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后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后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冠心病 糖尿病 血栓形成前状态 氯吡格雷 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经过氯吡格雷治疗后体内血栓形成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同时探讨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患者及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rel sensitive,CS)患者经氯吡格雷治疗后体内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4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120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4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和40例UA并NIMMD患者三个亚组。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7年美国心脏协会指南与200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给予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氟伐他汀、贝那普利、美托洛尔等药物治疗,治疗3天病情稳定后采周围静脉血5ml。采血完毕后,所有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mg(商品名:波利维),上午每日一次顿服,连续10d,第11d清晨8时再次采周围静脉血5ml。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氯吡格雷抵抗测定。所有血样标本在室温下用离心机以3000rpm离心10分钟后分离血浆,分装保存于-20℃冰箱中待测,检测时再放于室温中解冻。所有标本收集完毕后,用相应方法检测各指标。对所有测得数据用SPSS18.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氯吡格雷治疗前,UA并NIDDM组存在最强的PTS,明显超过UA组和SA组(均p0.05),而UA组也明显超过SA组(均p0.05),主要表现为v WF、GMP-140、FIB、PAI明显升高,ATⅢ、t-PA明显降低,Plg在各组患者间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氯吡格雷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PTS均得到明显改善,表现在PTS分子标志物v WF、GMP-140、FIB、PAI明显降低,ATⅢ、t-PA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lg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0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者共20例,无抵抗者100例。其中,无抵抗者药物治疗后PTS有明显改善,表现在PTS分子标志物v WF、GMP-140、FIB、PAI明显降低,ATⅢ、t-PA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lg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者治疗前后各种PTS分子标志物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D并糖尿病患者体内PTS较CAD非糖尿病患者严重,UA患者体内PTS较SA患者严重。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可以干预各型CAD患者的PTS,但对CR患者干预效果不佳,可能是此类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冠心病 糖尿病 血栓形成前状态 氯吡格雷 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4;R587.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1
- 缩略词表11-13
- 第1章 前言13-18
- 1.1 冠心病与2型糖尿病13-14
- 1.2 氯吡格雷抵抗14-15
- 1.3 血栓前状态15-18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8-21
- 2.1 实验材料18
- 2.2 研究对象18-19
- 2.3 实验方法19-20
- 2.4 统计学处理20-21
- 第3章 结果21-26
- 3.1 试验前各组 PTS 分子标志物的比较21-22
- 3.2 各组间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比较22-23
- 3.3 CR 组与 CS 组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 PTS 分子标志物比较23-24
- 3.4 各组氯吡格雷治疗前后 PTS 分子标志物的比较24-26
- 第4章 讨论26-32
- 4.1 氯吡格雷治疗前 SA 组、UA 组和 UA 并 NIDDM 组 PTS 分子标志物比较27
- 4.2 SA 组、UA 组和 UA 并 NIDDM 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比较27-28
- 4.3 氯吡格雷治疗对于氯吡格雷抵抗者和氯吡格雷敏感者 PTS 分子标志物的效应28-29
- 4.4 氯吡格雷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或合并糖尿病患者 PTS 分子标志物的效应29-31
- 4.5 结语31-32
- 第5章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7
- 综述37-47
- 参考文献43-47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健棋;王庆高;李成林;潘朝锌;雷贻禄;罗锦伟;陈博灵;;广西南宁市高血压PTS的中医体质特点及与PTS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07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毅;滕鹏;巩安周;;基于PTS法的总装工时测定及工位优化[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蔡磊;蔡双凤;赵大贺;周坚;向华;;嗜盐古菌中糖磷酸转移酶系统(PTS)的鉴定及其调控蛋白的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3 焦建利;;巴甫洛夫气质问卷的(PTS—C)的编制与试测报告[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李涛 通讯员 龚子亮;国际核能行业PTS标准编制完成[N];中国电力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万妮娜;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后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及意义[D];南华大学;2015年
2 肖梦榕;改进大肠杆菌PTS系统构建莽草酸生产菌[D];江南大学;2014年
3 周军智;大肠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糖磷酸转移酶系统(PTS系统)分子改造及敲除菌性能测定[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4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12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