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中老年人群饮茶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8 02:49

  本文关键词: 茶 血脂 横断面研究 流行病学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危害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研究已证实血胆固醇增高,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他血脂异常,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也可增加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风险。茶是除水以外最普遍的饮料。因茶叶富含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其对心血管病可能的保护作用引起关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茶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其机制可能是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抗氧化、改善胆固醇代谢等。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饮茶或服用茶提取物可降低人体内总胆固醇(TC)和LDL-C。但随机对照试验因观察时间、饮茶量或茶提取物量、受试者选择等特征,尚不能较好反映自然人群的状况;自然人群中饮茶和血脂关系的观察性研究不多且结果并不一致;中国人群中类似研究较少,故本研究旨在有一定代表性的大样本人群中初步探索中国中老年人群饮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目的在我国社区中老年人群中估计经常饮茶、经常饮茶种类、饮茶量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甘油三酯(TG)水平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2007至2008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趋势和综合控制研究”中的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合作研究队列复查数据。该队列于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群中抽取15组样本人群,年龄35~59岁,每个样本约1000人。2007至2008年对其中11组人群进行复查,共8409人参加复查,复查率达73%。排除资料不完整的1012人,并剔除有脑卒中、冠心病、恶性肿瘤、终末期肾病史的170人,剩余7227人纳入分析,其中男性3304人,女性3923人。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饮茶情况、红肉摄入量、工作中体力活动强度、运动强度、病史、服药史等资料。血液标本按照统一方法进行采集、处理、运输及存放。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心实验室使用统一的标准化方法进行血脂测定。饮茶指标及定义。经常饮茶:每周至少饮茶3次,连续饮茶6个月以上。饮茶种类:不发酵茶:绿茶;发酵茶:红茶、普洱茶、铁观音、乌龙茶;其他茶:花茶等和其他种类茶。饮茶量指标包括:1)每天泡几次茶(每天换几次茶叶或换新的茶袋);2)每月喝几两茶叶(被调查对象本人每月饮用茶叶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调整性别、年龄、城乡、文化程度、南北方、吸烟、饮酒、腰围、红肉摄入量、工作体力劳动强度、运动强度、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胆固醇血症病史),估计经常饮茶、饮茶种类与饮茶量与各项血脂指标的关系;通过多重线性回归估计饮茶量与各项血脂水平的线性关系。结果1.基本情况研究对象共7227人(男性3304人,女性3923人;城市2649人,农村4578人;北方2962人,南方4265人;非中心性肥胖4964人,中心性肥胖2263人),平均年龄 55.60±7.12 岁。饮茶情况。经常饮茶率:总人群为41.68%;男性为58.90%,女性为27.17%;城市居民54.66%,农村居民34.16%;北方居民50.68%,南方居民35.43%;非中心性肥胖者40.15%,中心性肥胖者45.03%。饮茶种类。总人群中经常饮茶者中主要饮不发酵茶、发酵茶、其他茶的比例分别为 50.53%、24.77%、24.70%。饮茶量。1)每日泡茶次数:总人群中经常饮茶者中泡茶次数一次、两次及以上的分别占68.89%、31.11%。2)每月饮用茶叶量:总人群中每月饮用茶叶量(≥50g,250g)、(≥250g,500g)、(≥500g)的分别占 53.32%、30.48%、16.20%血脂水平。总人群 TC 平均水平为 4.97±0.97mmol/L,LDL-C:2.83±0.84mmol/L,HDL-C:1.42±0.37mmol/L,TG:1.41±1.74mmol/L,non-HDL-C:3.55±0.96mmol/L。比较男性与女性血脂水平,男性TC、LDL-C、HDL-C、non-HDL-C较低,TG较高(均有P0.05)。饮茶情况分组基本情况比较。