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自体肋软骨鼻尖“L”型复合支架在隆鼻术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8-26 02:45
【摘要】:背景中国女性归属于黄种人,其人种特点决定了其鼻部的基本形态基础,典型例子如“蒜头鼻”,“朝天鼻”等,鼻背低平,鼻小柱短小,鼻翼宽大,鼻尖圆钝。随着当代人对美的期望,众多中国女性求美者愿意面对手术的风险去接受整形美容手术。对于黄种人,在所有面部美容手术中隆鼻术的提升较显著,因为从外观上看脸部,视觉中点被鼻子占据,并且鼻尖部又是鼻子最突出表现的部分。特别是相比于白种人,高跷挺拔的鼻形态与低矮平钝的鼻部区别鲜明。虽然整形外科的隆鼻术思路层出不穷,填充材料也各有千秋。众多移植材料中,论最安全的选择,唯独自体组织最适合作为移植物。目的利用自体肋软骨搭建鼻尖“L”型复合支架,应用于中国女性隆鼻术中,并研究鼻尖“L”型复合支架置入后对鼻尖美学结构的改善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从笔者所在单位收治的所有实行自体肋软骨鼻尖“L”型复合支架隆鼻的求美人群当中,随机选取42例受术者,均为女性,汉族。并来自于中国国内多个省份,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等地。42名求美者均既往体健,年龄范围从22至35岁,平均26岁。均采用右侧第7肋软骨作为隆鼻材料,部分切取,雕刻拼接成鼻尖“L”型复合支架抬高鼻尖,同时为了增加鼻部整体的线条自然流畅度,辅以医用硅胶假体来抬高鼻背部,但研究的目的仅针对于鼻尖“L”型复合支架对鼻尖的形态指标提升效果。回顾性分析既往收集保存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拍照资料,利用软件测量手术前后的鼻尖宽/鼻宽、鼻尖宽/鼻根宽、鼻小柱宽度/鼻宽、鼻尖突度、鼻唇角、ATC角(alar base-nasal tip-columellar base angle)数据,整理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手术前后鼻尖部美学比例和角度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的42例求美者术后康复良好,无鼻部歪曲,形变等并发症,鼻尖形态明显改善,手术前与术后即刻相关鼻尖指标比较结果(单位:cm):术前鼻尖宽/鼻宽=0.55±0.04与术后即刻鼻尖宽/鼻宽=0.53±0.03相比比例变小,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5)。术前鼻尖宽/鼻根宽=1.14±0.04与术后即刻鼻尖宽/鼻根宽=1.11±0.06相比比例变小,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术前鼻小柱宽度/鼻宽=0.20±0.02与术后即刻鼻小柱宽度/鼻宽=0.22±0.03相比比例变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5)。术前鼻尖突度=0.56±0.03与术后即刻鼻尖突度=0.60±0.07相比比例变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术前鼻唇角=106.88±4.40与术后即刻鼻唇角=110.07±4.93相比比例变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术前ATC角=37.88±2.69与术后即刻ATC角=36.17±2.68相比比例变小,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结论在对随机选取的既往42例中国女性求美者术前与术后即刻图片资料进行测量并对比后可得出结论:自体肋软骨搭建鼻尖“L”型复合支架在中国女性隆鼻术中的应用可提升鼻尖突度、增加鼻唇角角度、增加鼻小柱宽与鼻宽之比、减小鼻尖宽与鼻根宽之比、减小鼻尖宽与鼻宽之比、缩小ATC角角度,能明显改善鼻尖各个指标,并且向中国美貌女性人群鼻尖指标相接近,可达到满意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65.9
【图文】:

相关比例,鼻尖,指标,鼻根点


Sn),为鼻小柱与下唇皮肤连接处与正中矢指标(见图 12、13):al height, N-Sn),为鼻根点与鼻下点之间的连线距离’-P’),为两侧鼻顶点之间的长度。al width,Alr-All),为左右侧鼻翼点,两者的连线长度C’-C’),为鼻小柱最上端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f-mf),为鼻根点水平两侧最低点之间的距离。asal length, N-P),为鼻根点与鼻尖表现点之间连线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晓宇;俞斌;丁惠锋;朱钰方;;三维打印珍珠粉-硫酸钙/聚己内酯复合支架及性能研究[J];现代技术陶瓷;2017年04期

