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出处:《兰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双腔起搏器心室电极分别固定在右心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后3日内、术后12月末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iameter,LVEDS)、右室前后径(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RV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心电图QRS波宽度、Tp-Te间期的变化,为更好的选择起搏器心室电极植入部位,优化起搏位点提供参考,避免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恶化。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时期行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58人,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入选的58例患者依据术中心室电极放置位置的不同随机划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两组,RVA组30人,RVS组28人,在我院导管室完成起搏器植入术,术后3日内患者需完成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检查,测得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DS)、右室前后径(R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RS时限及Tp-Te间期。术后12月末各组患者复查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测得LVEDD、LVEDS、RVD、LVEF,起搏QRS波时限、Tp-Te间期,所有试验数据统一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心腔大小、心功能及体表心电图相关时限的变化。结果:1、RVA组患者术后3日内平均LVEDD为51.85±11.13mm,术后12月末平均为50.57±6.43m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日内平均LVEDS为33.76±6.64mm,术后12月末为32.63±6.44mm,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日RVD平均为23.64±3.19mm,术后12月末平均为23.74±3.90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日内LVEF平均为66.30±8.92%,术后12月末平均为65.20±6.75%,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RVS组患者术后3日内平均LVEDD为52.19±9.37mm,术后12月末平均为52.31±10.79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日内LVEDS平均为32.20±5.25mm,术后12月末平均为32.41±5.20m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日RVD平均为24.54±3.40mm,术后12月末平均为23.25±2.14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日LVEF平均为68.30±5.62%,术后12月末平均为67.10±5.0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比较RVA组及RVS组两组间术后12月末LVEDS、LVEDD、RVD、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4、RVA组30例患者术后3日内平均QRS间期为165.20±17.08ms,术后12月末平均QRS间期为169.40±21.31ms,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日内Tp-Te间期平均为123.00±12.05ms,术后12月末Tp-Te间期平均为125.00±13.14ms,无统计学差异(P0.05)。5、RVS组28例患者术后3日内平均QRS间期为127.90±15.52ms,术后12月末为130.40±11.50ms,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日内Tp-Te间期平均为125.20±17.05ms,术后12月末Tp-Te间期平均为126.40±10.74ms,无统计学差异(P0.05)。6、比较两个组之间患者术后3日内QRS波时限,RVS组明显比RVA组短,有显著差异(P0.05),RVA组患者术后3日内、12月末心电图Tp-Te间期与RVS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起搏方式12月内均未造成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心室结构未发生变化,RVA组起搏12月与基线水平相比未引起QRS时限增宽,两种起搏方式均未造成Tp-Te间期延长,不会增加患者罹患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琳;黄德嘉;燕纯伯;饶莉;刘剑雄;刘汉雄;;心脏选择性部位起搏的电和机械同步性研究的初步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2 李庚山 ,高荟瑗 ,蒋锡嘉 ,施冰 ,李建军,胡佑伦;不同频率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实验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86年01期
3 陈新义;贾中慧;阎凯光;孟永仓;寿锡凌;;起搏—心室阻滞(附四例报告)[J];起搏与心脏;1990年04期
4 朱参战,张全发,崔长琮,薛小临,傅文,刘维维,刘引会,徐琳;右室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5期
5 蔡琳;燕纯伯;;右室选择性部位起搏[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年01期
6 黄志辉;王俊华;刘朝中;吕先光;陆小龙;王宏军;;右室双部位起搏对犬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08年01期
7 熊三军;毛家亮;;选择性右室起搏[J];心脏杂志;2009年03期
8 刘园园;许静;付乃宽;卢凤民;吴冬燕;曹月娟;殷雅琴;;不同部位起搏的即刻体液因子变化[J];天津医药;2010年05期
9 汤长春;向力群;胡美英;彭珍云;曾向辉;张翼;;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10 洪明,吴印生;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s,
本文编号:1317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31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