总人群中,不经常饮茶与经常饮茶两组间,除两周内服用降脂药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人群中,不经常饮茶组、饮不发酵茶组、饮发酵茶组、饮其他茶组四组间,除两周内服用降脂药以外,其他基本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人群中,不经常饮茶、一次、两次及以上三组间,除两周内服用降脂药以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人群中,不经常饮茶组、(≥50g,250g)组、(≥250g,500g)组、(≥500g)组四组间,除两周内服用降脂药以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饮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2.1经常饮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总人群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经常饮茶组的血清TC、non-HDL-C、TG较高(P0.05),两组的HDL-C、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分析显示,经常饮茶组血清LDL-C和non-HDL-C低于不经常饮茶组(P0.05),差值分别为-0.07mmol/L和-0.05mmol/L;HDL-C和TG高于不经常饮茶组(P0.05),差值分别为 0.04mmol/L,0.07mmol/L。按性别、城乡、南北方、是否中心性肥胖分层后协方差分析显示,农村、南方人群经常饮茶组TC均较低(P0.05),差值分别为-0.07mmol/L,-0.09mmol/L,北方人群经常饮茶组TC均较高(P0.05),差值0.07mmol/LL;男性、农村、南方、非中心性肥胖人群中经常饮茶组血清LDL-C均较低(P0.05),差值分别为一O.11mmol/L、-0.13mmol/L、-0.13mmol/L、-O.11mmol/L;除男性外各亚组人群经常饮茶组HDL-C均较高(P0.05),女性差值0.06mmol/L、非中心性肥胖差值0.04mmol/L,其他亚组差值均为0.03mmol/L;农村、南方、非中心性肥胖人群经常饮茶组 non-HDL-C 均较低(P0.05),差值分别为-0.09mmol/L、-0.11mmol/L、-0.07mmol/L;男性、非中心性肥胖人群经常饮茶组TG均较高(P0.05),差值分别为 0.10mmol/L、0.06mmol/L。2.2饮茶种类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按饮茶种类将总人群分为不经常饮茶组、饮不发酵茶组、饮发酵茶组、饮其他茶组。协方差分析显示,总人群中,与不经常饮茶组相比,饮不发酵茶组和饮发酵茶组 LDL-C 均较低(P0.008),差值分别为-0.08mmol/L,-0.11mmol/L,;HDL-C均较高(P0.008),差值分别为 0.03mmol/L,0.06mmol/L;TG 均较高(P0.008,P=0.0081),差值均为 0.10mmol/L。2.3饮茶量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总人群中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发现:LDL-C与每日泡茶次数呈负相关(P-0.042,P0.05),HDL-C 和 TG 与之呈正相关(β=0.026,P0.05;β= 0.016,P0.05)。LDL-C与每月饮用茶叶量呈负相关(β=0.031,P0.05),HDL-C和TG与之呈正相关(β=0.025,P0.05;β=0.012,P0.05)。结论1.经常饮茶与血清TC水平的关联在不同人群中尚不一致。2.经常饮茶与血清LDL-C呈负关联,总人群及男性、农村、南方、非中心性肥胖等亚组人群中结果基本一致。3.经常饮茶与血清HDL-C呈正关联,总人群和除男性外的其他亚组人群结果基本一致。4.经常饮茶与血清non-HDL-C呈负关联。总人群及农村、南方、非中心性肥胖等亚组人群中结果基本一致。5.经常饮茶与血清TG呈正关联。总人群及男性、非中心性肥胖人群中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其他亚组人群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6.总人群中经常饮不发酵茶及发酵茶均与血清LDL-C呈负关联,与HDL-C、TG水平呈正关联。7.总人群中每日泡茶次数/每月饮用茶叶量与血清LDL-C呈线性负相关趋势;与HDL-C和TG呈线性正相关趋势。本研究利用以往研究资料对我国社区中老年人群饮茶情况与血脂关系进行横断面研究,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城乡、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腰围、红肉摄入量、工作体力劳动强度、运动强度、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胆固醇血症病史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得到上述结果。其中饮茶行为与血清LDL-C负关联;与血清HDL-C正关联;与血清non-HDL-C负关联;与血清TG水平正关联。社区人群长期规律饮茶对血脂水平的作用还需前瞻性研究证实。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君;王志宏;李园;于文涛;刘爱东;翟凤英;;1993~2004年中国九省成人中心性肥胖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06期