2 易静楠;曹佳琳;毛萱;王小莺;汤顺清;;Ⅰ胶原/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3 丁龙龙;李丽云;陆云姝;吴飞;吴克瑾;金拓;;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支架结合脂肪干细胞用于乳房再造的实验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4年05期

4 汪学军;楼涛;宋国君;;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的制备与性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2期

5 张冬明;王践云;詹陶;张小华;余喜讯;万昌秀;;骨组织工程用聚磷酸钙基复合支架材料制备及性能初步探索[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年05期

6 宋芹;颜军;郭晓强;姚倩;郁小兵;;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7期

7 卢华定;蔡道章;冯智英;吴刚;曾春;史德海;李晓峰;;柱状分层的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负载软骨细胞体外培养[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8 应根东;朱能;;复合支架组织修复颅底缺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3年06期

9 卢春闻;王超;袁佳滨;丁慕晨;徐晓博;石志才;毛宁方;;可同时释放两种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支架的制备[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10 周忠国;梁立勋;张亮;章宁钊;蒋文荣;徐伦;;急倾斜突出煤层回采巷道锚钢复合支架支护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志香;司军辉;;三维多孔PLA生物支架表面修饰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C];2017年

2 聂伟;苗莹珂;周小军;张彦中;何创龙;;石墨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七分会:无机化学前沿[C];2016年

3 陈晨;阎作勤;郭常安;;新型可止血纳米生物玻璃/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复合支架修复骨缺损[A];第四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张胡静;徐水;朱良均;;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材料的研制[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9年

5 杨扬;;个性化构建BMP-9/ADSCs-PVA复合支架修复牙槽骨缺损的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6 王雪力;候理;谭竞;汤克勤;夏和生;刘霆;;生物相容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支架材料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7 刘璐;李瑞欣;张莉;郭勇;陈学忠;王亮;董丽芝;张西正;;透明质酸改性壳聚糖-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对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瑞欣;徐成;任婷婷;侍才洪;郭勇;张西正;;微、纳米HA/CS复合支架的制备及酶降解性能[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钱志勇;;可降解硫酸软骨素/PECA/石墨烯复合支架用于软骨修复工程[A];2014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摘要集[C];2014年

10 吴求亮;朱慧勇;;rhBMP2缓析复合支架材料与成骨细胞的体外混合培养及体内成骨实验[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张晔;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支架可模拟脑神经网络[N];科技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俊;纳米纱/三维多孔纳米纤维复合支架构建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环细胞分化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赵晶晶;HA/PTMC-F127-PTMC复合材料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3 李丹荣;基于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丝素蛋白的皮肤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4 赵亚红;聚吡咯/丝素蛋白导电复合支架制备及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8年

5 张梅霞;仿生型BG-COL-HYA-PS复合支架的生物学性能及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6 刘锋;BMSCs/BMP-2/β-TCP-透明质酸钠复合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7 汪学军;增强型聚乳酸基纳米结构复合支架的制备与性能[D];青岛大学;2009年

8 谢恩;新型仿生BMP-BG-COL-HYA-PS复合支架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9 赵洪石;二级三维多孔天然胶原—羟基磷灰石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构建及其生物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周潘宇;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有序介孔材料的制备、改性及性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博;自体肋软骨鼻尖“L”型复合支架在隆鼻术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9年

2 宋付祥;3D rGO/PPY/HA复合支架的室温制备及其成骨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3 马瑞;TBC/CS复合支架材料的表征、成骨效应及血管再生能力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4 王云凤;聚乳酸/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一棋;氧化石墨烯/壳聚糖3D复合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闫市娜;肝素结合Sr-nHAp/丝素蛋白支架缓释BMP-2用于颅骨再生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7 曹献朔;壳聚糖—胶原蛋白/蒙脱土复合支架和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8 蒋思宇;壳聚糖/明胶/羟基磷灰石/碳纳米管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9 宋秀钢;动态力学载荷下成骨细胞/3D打印复合支架材料三维培养模型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10 薛先亚;β-磷酸三钙与透明质酸钠复合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4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804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6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