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颤射频与冷冻导管消融术后凝血及炎症指标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8-03-30 13:46
本文选题:阵发性心房颤动 切入点:射频消融术 出处:《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心房颤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房颤最大的风险是血栓栓塞。然而,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会随之伴随着致心律失常作用[1]。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治疗房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冷冻导管消融术和射频导管消融术。就安全性而言,冷冻导管消融术相比射频导管消融术更具有优势[2]。有研究提示导管消融术后一段时间内血液中凝血指标、炎症指标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一段时间内血液中凝血指标、炎症指标的变化以及与复发是否存在关系,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探求阵发性房颤,不同方式导管消融术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炎症指标的变化,并试图探讨其与房颤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关系,从而为房颤患者术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一科住院的阵发性心房颤动且拟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患者,共142例,其中因患者依从性差失访3例,因患者为三房心,超声影像学指标获取可信度差(因我们后续的研究中涉及到了超声观测心房顿抑的情况,在本文中未涉及),剔除1例,最后共入组138例。随机分为冷冻消融组和射频消融组。冷冻消融组:共6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其中早期复发者3例,晚期复发者2例,同时既为极早期复发、早期复发又为晚期复发者1例,总体复发者6例。手术方式均采用冷冻球囊心房隔离术进行双肺静脉隔离术;射频消融组:共7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其中早期复发者8例,晚期复发者9例,同时既为极早期复发、早期复发又为晚期复发者1例,既为早期复发又为晚期复发者2例,既为极早期复发又为早期复发者1例。总体复发者21例。手术方式均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进行双肺静脉隔离术。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病史询问、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体格检查等术前检查,并均签署了随访知情同意书。导管消融手术由同一术者实施。术后两组患者均常规抗凝治疗3个月,其中术后3天内应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注(赛诺菲)80-100IU/kg 2/日皮下注射,抗凝治疗,3天后改为常规剂量的口服抗凝剂继续抗凝3个月后停药。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2天、3天、1周、2周、3周、4周、2月、3月进行肘静脉采血,用以测定凝血指标、炎症指标。术后各血液指标变化值定义为:最大记录值减去术前基线值。并于术后1天、2天、3天、1周、2周、3周、4周、2月、3月、6月、9月、12月常规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或行12导联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患者有无复发,如其余时间有心悸症状,即刻做心电图。因部分患者随访时间未满一年,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7.95±3.78月。房颤复发的标准为:根据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到持续时间大于30s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出现。极早期复发的定义为:房颤消融手术后3天内的复发。早期复发的定义为:房颤消融手术后3天至3个月内的复发。晚期复发的定义为:房颤消融手术后3个月以后的复发。总体复发定义为:极早期复发、早期复发与晚期复发中有任何一类复发即纳入总体复发。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时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即M(QR)。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混合线性模型进行比较,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变量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1为标准,符合标准者,再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凝血指标与炎症指标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术,术后均无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事件、心包填塞、左房食管瘘等并发症。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冷冻消融组患者共6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射频消融组患者共7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梗、心衰、外周血管病、脑血管病、家族史,以上基础资料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纤维蛋白原(Fib):射频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开始增高,术后3天达最高值(P0.05),后减低,术后1周时仍高于术前(P0.05),于术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冷冻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开始增高,术后1周时达最高值(P0.05),后减低,术后2周时仍高于术前(P0.05),术后3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D-Dimer):射频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1周时达最高点(P0.05),后减低,于术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冷冻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术后1天时达最高值(P0.05),后减低,于术后2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后再次升高,于术后1周时再次达高峰,且与术后1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术后2天、3天、2周、3周、4周、2月、3月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减低,于术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炎症指标的变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射频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2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逐渐减低,于术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冷冻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3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逐渐减低,术后1周时仍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2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射频组比冷冻组升高的幅度大,且术后各时间点射频组高于冷冻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射频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逐渐减低,于术后3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冷冻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逐渐减低,于术后3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冷冻消融组白细胞升高的程度比射频消融组升高的程度大,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