2 李辉;金旭伟;刘向军;石铁跃;王瑞珊;;辽宁省成年人中心性肥胖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1期

3 杨虹;陈娜萦;;成年人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研究现状[J];应用预防医学;2010年02期

4 鹿子龙;马吉祥;郭晓雷;唐俊利;楚结;苏军英;付振涛;;2007年山东省居民中心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12期

5 杨云娟;许雯;杨永芳;石青萍;陈杨;成会荣;邵英;肖义泽;;云南省傣族地区35岁及以上居民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年02期

6 李建彬;周刚;范雷;冯石献;高莉;;201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年08期

7 杨素秋;;如何消除中心性肥胖[J];家庭医学;2005年10期

8 曾永红;张景莉;林伟茹;;中心性肥胖与多代谢异常的关系[J];实用预防医学;2008年01期

9 孙英俊;;中心性肥胖与代谢异常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24期

10 蔡乐;舒占坤;陆义春;陶杰;颜芳;叶亚怀;张波;;昆明市农村居民超重和中心性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惠君;王志宏;于文涛;张兵;翟凤英;;1993~2006年中国九省成人腰围分布的变化及中心性肥胖流行趋势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王惠君;王志宏;于文涛;张兵;翟凤英;;1993~2006年中国九省成人腰围分布的变化及中心性肥胖流行趋势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公共营养分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玉麟;崔铁琦;王心祥;林建平;于绍轶;;沿海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红梅;李南方;姚晓光;洪静;罗文利;常建航;;NEDD4L基因rs4149601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中心性肥胖的关联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敏;汪启迪;李彪;;成人棕色脂肪活性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及中心性肥胖程度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6 黄楚霖;严励;;广州地区40岁以上人群肥胖情况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杨兆军;杨文英;陈晓平;;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最佳腰围切割点[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胡丽;林硕;李晓峰;何胜清;丘雅维;许婧;穆攀伟;任琢琢;曾龙驿;;广州市石牌社区50岁以上人群颈围与中心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孟健;俞春芳;徐凌;顾庆;房静娴;李静怡;王华荣;葛军;;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脂谱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高伟;孙英;任瑞珍;王玮;;2型糖尿病血脂谱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A];中华医学会第二届糖尿病及性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胡德荣;防治中心性肥胖中医药有新法[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孙国根;益气散聚法有望消减中心性肥胖[N];健康报;2008年

3 白京丽;儿茶素对控制中心性肥胖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中心性肥胖有望缓解[N];上海科技报;2008年

5 健康时报驻杭州中医院特约记者 徐尤佳;一生有四个发胖危险期[N];健康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侯旭宏;肥胖患病率变迁及其对中国成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负担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珊珊;脂肪酸组成及代谢与中心性肥胖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吴红艳;中心性肥胖与代谢性风险因子的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赵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血脂紊乱相互影响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周雯;监护室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谱分析及其与冠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的关系[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邢万佳;促甲状腺素与血脂谱在新诊断无症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赵庆伟;中国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两民族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环境与遗传)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沛;中老年人群饮茶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横断面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2 李建彬;河南省15~74岁居民肥胖流行特征[D];郑州大学;2015年

3 徐莉;新疆汉族成年人群最适体质指数和腰围切点值对超重及中心性肥胖分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崔璨;有氧与核心力量综合训练对中心性肥胖中年女性运动干预处方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5年

5 王晶晶;吉林省德惠市成人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王姗姗;河北省中老年肥胖参数与患高血压危险关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刘昭璐;中国成年人群不同肥胖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8 温潇潇;我国成人中心性肥胖及严重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9 张小飞;云南三个少数民族肥胖流行和影响因素对比及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10 杜霈;1993-2011年中国成人中心性肥胖率及其流行趋势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69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469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2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