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两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本文关键词:维、汉两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出处:《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可溶性CD40配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急性冠脉综合征
【摘要】:目的:探讨维、汉两族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现况研究,根据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的计算公式,分别取α=0.1,β=0.8,纳入统计软件经综合分析得样本量为249例,故采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患者249例,其中ACS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75例(汉族42例、维族3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66例(汉族39例、维族27例)。对照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54例(汉族33例、维族21例)和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54例(汉族27例、维族27例)。ELISA法检测血清sCD40L、TNF-α、ICAM-1、VCAM-1浓度。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AMI组四种炎症因子浓度均显着高于其它四组(P0.01);(2)UAP组sCD40 L、TNF-α和ICAM-1浓度显着高于CON组(P0.05);(3)SAP组sCD40L、TNF-α和ICAM-1浓度显着高于CON组(P0.05);(4)UAP组TNF-α浓度显着高于SAP组(P0.01);(5)维族组和汉族组的炎症因子浓度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分型越重,其炎症因子表达越高;维吾尔族人群和汉族人群表达基本一致,未证实炎症因子表达存在民族差异;检测ACS患者炎症因子sCD40L、TNF-α、ICAM-1及VCAM-1的水平,有助于监测ACS患者的疾病进展。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ntr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oluble CD40 ligand (sCD40L),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 a),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1) in serum of two groups of Uygur and Han nationality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ample content calculation formula were respectively alpha =0.1 beta =0.8, included in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sample of 249 cases from June 2014 to December 2015, the 249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eart in the center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including ACS group including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75 cases (42 cases), 33 cases of Han Uygur)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n 66 cases (39 cases of Han, Uygur 27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included 54 cases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 33 cases of Han nationality, 21 cases of Uygur nationality, and 54 healthy controls (27 cases of Han nationality and 27 cases of Uygur) matched with patients' age and sex. The serum levels of sCD40L, TNF-, ICAM-1 and VCAM-1 were detected by ELISA. All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SPSS17.0. Results: (1) AMI group of four kind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four groups (P0.01); group UAP (2) sCD40 L, TNF- alpha and ICAM-1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ON group (P0.05); group SAP (3) sCD40L, TNF- alpha and ICAM-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CON (P0.05); (4) UAP group TNF-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AP group (P0.01); (5)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in Uygur nationality group and Han group, the result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typ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more weight, the higher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expression in Uygur population and Han nationality; people are basically the same, did not confirm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level of detection of AC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CD40L, TNF- alpha, ICAM-1 and VCAM-1,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ion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ACS disease.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丽;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年01期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3 李天德;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策略的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8期
4 奉佳山;急性冠脉综合征二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3年06期
5 张艳,张宁坤;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健康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6 王紫逸;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15例[J];中医研究;2005年05期
7 邓学军,覃数;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杨雪,柴艳芬,崔书章,寿松涛;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年02期
9 郜玉珍;张颖;;年龄及婚姻状况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06年02期
10 王艳丽;臧彬;董慧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海峰;;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急救与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李海燕;;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民安;刘传垠;万凤福;王雪樵;易志强;;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患者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庞永诚;刘明;龚瑞芸;陈斌;魏丹霞;杨汝文;;五项炎性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韩君;陈玉成;宋莹;黄浩;曾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现状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夏鹄;冯凯;刘利峰;张军;王明志;金姗;路浩军;;应用蛋白质谱技术进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标记蛋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炳海;吴金;黄鑫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紊乱调查[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第三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邓秋迎;邓燕妹;;急性冠脉综合征“绿色通道”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9 谢培怡;许秀娟;姚宇玫;李静芝;沈盛晖;茅国群;陈瑶;;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相关的临床研究[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何炳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综合治疗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孙进军;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应重视介入法[N];健康报;2009年
2 记者周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新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莎莎;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后治疗美欧达成共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闻一;及早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5 周自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观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王雪飞;拜瑞妥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N];健康报;2012年
7 李杰;警惕无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8 张旭;新型抗凝药物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复发[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刘伟 向小峰;上海医生解剖急性冠脉综合征[N];健康报;2004年
10 李颖;克赛将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获益[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彩娥;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标志物的筛选与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Kisan Kumar Kushwaha(凯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体内转录因子BACH2的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杨俊;FOXP3甲基化介导的Treg细胞功能受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陈欣;淋巴毒素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5 许竹梅;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及他汀类降脂药的抗炎机制[D];中南大学;2003年
6 戴健;基因、蛋白标记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评估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7 杜绮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13年
8 袁敏杰;无创心电标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郭敏;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h分化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雪岩;辽宁地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现状调查、预后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天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IL-17的表达[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杨柳;急性冠脉综合征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陈洁;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杨宝刚;应用瑞舒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赵东升;缺血修饰蛋白、胱抑素C、NT-pro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余阳阳;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许晶晶;不同强度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张明明;急性冠脉综合征二级预防用药现状调查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9 卫海松;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潘彩虹;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抑制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42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34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