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个颈动脉压力波形获取aoPWV的测量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06:29
本文关键词:基于单个颈动脉压力波形获取aoPWV的测量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脉硬化 主动脉脉搏波时间 主动脉脉搏波速度 颈动脉血流波形 颈动脉压力波形
【摘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增加,其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动脉硬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其早期的筛查和干预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根本途径。脉搏波中蕴含着大量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的信息,因此,可以从中提取相关生理参数用来反映动脉硬化程度。其中,主动脉脉搏波速度(aoPWV)是用来评估大动脉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动脉硬化高危人群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基于颈股动脉脉搏波分析获取的aoPWV是动脉硬化检测的“金标准”,利用该指标评估测量的检测仪器在临床上已获得广泛认可。但此测量方法需要暴露患者腹股沟区域,操作起来相对复杂,特别对于腹部脂肪较多的患者较难获得稳定的股动脉脉搏信号。为了解决上述不足,不少学者提出了多种基于单路脉搏波形的aoPWV测量方法。虽然这些方法获得的测量结果与基于颈股动脉脉搏波分析获取的aoPWV呈高度显著相关,但普遍存在着测量精度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单个颈动脉压力波形的aoPWV获取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1)提出基于单个颈动脉压力波形获取aoPWV的测量方法本研究提出了构建三角血流波形和平均血流波形的方法,通过阻抗分析技术融合颈动脉压力波形和血流波形,实现了颈动脉脉搏波形的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互相关分析技术实现对aoPWV的计算。以“两点法”获得的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PWV)为标准,开展临床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计算aoPWV上,基于三角血流波形获取aoPWV的测量方法要优于基于平均血流波形获取aoPWV的测量方法,且基于三角血流波形获得的aoPWV与cfPWV呈现高度显著相关,一致性较好。因此,相比平均血流波形,通过构建三角血流波形计算aoPWV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测量精度不足,操作复杂等问题。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提供新途径,在心血管防治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2)对aoPWV影响因素的研究以96位全年龄段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以性别、身高、体重、年龄以及血压为自变量,以aoPWV为因变量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探索aoPWV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收缩压是aoPWV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研究对象进行年龄段分组(≥60岁和60岁)、性别分组及收缩压分组(≥140mmHg和140mmHg),按不同分类标准分别分析组内aoPWV和cfPWV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表明通过构建三角血流波形计算aoPWV的方式适用于中青年人(60岁)的aoPWV检测。在老年组中,该方法并未准确定位反射点的位置和有效反射长度,导致对aoPWV检测存在误判。本研究成果将为aoPWV检测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指导性建议。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aoPWV测量方法,为动脉硬化早期筛查在大众健康领域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动脉硬化 主动脉脉搏波时间 主动脉脉搏波速度 颈动脉血流波形 颈动脉压力波形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aoPWV测量方法10-13
- 1.2.1 基于颈股动脉脉搏波分析的aoPWV测量方法10-11
- 1.2.2 基于单路脉搏波分析的aoPWV测量方法11-13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以及创新点13-14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14-15
- 1.5 本章小结15-16
- 第二章 阻抗分析的理论及研究16-32
- 2.1 引言16
- 2.2 阻抗分析技术的研究发展16-20
- 2.2.1 输入阻抗的提出17
- 2.2.2 特征阻抗的计算17-18
- 2.2.3 基于阻抗分析技术的波形分解18-20
- 2.3 基于阻抗分析的aoPTT测量关键技术20-31
- 2.3.1 颈动脉脉搏波形测量技术20-21
- 2.3.2 构建动脉血流波形技术21-28
- 2.3.3 阻抗分析技术28-29
- 2.3.4 互相关分析技术29-31
- 2.4 小结31-32
- 第三章 基于单个颈动脉压力波形获取aoPWV32-39
- 3.1 引言32-33
- 3.2 研究方法33-34
- 3.3 实验结果34-36
- 3.4 讨论与分析36-38
- 3.5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aoPWV关键影响因素研究39-44
- 4.1 引言39-40
- 4.2 研究方法40
- 4.3 实验结果40-42
- 4.4 讨论与分析42-43
- 4.5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4-46
- 5.1 工作总结44
- 5.2 进一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展望44-46
- 参考文献46-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参加的科研项目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松;血流波动指数对胎儿监测的评价[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4年04期
2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骏;基于单个颈动脉压力波形获取aoPWV的测量方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2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1023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