射频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减低,术后2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冷冻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减低,术后3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冷冻消融组比射频消融组升高的程度大,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射频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逐渐减低,于术后2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冷冻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逐渐减低,于术后3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LY):射频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减低,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低值(P0.05),后升高,于术后2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冷冻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减低,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低值(P0.05),后升高,术后2天时达到最大值(P0.05),后逐渐减低,于术后1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LY%):射频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减低,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低值(P0.05),后升高,于术后3周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冷冻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减低,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低值(P0.05),后升高,于术后3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E/LY):射频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逐渐减低,于术后2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冷冻消融组:术后组内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先增高,于术后1天时达到最高值(P0.05),后逐渐减低,术后3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冷冻组比射频组升高的程度大。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凝血指标、炎症指标、临床资料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总体复发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应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0.226;CI[0.085 0.603];P=0.003)与房颤的总体复发相关,射频消融组比冷冻消融组易复发。术后2天的fib值(OR,2.428;CI[1.08 5.46];P=0.032)、术后1天的LY绝对值(OR,3.119;CI[1.056 9.21];P=0.039)与房颤术后的总体复发呈正相关。将手术方式、术后2天的fib值、术后1天的LY绝对值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0.127;CI[0.035 0.465];P=0.002)与房颤术后的总体复发情况相关,射频消融组比冷冻消融组易复发。进一步分别对极早期、早期和晚期复发进行分析,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凝血指标、炎症指标、临床资料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左房直径(OR,1.117;CI[0.997-1.251];P=0.055)与房颤的早期复发呈正相关。高血压(OR,2.68;CI[0.878-8.178];P=0.083)与房颤的早期复发呈正相关。手术方式(OR,0.302;CI[0.092-0.989];P=0.048)与房颤的早期复发有关,射频消融组比冷冻消融组易复发。术后1天的LY绝对值(OR,4.017;CI[1.041 15.493];P=0.043)与房颤的早期复发呈正相关。将左房直径、术后1天的LY绝对值、手术方式、高血压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0.165;CI[0.034-0.804];P=0.026)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早期复发相关,射频消融组比冷冻消融组早期易复发。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凝血指标、炎症指标、临床资料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方式(OR,0.223;CI[0.06-0.83];P=0.025)与房颤的晚期复发有关,射频消融组比冷冻消融组易复发。凝血指标、炎症指标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晚期复发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凝血指标、炎症指标、临床资料与阵发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极早期复发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5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凝血指标(fib、D-Dimer)变化值与炎症指标(hs-CRP、WBC、NE、NE/LY、NE%、LY、LY%)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Fib的变化值与WBC的变化值(rs=0.283,P=0.002)、NE绝对值的变化值(rs=0.276,P=0.003)、hs-CRP的变化值(rs=0.255,P=0.006)呈正相关。D-Dimer变化值与上述炎症指标变化值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结论:1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一段时间内血液中fib、D-Dimer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Fib术后2-3周高于术前,术后3周后恢复正常。D-Dimer术后2周内高于术前,术后2周后恢复正常。提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一段时间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2射频消融组:Fib术后1天开始增高,术后3天达高峰,术后2周恢复正常;D-Dimer术后先增高,术后1周达高峰,术后2周时恢复正常。冷冻消融组:Fib术后2天开始增高,术后1周达高峰,术后3周恢复正常;D-Dimer术后先增高,术后1周时达高峰,术后2周时恢复正常。3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2周内机体炎症指标增高,射频组炎症反应高于冷冻组。4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血液中fib的变化值与部分炎症指标的变化值相关。5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术后1天的LY绝对值,术后2天的fib值与房颤消融术后的总体复发呈正相关,术后1天的LY绝对值与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呈正相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1.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顾俊;胡伟;刘旭;;心房重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6期
2 周贤惠;张健;甘天翊;许国军;汤宝鹏;;增龄引起犬心房L型电压依赖型钙通道离子重构的分子机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年04期
3 陈宁;柴志勇;杨守忠;;射频消融术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氨氯地平防治的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1686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6861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