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NFAT3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16-10-27 11:52

  本文关键词:基于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年

基于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

党万太  

【摘要】:研究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危重病症,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化结果,目前证实在心衰的发生过程中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CaN)发挥了极其重的作用,同时在近几年心衰的研究中发现了一条由CaN信号分子所介导的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其在心衰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肌组织中的CaN活性普遍增高,且发现外周血中CaN活性的升高与左心室肥厚程度成正比。而CaN是目前为止所认识到的唯一一种受Ca2+/钙调素调节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其作用时可使细胞浆中的T细胞活化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NFATc)去磷酸化,进而引起NFATc向核内转位的一系列反应以及后续的转录活动,研究已经证实其主要生理底物为活化T细胞核因子3(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3,NFAT3)、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sphosphate,IP3)受体等,其在机体的免疫、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往往是采用毒毛旋花子甙等强心苷类药物进行治疗,然该类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极其接近,且对各脏器的毒副作用较大,许多患者往往是死于本类药物的毒副作用。近年来通过心衰治疗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毒副作用小,对收缩不能性和舒张不能性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有较好疗效的特点。因此,本课题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出发点,采用温补心阳为主的治法,研究中医经典方“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在阿霉素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中对CaN所介导的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最终揭示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 研究目的:分析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在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研究方法:取清洁级SD大鼠100,随机抽取2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外,其余80只采用连续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的(每次0.0025g.kg-1,每周1次,连续6周)方法复制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待造模成功后将动物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进行四逆汤治疗实验,第二部分进行附子有效成分——附子苷治疗实验。 第一部分实验:将造膜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四逆汤治疗组、地高辛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四逆汤治疗组给予7倍于人体有效用量的四逆汤煎剂,即每日2.8g/kg(人体体重以60kg为标准,四逆汤:附子10g,干姜9g,甘草6g),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1ml/100g的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地高辛0.1mg/kg,均于每天早上灌胃1次,连续治疗7周,后分别用CaN活性试剂盒、钙含量试剂盒、NFATc蛋白相对表达试剂盒、IL-2和IL-4试剂盒等,分别检测CaN的活性、心肌钙含量、去磷酸化NFATc蛋白的相对表达,IL-2和IL-4的含量等指标。 第二部分实验: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10)、附子苷高剂量组(N=10)、附子苷中剂量组(N=10)、附子苷低剂量组(N=10),均采用灌胃给药,附子苷高剂量治疗组给予14倍于人体用量(以生附子人体煎服用量10g/天,体重为60kg为标准),即每日给予0.7mg/kg,中剂量治疗组每日给予0.35mg/kg,低剂量治疗组每日给予0.18mg/kg,在给药之前将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分别稀释2倍与4倍,使高、中、低剂量组同体积,模型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附子苷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均于早上灌胃1次,连续治疗8天。 结果:慢性心衰大鼠经过四逆汤及附子苷治疗后,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明显改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好转,四逆汤治疗组CaN活性均低于模型组(P0.01)、钙含量降低(P0.01)、大鼠心肌组织中NFATc/β-actin光密度比值较模型对照组降低(P0.01)等。 结论: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为四逆汤及附子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分子机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41.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河清,吴伟康,程超;四逆汤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0年04期

2 黄河清,吴伟康,罗汉川;四逆汤与维生素E抗血管内皮功能氧化损伤及防治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2期

3 谭红梅,吴伟康,罗汉川,赵明奇,梁天文;四逆汤对缺血心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年04期

4 吴伟康,杨仕云,刘筱蔼;心肌缺血时NO代谢的动态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年10期

5 吴伟康,谭红梅,罗汉川,赵明奇,梁天文;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观察小鼠心肌缺血后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四逆汤对其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年02期

6 徐暾海,赵洪峰,徐雅娟,谢生旭,司云珊,韩冬,徐东铭;四川江油生附子强心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4年09期

7 祝善俊,杨永健,于林君,黄岚;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通路与心肌细胞肥大[J];中华内科杂志;2004年01期

8 党万太;苗维纳;杨晓放;童妍;;基于钙调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3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四逆汤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2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源;侯大斌;杨海君;袁小红;王惠;赵祥升;;中乌头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2 陈亚玲;袁小红;侯大斌;;生附子中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及其杀虫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3 周美启;周逸平;汪克明;;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刘珊;滕佳林;韩冰冰;刘一洋;杨富梅;;附子正丁醇、水提取物对虚寒证模型大鼠ATP酶活性及能荷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年05期

5 陈可;卢根生;张庆华;宋波;;钙调神经磷酸酶在逼尿肌肥大发生中的作用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6 张明娟;杨军;朱参战;段宗明;牛小麟;王蓉;;人Na~+、K~+-ATPase α1亚单位M1~M2膜外区片段结合活性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俞锐敏,周羽竝,熊爱华,扬钦河;参麦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及NO形成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4年12期

8 李建芝,常青,黄华梅,唐海兰;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02年01期

9 孙慧兰;邓春玉;邝素娟;吴伟康;;四逆汤对过氧化氢所致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异常的作用[J];解剖学研究;2008年01期

