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AT4R过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18:25

  本文关键词:AT4R过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AT4R 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斑块形成 晚期斑块稳定性


【摘要】: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实验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可导致管腔狭窄引发缺血,而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则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AS早期斑块形成和晚期斑块稳定性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研究的热点问题。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管紧张素IV型受体(AT4R)是RAS系统中的一员,是一种II型膜蛋白并且属于锌金属肽酶M1家族。同时AT4R被认为是一种胰岛素调节的氨基肽酶(IRAP)并可以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IV (AngⅣ)发挥作用。在心内膜、心外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内皮细胞等心血管的组织和细胞中都有AT4R的存在。既往研究发现AT4R可以诱导激活肺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活性并且参与调节肺动脉的舒张。AT4R还可协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参与血管重建。此外,研究还发现AT4R和Ang Ⅳ共同作用可以改善AngⅡ刺激以及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功能紊乱和损伤。在晚期AS模型中, Ang Ⅳ通过结合AT4R能够改善内皮功能,增加eNOS活性及降低超氧化物的产生,进而发挥血管保护作用。这些实验结果提示Ang Ⅳ可通过结合AT4R,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起着保护作用,然而AT4R其本身在AS中发挥何种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这为我们提供了课题思路和实验设计方向。研究目的1.探讨AT4R过表达对AS早期斑块形成的影响;2.探讨AT4R过表达对AS晚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3.阐明AT4R过表达抗AS作用可能的机制。实验方法1.构建ApoE-/-小鼠AS动物模型(1)早期组:8周龄雄性ApoE-/-小鼠普通饮食适应性喂养3天后给予高脂饮食(0.25%的胆固醇和15%的黄油)8周。高脂饮食至第4周将小鼠随机分为Ad-AT4R组,Ad-EGFP组和Control组,每组20只。Ad-AT4R组和Ad-EGFP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携带有AT4R的腺病毒、空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2×109PFU,体积为200μL。 Control组同时注射等量的PBS溶液。2周后重复注射一次。继续高脂饮食至第8周处死小鼠。(2)晚期组:8周龄雄性ApoE-/-小鼠全程高脂饮食14周。高脂饮食至第2周行右颈总动脉套管植入术,套管长度为2mm,内径为0.3mm,外径为0.5mmm。第10周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斑块形成情况并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Ad-AT4R组,,Ad-EGFP组和Control组,每组20只,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携带有AT4R的腺病毒、空病毒载体及等量的PBS溶液。病毒滴度为2×109PFU,体积为200μL。2周后重复注射一次。继续高脂饮食至第14周处死小鼠。2.体重及血糖、血脂的检测小鼠处死前禁食,称量体重并于左心室穿刺取血,收集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3.早期斑块面积的检测取早期组小鼠的主动脉根部包埋成石蜡标本并常规5μm切片,HE染色。另取主动脉根部冲洗,OCT包埋,常规5μm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同时行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计算阳性染色面积占相应主动脉管腔的面积百分比。4.晚期斑块的检测(1)易损指数:OCT包埋晚期组小鼠的右颈总动脉,常规5μm冰冻切片并行油红O染色、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MOMA-2)以及平滑肌细胞(SMC)的含量。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计算阳性染色面积占AS斑块面积的百分比。易损指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易损指数=(巨噬细胞百分含量+脂质百分含量)/(平滑肌细胞百分含量+胶原百分含量)。(2)免疫组化: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斑块内促炎性因子IL-6、TNF-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计算阳性染色面积占AS斑块面积的百分比。(3) Western Blot:提取晚期组小鼠右颈总动脉的组织蛋白,并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促炎性因子IL-6、TNF-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以及RAS系统其他组分比如AT1R、 T2R、MasR、ACE、ACE2的蛋白表达水平。使用ImageJ软件分析蛋白表达含量。(4)明胶酶谱:提取晚期组小鼠右颈总动脉的组织蛋白,采用明胶酶谱的方法检测MMP-2及MMP-9的活性。使用Image J软件分析。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误(mean ±SEM)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ANOVA).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早期组1.1 AT4R过表达对ApoE-/-小鼠体重及血糖血脂的影响Ad-AT4R组、Ad-EGFP组和Control组三组之间小鼠的体重及血糖(GLU)、血脂指标(TG、TC、HDL-C、LDL-C)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1.2 AT4R转染效率的测定小鼠肝脏和主动脉根部斑块可见明显颗粒状黄绿色荧光,提示病毒成功转染至小鼠体内;Western Blot检测Ad-AT4R组小鼠主动脉组织蛋白表达,发现AT4R表达量明显高于Ad-EGFP组和Control组(P0.05),说明AT4R成功过表达。1.3 AT4R过表达对AS早期斑块的形成的影响与Ad-EGFP组及Control组对比,Ad-AT4R组小鼠主动脉根部AS斑块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Ad-EGFP与Control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晚期组2.1 AT4R过表达对ApoE-/-小鼠体重及血糖血脂的影响Ad-AT4R组、Ad-EGFP组和Control组三组之间小鼠的体重及血糖(GLU)、血脂指标(TG、TC、HDL-C、LDL-C)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2 AT4R转染效率的测定小鼠右颈动脉斑块内可见明显颗粒状黄绿色荧光,提示病毒成功转染至小鼠体内;Western Blot检测Ad-AT4R组小鼠主动脉组织蛋白表达,发现AT4R表达量明显高于Ad-EGFP组和Control组(P0.05),说明AT4R成功过表达。2.3 AT4R过表达对AS晚期斑块的稳定性的影响与Ad-EGFP组和Control组对比,Ad-AT4R组小鼠颈动脉斑块内巨噬细胞及脂质百分含量降低(P0.05),平滑肌细胞和胶原含量增加(P0.05),斑块易损指数明显降低(P0.05),而Ad-EGFP组与Control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4AT4R过表达对晚期斑块内炎性因子IL-6、TNF-a的表达水平的影响与Ad-EGFP组及Control组对比,Ad-AT4R组小鼠颈动脉斑块内炎性因子IL-6、TNF-a蛋白表达下降(P0.05),Ad-EGFP组与Control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5 AT4R过表达对晚期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达和活性的影响与Ad-EGFP组及Control组对比,Ad-AT4R组小鼠颈动脉斑块内MMP-2、 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且MMP-2和MMP-9的活性降低(P0.05),Ad-EGFP组与Control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6 AT4R过表达对晚期斑块内RAS其他组分的影响与Ad-EGFP组及Control组对比,Ad-AT4R组小鼠颈动脉斑块内RAS其它组分(AT1R, AT2R, MasR, ACE and ACE2)蛋白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AT4R过表达可通过降低斑块内脂质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的形成;2.AT4R过表达可减少晚期斑块内巨噬细胞和脂质含量,增加平滑肌细胞和胶原含量,从而降低斑块易损指数,增加斑块稳定性;3.AT4R过表达可降低斑块内IL-6、TNF-a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稳定斑块;4.AT4R过表达可降低MMP-2、MMP-9的表达及其活性,从而抑制ECM降解,稳定斑块;5.AT4R过表达对RAS系统其它成员(AT1R、AT2R、MasR、ACE、ACE2)的表达没有影响。
【关键词】:AT4R 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斑块形成 晚期斑块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5
【目录】:
  • 中文摘要6-11
  • 英文摘要11-18
  • 符号说明18-20
  • 前言20-21
  • 材料与方法21-35
  • 结果35-37
  • 讨论37-40
  • 创新点与局限性40
  • 结论40-41
  • 附表41-42
  • 附图42-52
  • 参考文献52-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8-59
  • 附件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平;许颖智;李明;李良军;彭立;杨萃;周亚男;张光银;;血管新生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地位与评价[J];实验动物科学;2009年05期

