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病毒及人源miRNAs调节巨核细胞增殖与发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08:22

  本文选题:微小RNA 切入点:EB病毒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病毒miRNA调控巨核细胞发育的研究目的:研究病毒ebv-miR-BART6-3p对巨核细胞增殖及分化发育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0例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祖细胞扩增为巨核细胞。(?)构建ebv-miR-BART6的表达载体,转染入CD34+造血祖细胞定向培养巨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各组CD41阳性率差异,鉴定巨核细胞。(?)应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巨核细胞集簇形态,吉姆萨染色光镜分析巨核细胞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分析巨核细胞超微结构差异。(?)应用甲基纤维素混合MegaCult-C培养巨核细胞集落,检测各组巨核细胞分化能力。(?) QRT-PCR法分析各组miR-185表达差异。(?) Target scan预测分析miR-185下游靶标为ABCG4,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185下游靶标为BCG4.(?) QRT-PCR和WB分析ebv-miR-BART6对ABCG4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构建病毒ebv-miR-BART6-3p载体,将病毒miRs载体及空白载体(阴性对照)均转染入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祖细胞定向扩增为巨核细胞,以未处理组为空白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超过75%。流式细胞仪分析三组巨核细胞CD41表达率发现,ebv-miR-BART6-3p转染组CD41阳性细胞率为21.4±5.71%,而空白对照组为36.2±4.09%,阴性对照组为32.7±6.83%。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三组巨核细胞CD41表达率为ebv-miR-BART6-3p转染组CD41阳性细胞率为17.3±8.33%,而空白对照组为33.7±±6.27%,阴性对照组为30.3±5.83%。吉姆萨分析巨核细胞形态学发现,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组巨核细胞胞体巨大,胞核不规则,发育成熟。而ebv-miR-BART6-3p组小巨核细胞为主。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两对照组板障结构明显多于ebv-miR-BART6-3p组。内质网丰富。巨核细胞集簇实验显示,ebv-miR-BART6-3p组每个集簇细胞数为4.6±2.2 cells/colony而空白对照组为16.3±3.7 cells/colony阴性对照组为14.7±4.3 cells/colony,接种1000个细胞在6孔板内,空白对照组生产克隆数为483±51,阴性对照组为407±47而ebv-miR-BART6-3p组为217±33。(?) QRT-PCR分析显示ebv-miR-BART6-3p下调巨核细胞]miR-185-5p的表达0.323±0.034 vs 0.953±0.097(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组标准化为1。(?) miR-185-5p种子序列有2个结合ABCG4基因3`UTR区的位点,荧光素酶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双靶标野生型ABCG4荧光素酶活性下降为0.317±0.127,单独突变位点1后荧光活性为0.63±0.105,单独突变位点2一个活性为0.767±0.151,双位点突变后荧光活性为0.91±0.096。(?) QRT-PCR分析ebv-miR-BART6-3p转染后ABCG4表达上调为3.327±0.687 vs1.033±0.126(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组标准化为1。WB分析显示ABCG4蛋白表达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ebv-miR-BART6-3p抑制巨核细胞增殖、分化。(?) ebv-miR-BART6-3p下调巨核细胞miR-185-5p表达,进而使后者靶标ABCG4表达升高。第二部分:hsa-miR-146参与巨核细胞增殖及其与ITP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目的: 证实hsa-miR-146参与巨核细胞增殖并与ITP预后密切相关方法:(?)收集10例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祖细胞扩增为巨核细胞,根据参考文献选定浓度为10uM达沙替尼处理。(?)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CD41阳性率差异,鉴定巨核细胞。(?)应用吉姆萨染色光镜分析巨核细胞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分析巨核细胞超微结构差异。(?)应用miRNA芯片分析达沙替尼处理前后巨核细胞miRs的表达变化。对比前期ITP患者血浆及AB正常血浆孵育巨核细胞niRs表达谱,通过聚类分析发现8种hsa-miRs差异在2.5倍以上。(?)收集10例ITP患者血浆,QRT-PCR法验证芯片结果,发现miR-146最为稳定,扩大ITP患者例数为56例,分析其动态变化与预后相关性。结果:(?)达沙替尼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及分化,但抑制血小板生成。流式细胞仪检测达沙替尼组CD41表达率为40.8±3.22%,对照组为32.6±4.71%。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两组巨核细胞CD41表达率,对照组CD41阳性细胞率为31.28±5.67%,达沙替尼组为38.92±6.23%。吉姆萨分析巨核细胞形态学发现,对照组巨核细胞胞体巨大,胞核不规则,发育成熟,细胞周围有比较成熟的血小板成簇分布。达沙替尼组巨核细胞体积接近正常对照组,胞核也不规则,胞浆较为丰富,胞浆内仅有少许不成熟巨大血小板颗粒。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板障结构明显多于达沙替尼组。巨核细胞集簇实验显示,接种1000个细胞在6孔板内,对照组生产克隆数为447±69,达沙替尼组为527±39。(?)达沙替尼用药与否的巨核细胞miRs芯片与ITP患者血浆或正常AB血浆孵育巨核细胞miRs芯片聚类分析发现8个hsa-miRs表达差异均在2.5倍以上。(?)收集ITP患者血浆,QRT-PCR验证芯片结果,miR-146与ITP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结论:(?)达沙替尼促进巨核细胞增殖、抑制产板,上调miR-146表达。(?)miR-146与ITP预后密切相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5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鹏军,张英,戎丽琳;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的诊治[J];伤残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2 陈力军,席加水,李燕;小儿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报告[J];中国小儿血液;2000年01期