10 吴丽丽;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机理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佑华;吴申;刘萍;周端;;经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文燕;袁芳;董远;王昱;马甜婷;畅洪昇;吕永磊;侯秀娟;朱跃兰;孙建宁;;甘草、干姜配伍对附子水煎液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急性毒性的影响2[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3 张风雷;李立纪;刘培儒;;四川江油附子中的生物碱成分[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4 刘琼;;附子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与圣爱中医专家的临床运用[A];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暨纪念吴佩衡诞辰120周年(1888-2008)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巍;乌头碱降解产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英武;人参皂苷Rg1对树突状细胞效应与分子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黄修涛;胸痹通方对AS家兔内皮细胞的保持作用及其凋亡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4 刘宽芝;黄芪和三七总皂苷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5 周美启;针刺心经与小肠经干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脏和下丘脑基因表达谱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庄欣;清眩颗粒治疗中老年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胡长龙;I_A钾离子通道与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张宏;附子、川乌、草乌、草乌叶时间、剂量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于林君;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过度表达负性调控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及其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齐亚娟;Na~+,K~+-ATP酶信号转导功能参与毒毛旋花子苷原的正性肌力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李超;四逆汤预干预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影响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鲍捷;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附子减毒增效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伍玉娟;慢性肾脏病MIA综合征中医证候的初步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段春艳;滋阴活血解毒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凝血酶毒性损害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陈锦钊;基于现代医案研究附子复方的证治特点[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李汇博;兔慢性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及强心复脉颗粒的干预作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7 常炳堃;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ADP与炎性因子表达及中药对其调控的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孙萌;姜附汤干预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损伤大鼠的药效学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史学伟;棉籽油脱臭馏出物中甾醇的提取及纯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朱容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沁江;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肝脏病变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5年01期

2 郭建极 ,巫国勇,钟佛添,何巍;四逆汤对供心冷保存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广西医学;2005年06期

3 冯登殿,王健本,李光千,范玉华,赵小明;一氧化氮合酶与乙酰胆碱酯酶在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共存的组化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6年03期

4 毕晓明,王逸平,孙伟康,刘宇,顾仁樾;三七组分(Rx)对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张晨晖,李倩虹,张继峰,周洪,,张新波,汤健;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基因表达的半定量检测及其运用[J];生理学报;1994年04期

6 金明华,秦鉴,吴伟康;四逆汤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肥厚逆转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年01期

7 吴伟康,侯灿,罗汉川,卢景雰,杨正红;垂体后叶素性心肌缺血模型再探[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3年02期

8 黄河清,吴伟康,罗汉川;四逆汤与维生素E抗血管内皮功能氧化损伤及防治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2期

9 王万铁,徐正祄,林丽娜,王卫,李东,王宗敏;川芎嗪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干预[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3期

10 谭红梅,吴伟康,罗汉川,赵明奇,梁天文;四逆汤对缺血心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乃楷;;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处理[J];医卫通讯;1978年01期

2 林修功;;心力衰竭非洋地黄类药物治疗[J];人民军医;1985年04期

3 Katz AM;丁怀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危害性[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7年01期

4 王毓梧;;慢性心力衰竭证治举隅[J];中原医刊;1991年05期

5 陈金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时下肢的经皮氧张力监测[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91年04期

6 刘厚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夜间加重的临床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李辉,李晓宇,关宜光;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2例疗效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侯玉萍;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80例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9 邬瑾,陈立功;美托洛尔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10 陈耀伟;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胡刘华;陈红;胡雅儿;何奔;;利钠肽系统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中的低反应性机制[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敏;朱芳芳;王静;;超声心动图评价睾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左心室影响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3 杜廷海;赵宗磊;朱明军;;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辨证论治方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观察[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沈敏;;心脏再同步治疗对窄QRS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景莉;雍小兰;曾仁杰;;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与药学保健[A];全国医院药事工作研讨会暨2005临床药师论坛——在职临床药师实践与培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斌武;张钲;吴增颖;王志禄;王龙;;非瓣膜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裴小锐;刘志华;;微量白蛋白尿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程秋实;王梅;吕田;;慢性心力衰竭中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韩淑杰;杨俊华;;超声心动图综合参数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随访的评价[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10 郑琼莉;祝炜;刘缨红;陈俊;刘俊丽;;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尿酸水平及心力衰竭分期的相关性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春生;[N];民族医药报;2003年

2 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医院 彭锋;[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莎吉丹·斯拉木 热比亚·阿不里米提;[N];民族医药报;2007年

4 周宁人;[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驻京记者 王丹;[N];医药经济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邓晓洪;[N];成都日报;2009年

8 吴学思;[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吴学思;[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丽娜;慢性心力衰竭尿液蛋白标记物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杜智勇;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3 任培华;养心康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连榅林;Adropin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刘惠良;心脏收缩力调节对慢性心力衰竭兔心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6 朱秋玲;基于复杂网络技术的慢性心力衰竭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张双伟;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炎症状态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雷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9 彭澍;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0 吴小盈;慢性心力衰竭的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爱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变化及其与NT-proBNP的关系探讨[D];郑州大学;2010年

2 吴中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分级及规范化治疗与预后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鲜佳;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朱春娥;杨积武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魏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失衡的研究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滕艳春;B型钠尿肽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7 陈军;养心Ⅱ号方治疗气阴两虚、瘀水互结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崔丽君;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逆转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左室重构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王本泽;张艳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冀忠英;抗利尿激素及脑钠肽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钠水平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CaN-NFAT3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四逆汤及附子有效成分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55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0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