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A评价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发布时间:2020-07-12 22:53
【摘要】: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vAMD)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共20例20只眼,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0.05ml注射治疗,每月注射1次,每次随访时行OCT及OCT-A检查,记录随访3个月所有研究对象每次随访的检查结果: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浅层视网膜血管网(Superficial vascular complex,SVC)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深层视网膜血管网(Deep vascular complex,DVC)血管密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血管密度。运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入组患者的各个指标的变化。结果: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20人20眼,随访3个月。患者基线时患眼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分别为0.97±0.38,到随访第1、2、3个月时LogMAR BCVA分别提高至0.90±0.43(P0.05)、0.70±0.37(P0.05)、0.57±0.29(P0.05);CRT自基线时的493.85±182.18μm,到随访第1、2、3个月时分别降低至397.45±171.97μm(P0.05)、362.85±139.91μm(P0.05)、358.55±134.84μm(P0.05);浅层视网膜血管网的血管密度基线为23.32±7.89%,到随访第1、2、3个月时分别减少至21.61±8.24%(P0.05)、20.76±7.26%(P0.05)、20.90±7.93%(P0.05);深层视网膜血管网的血管密度基线为17.05±6.17%,到随访第1、2、3个月时分别为17.63±6.67%(P0.05)、16.83±6.15%(P0.05)、17.50±6.15%(P0.05);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血管密度基线时为31.90±7.48%,到随访第1、2、3个月时分别减少至27.69±7.47%(P0.05)、24.85±6.64%(P0.05)、23.22±6.46%(P0.05)。结论:1、抗VEGF治疗能有效提高nvAMD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并降低中央黄斑区厚度。2、nvAMD患者经过抗VEGF治疗能有效降低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密度。3、nvAMD患者经过抗VEGF治疗后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无明显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74.5
【图文】: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完成,无菌操作及消毒均按照内眼手术标准执行。手术操作:消毒开睑后碘伏稀释液冲洗结膜囊,于患眼颞上方距角膜缘 3.5mm 处垂直球壁穿刺,注入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注射液 0.05ml,棉签压迫穿刺口,指测眼压 Tn 后,结膜囊内涂地塞米松眼膏,眼带,术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 4 次点患眼 5 天。其中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12 人 12 眼、康柏西普 8 人 8 眼。治疗前后及随访时均接受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检查、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OCT 检查、OCT-A 检查。OCT 及 OCT-A 所用仪器同为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 产品,其光源波长 870nm,带宽 50nm,选择视网膜血流成像扫描模式对受试者黄斑区以 6mm×6mm 范围进行扫描并自动分为四层血管图像(图 1)。
内丛状层下 15μm。图 B 深层视网膜血管复合体(Deep vascular complex, DVC),分层区间在内丛状层下 15-70μm。图 C 无血管视网膜层(Avacular complex, AC)即外层视网膜,分层区间在内丛状层下 70μm 至 RPE 参考平面下 30μm。图 D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分层区间在 RPE 参考平面下 30-60μm。2.5 观察指标与术后随访对全部纳入研究的患者随访观察 3 个月,受试者患眼于基线(负荷第 1 针前)、随访第 1 个月(负荷第 2 针前)、随访第 2 个月(负荷第 3 针前)、随访第 3 个月(负荷第 4 针前)时均接受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 BCVA 检查、OCT 检查得出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 CRT)和 OCT-A 检查得出 SVC、DVC 及 CNV 血管密度。对随访 3 个月治疗前后入组受试者的视力、CRT、各层视网膜血管密度、CNV血管密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及对比。本研究中 CRT 由 OCT 机器本身自带软件得出结果,各层视网膜及 CNV 的血管密度由其 Enface 血管图像经 Image J 1.51 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后自动测出血管总面积测算再与其图像总面积相比得出结果(图 2)。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 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患者第 1 次治疗后,平均血管密度为 21.61±8.24(P=0.066,t=1.949);在第 2次治疗后,平均血管密度为 20.76±7.26(P=0.0.020,t=2.548);在第 3 次治疗后,平均血管密度为 20.90±7.93(P=0.015,t=2.663),与治疗前的基线 23.32±7.89 相比,三次术后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且第 2、3 次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 3)(表 2)。
本文编号:275259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74.5
【图文】: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完成,无菌操作及消毒均按照内眼手术标准执行。手术操作:消毒开睑后碘伏稀释液冲洗结膜囊,于患眼颞上方距角膜缘 3.5mm 处垂直球壁穿刺,注入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注射液 0.05ml,棉签压迫穿刺口,指测眼压 Tn 后,结膜囊内涂地塞米松眼膏,眼带,术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 4 次点患眼 5 天。其中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12 人 12 眼、康柏西普 8 人 8 眼。治疗前后及随访时均接受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检查、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OCT 检查、OCT-A 检查。OCT 及 OCT-A 所用仪器同为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 产品,其光源波长 870nm,带宽 50nm,选择视网膜血流成像扫描模式对受试者黄斑区以 6mm×6mm 范围进行扫描并自动分为四层血管图像(图 1)。
内丛状层下 15μm。图 B 深层视网膜血管复合体(Deep vascular complex, DVC),分层区间在内丛状层下 15-70μm。图 C 无血管视网膜层(Avacular complex, AC)即外层视网膜,分层区间在内丛状层下 70μm 至 RPE 参考平面下 30μm。图 D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分层区间在 RPE 参考平面下 30-60μm。2.5 观察指标与术后随访对全部纳入研究的患者随访观察 3 个月,受试者患眼于基线(负荷第 1 针前)、随访第 1 个月(负荷第 2 针前)、随访第 2 个月(负荷第 3 针前)、随访第 3 个月(负荷第 4 针前)时均接受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 BCVA 检查、OCT 检查得出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 CRT)和 OCT-A 检查得出 SVC、DVC 及 CNV 血管密度。对随访 3 个月治疗前后入组受试者的视力、CRT、各层视网膜血管密度、CNV血管密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及对比。本研究中 CRT 由 OCT 机器本身自带软件得出结果,各层视网膜及 CNV 的血管密度由其 Enface 血管图像经 Image J 1.51 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后自动测出血管总面积测算再与其图像总面积相比得出结果(图 2)。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 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患者第 1 次治疗后,平均血管密度为 21.61±8.24(P=0.066,t=1.949);在第 2次治疗后,平均血管密度为 20.76±7.26(P=0.0.020,t=2.548);在第 3 次治疗后,平均血管密度为 20.90±7.93(P=0.015,t=2.663),与治疗前的基线 23.32±7.89 相比,三次术后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且第 2、3 次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 3)(表 2)。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诗乔;OCT-A评价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52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7525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