3 潘素素;先锋Ⅳ致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J];临床荟萃;2001年10期

4 任智红 ,张枫;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相关因素的研究[J];交通医学;2002年05期

5 欧亚娟;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J];新生儿科杂志;2002年02期

6 甘茂周;张晋琳;王晓东;王春森;;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4例临床分析[J];医学科技;2002年02期

7 黄锦雄,覃凌,韦夙;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临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11期

8 朱雄鹏,陈志哲,张奕加,陈丽娟,刘德斌,周琳瑛,许文前,孙力,骆云龙;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前后巨核细胞的改变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23期

9 卞树东;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1期

10 何凤萍;黄文勇;;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例临床报告[J];临床医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炳寿;周奇;董宏伟;胡理明;;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1例报告)[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李建兰;马瑞林;杨波;;小巨核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A];第十一届山西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及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3 庄海峰;周郁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形态学分类与中医症候分型的关系[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牛挺;廖小梅;赵鸿鹰;孟文彤;邓承祺;;巨核细胞生成的负向调节因子血小板第4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5 许景艳;欧阳建;孙雪梅;范洵楠;陈军浩;方义才;张鹤云;;巨核细胞生长因子对实验性血小板减少小鼠的外周血小板的影响[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欣;王文富;康利根;;诱导巨核细胞成熟治疗复发性ITP疗效观察[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蔡海波;谭文松;张嗣良;;体外诱导巨核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组合优化[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8 王红美;沈柏均;时庆;侯怀水;;细胞因子对儿童ITP巨核细胞生成的调控[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曹修淮;姚岐;李璇;陈健智;朱广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活检与涂片的病理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磊;赵辉;刘斌;卢士红;孙爱红;冯义;汤峰武;杨仁池;韩忠朝;;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抗凋亡蛋白Bcl-x_L早期下调导致其巨核细胞过早分化成熟[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光闻;血小板减少症新战略[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丽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Treg/Th17免疫失衡及其对骨髓巨核细胞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晁瑞华;转录因子与microRNAs在红系及巨核细胞发育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邓兰;病毒及人源miRNAs调节巨核细胞增殖与发育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启明;巨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及促巨核系生成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5 王琳;慢性ITP患者血浆对体外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和血小板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6年

6 陈雪;PI3K/Akt信号通路在巨核细胞/血小板介导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赵春红;ITP患者细胞毒和巨核细胞异常对血小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9年

8 罗庆;MKL1在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对巨核细胞多倍体化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磊;抗凋亡蛋白Bcl-x_L在巨核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细胞分化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10 王崧;新型促血小板生成融合蛋白的基因工程制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朴;抗原模拟法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中巨核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D];复旦大学;2015年

2 樊小容;mTORC1在老年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3 任荟蓉;Tumstatin转基因巨核细胞在NOD/SCID鼠体内产生抗新生血管作用血小板[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4 周丽霞;PDGF/PDGFR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的作用及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张映喜;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9例回顾性分析[D];汕头大学;2009年

6 赵鸿鹰;巨核细胞生成的负向调节因子血小板第4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意义[D];四川大学;2006年

7 邢学仰;23例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D];汕头大学;2010年

8 谭凤娇;血清素对巨核细胞形成前血小板、细胞骨架重构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8年

9 牛婷婷;慢性ITP小鼠外周血IL-11及其受体水平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黄雪梅;阿斯匹林在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85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685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b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