈光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R)为-1.31±1.85 D,各年龄组间的近视患病率(χ~2_(趋势)=71.577)和SER(F=73.730)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出生情况、家庭环境、用眼行为习惯、近距离工作及户外活动情况中对儿童少年近视屈光有意义的环境危险因素,最终发现,年龄的增长(P0.001)、家庭月收入10,000-15,000元(P=0.007)和≥15,000元(P=0.023)、乘交通工具时常玩电子产品(P=0.040)及每日读写时长的增加(P=0.043)是儿童少年近视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P0.05)以及母亲孕期无饮酒史(P=0.049)则是近视的保护因素;同时,年龄(P0.001)、母乳喂养(P0.05)、家庭月收入为10,000-15,000元(P0.001)、完成家庭作业使用LED灯(P=0.001)、有时在阳光直射下看书(P=0.010)、每日读写时长(P0.001)和每日使用电脑时长(P0.001)均与儿童少年的SER有关。2.发现TGFB1基因的rs4803455、rs1800469以及ZC3H11B基因的rs4428898、rs4373767、rs10779363、rs7544369位点在非近视组和近视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性别和年龄后发现,rs4803455、rs1800469、rs4428898和rs7544369在基因型分布中仍存在统计学差异,rs1800469、rs4428898、rs4373767、rs10779363和rs7544369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中仍然存在统计学差异。ZC3H11B基因的单体型ATTC、GCCT和GCCC的频率分布在非近视组和近视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P=0.015、P=0.003和P=0.007),经过50000次置换检验校正仍然有统计学意义。3.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了GRS后,在控制遗传背景的条件下(调整GRS),发现年龄的增长、母乳喂养、较高的家庭月收入、乘交通工具时常玩电子产品、有时在阳光直射下看书、每日读写时间长和每日使用电脑时间长仍然与近视患病率或SER有关(P0.05)。结论1.本研究发现2016年天津市区6-14岁儿童少年的近视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防控儿童少年近视的形势仍很严峻。2.本研究发现母乳喂养等生命早期的情况、家庭环境、用眼行为习惯和近距离工作和户外活动时长等环境因素能够影响儿童少年的近视屈光。3.本研究提示与儿童少年近视屈光有关的基因多态性有可能影响儿童少年近视的易感性,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认为在全面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少年近视的共同作用,并结合不同个体的近视遗传背景,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并进行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少年的视力健康,对我国儿童少年近视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文】:

不同年龄组,天津市区,少年,中度近视


(2)不同年龄组不同程度近视的患病率情况在352名近视学生中,轻度近视构成比占75.0%(264/352),中度近视占21.0%(74/352),重度近视占4%(14/352)。如图1.1可见,随着年龄组的不断增长,轻度近视占各年龄组近视学生的构成比均逐渐下降;而中、重度近视所占的比例却明显升高,近视程度随年龄增大而加深。图 1.1 天津市区 6-14 岁儿童少年不同年龄组近视程度分布1.2.1.3 屈光现状(1)屈光状态构成分布在不同年龄组中,按照远视、正视、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对屈光状态进行分类,结果见表1.3。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非近视率逐渐降低,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均逐渐增加(P<0.001)。在所调查的6-14岁儿童少年中,轻度近视所占比例最高,为46.6%,其次为正视眼(26.1%)

基因分型,位点,探针,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SNP 位点的 TaqMan 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检测的 11 个 SNP 位点 TaqMan 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P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7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铖;戴俊程;孙义民;谢兰;潘良斌;胡志斌;沈洪兵;;遗传风险评分的原理与方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年10期

2 周钢;刘斌;杨扬帆;余敏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伴高度近视的多基因多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642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642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a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