2 任丽;王阶;冯玲;王淑丽;;冠脉临界斑块临床研究进展及中医药研究思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5期

3 武变瑛;胡娇娇;刘福林;许金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年06期

4 ;冠心2号方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J];新医药学杂志;1972年01期

5 汪钟,胡艳华,安岩,黄如松,朱国强,夏人仪,蔡春波,刘连生,李艳萍,张璧姿,刘法锦;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Ⅰ.中药有效成份8501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8年05期

6 韩志华,王彬尧,厉锦华,王长谦,张清,刘建平,何奔,郑道声;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08期

7 梁国庆;柴晓红;陈少伯;赵季红;姜铁民;岳继华;;冠状动脉轻中度病变斑块成分与重构指数关系的IVUS研究[J];山东医药;2008年42期

8 王冬梅;郑爱萍;;PAS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NO水平及斑块面积、性质的影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1期

9 刘运芳;赵玉霞;燕芳芳;刘艳;李晓楠;于会明;黄涛;;动脉粥样硬化兔斑块易损性的血管内超声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10 周冬梅;徐重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文高;郑广娟;吴敏;刘龙涛;殷镜海;王姗姗;刘美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研究与中医药干预[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胡志希;袁肇凯;杨涛;黄献平;明荷;;养心通脉片对AS白兔斑块面积、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建芝;常青;唐海兰;黄华梅;关洁宾;李自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关系[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匡远深;抗炎治疗对颅外狭窄病人更重要[N];健康报;2010年

2 一鸣;40岁以上者多吃蛋黄危害健康[N];中国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不同时程应用他汀对患者预后及斑块自噬流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6年

2 李赵欢;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斑块弹性力学特征及他汀药物疗效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陈文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4 毛天杰;颈动脉分叉形态对血流的影响及其与斑块形成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康晟;中老年自然人群中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的关系[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7 马志勇;TRPC5通道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王贵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和病理对照及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9 管学春;血脂异常患者冠状动脉重构及斑块特征的CTA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欧阳秋芳;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中TLR4介导的免疫应答及干预效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尾加压素Ⅱ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2 魏丹丹;AT4R过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孙孟琼;出血性络风内动动物模型构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张建英;冠脉变异分析及起源变异与斑块的相关性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温雅;4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变化的3年门诊随访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许健;基于EN-MSCT图像的心血管斑块危险性特征分析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张蛟;应用虚拟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非罪犯病变斑块特征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鸿飞;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免疫机制及茶多酚防治作用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李安;冠心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特点及其与IVUS下斑块表现特征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10 孙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及其与斑块稳定的关系[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1026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026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4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