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4 12:12
本文关键词: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RTX)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方案用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合理选择和使用利妥昔单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病例收集:收集2010年1月-2014年9月就诊于齐鲁医院血液科,应用二线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入组标准进行筛选:年龄≥14周岁;确诊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30×109/L,或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经正规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排除妊娠、哺乳期女性,乙肝、丙肝病毒、HIV感染者及有严重活动性感染者。2.研究方法:最终入组病例66例,根据应用利妥昔单抗的剂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利妥昔单抗100mg/次,每周1次,连用4周者37例;B组:应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体表面积(BSA),仅给药一次者29例。给药前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期、初始血小板计数等基本情况,自首剂用药起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3.观察指标:完全反应(C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100×10。/L;部分有效(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30×109/L,较初始血小板计数升高2倍以上;CR与R均认为有效。若治疗后血小板计数30×10。/L,或血小板计数值增加不到初始值的两倍,或不论血小板计数如何,只要存在出血症状,则均认为无效(NR)。从首剂应用至达到R或CR的天数即为起效时间。根据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说明书及症状出现与用药的相关性判断不良反应。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 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否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计算百分比,选择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情分期、初始PLT等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2.有效性:两组共66例患者中,21例完全反应(CR),17例部分有效(R),完全反应率为31.82%(21/66),总有效率为57.58%(38/66)。A组总有效率59.46%(22/37),其中完全反应率32.43%(12/37);B组总有效率55.17%(16/29),其中9例为完全反应,完全反应率为31.03%(9/29)。对两组完全反应率及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两组完全反应率(P=0.904)及总有效率(P=0.727)P值均大于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起效时间:A、B两组起效时间分别为(34.86±19.84)天、(41.13±28.5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0.05)。4.不良反应: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12例、1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7.93% vs 32.43%,P=0.642)。66例患者中观察到2例(A、B组各一例)需要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的严重不良反应,运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对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检验,P=1.0000.05,可认为两组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利妥昔单抗用于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可靠,安全性可。2.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时,其有效率、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5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唐瑛;孙嘉斌;王海英;王鲁娟;刘永;崔为发;王占聚;;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和ITP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17期
2 吴天勤;陈海飞;唐杰庆;朱晶晶;金玲娟;李征洋;沈红石;秦龙梅;;低剂量环孢素治疗难治/复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12期
3 赵永强,王庆余,翟明,徐健,陈协群,刘文励,张梅,宋善俊,王健民,孟凡义,单渊东;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华内科杂志;2004年08期
4 王莉;张连生;柴晔;曾鹏云;吴重阳;;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Toll样受体9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效娟;B细胞活化因子在ITP中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50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2509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