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纳米微载体负载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防治静脉血栓形成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11:15
本文关键词:智能纳米微载体负载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防治静脉血栓形成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深静脉血栓 内皮细胞损伤修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 壳聚糖 纳米微载体
【摘要】:目的:(1)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C, PDGF-C)寸血管内皮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2)制备具有靶向抗凝负载PDGF-C的纳米微载体;(3)验证靶向抗凝纳米微载体负载PDGF-C对血管内皮损伤修复的治疗作用。方法:(1)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不同浓度梯度的PDGF-C干预,观察对两种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影响。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比较细胞增殖能力;流式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比较对细胞迁移能力影响。(2)双乳相法合成纳米壳聚糖微载体,磺化反应合成磺酸化壳聚糖微载体,利用微载体吸附PDGF-C及月几球蛋白4抗体。通过透射电镜描述其形态特征,红外光谱及体外抗凝试验对其理化特征进行描述,采用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3)机械夹闭小鼠肾静脉下段下腔静脉建立内皮损伤模型,动物实验分三组,均在1、2、3天给药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给药后第1、3、7天取出损伤段下腔静脉,HE染色及vWF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损伤及修复情况;活体伊文氏蓝染料(Evans blue)染色损伤的下腔静脉,采用Lucia软件计算染色血管和总血管面积,计算再内皮化程度。结果:(1) PDGF-C能明显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增加两种细胞S期细胞的比例,对内皮细胞增殖成剂量依赖关系,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在20ng/ml达高峰。同时,PDGF-C增强了内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对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作用强于血管内皮细胞;(2)扫描电镜显示微载体药物具有良好的形态结构,粒径大小50-100nm;红外图谱提示存在磺化取代;微载体对PDGF-C包封率为54.42%,载药率为20.33%:微载体体外72小时缓释PDGF-C累计释放率82.25%;体外凝血实验表明药物微载体具有显著抗凝血作用(P0.05),抗凝血效果呈剂量效应关系,当浓度为50mg/ml时其抗凝血效果与肝素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实验显示,样品浓度为10mg/ml、30mg/ml、50mg/ml 时,溶血率分别为0.81%、1.08%、1.21%,符合国标关于溶血率小于5%的安全标准;细胞毒性试验,,微载体药物浓度为10mg/ml时,细胞毒性级别为0级,浓度为30mg/ml、50mg/ml时,细胞毒性级别为1级,表明凝血微载体药物的浸提液无明显的细胞毒性;(3)微载体药物移植后,血管内皮修复速度明显增加,7d修复率达到93.87%,且明显减少了微血栓及内膜增生的发生。结论:(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可促进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2)成功制备具有靶向抗凝血作用微载体,其生物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3)移植微载体药物后,静脉血管内皮损伤修复速度明显加快,减少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内皮细胞损伤修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 壳聚糖 纳米微载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6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前言10-11
- 第一部分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的细胞生物学评价11-25
- 材料与方法11-16
- 结果16-23
- 讨论23-24
- 结论24-25
- 第二部分 负载PDGF-C靶向纳米壳聚糖微载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25-35
- 材料与方法25-30
- 结果30-34
- 讨论34-35
- 结论35
- 第三部分 负载PDGF-C的纳米壳聚糖微载体治疗血管内皮损伤体内研究35-42
- 材料与方法36-37
- 结果37-40
- 讨论40-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综述45-61
- 参考文献53-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61-62
- 致谢62
本文编号:1107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1079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