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异构体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本文选题:心肌病 + 肥厚型 ; 参考:《青岛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心源性猝死指的是,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由于心脏疾病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主要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该类猝死一直是法医检案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发生SCD者进行尸检发现,大部分案例中能明确观察到心脏相关的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重度狭窄、主动脉夹层破裂、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等。其中,肥厚型心肌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0.2%,是常见遗传性心脏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患者的临床表现异质性极大,存在终生无症状者、快速进展到心力衰竭者或发生心源性猝死为首发症状者。另外,肥厚型心肌病是35岁以下青年人发生SCD的首要原因。目前,对HCM的遗传特性、临床表现、预后评估等都有了较深的研究,但是对HCM的发病机制及原因尚不明确。【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TGFβ异构体(TGFβ1、TGFβ2、TGFβ3)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通过指标的差异性,为法医病理学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选用5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18例健康对照者的心肌组织,常规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TGFβ1、TGFβ2、TGFβ3的表达水平,并使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判断。【结果】1、HE染色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中大部分病理可见局部心肌纤维断裂,心肌肥大,部分患者心肌细胞可见空泡样变及脂褐素沉积,并伴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及心肌间质水肿、明显纤维化,细胞核呈现多样性,可见畸形核。健康对照组镜下观,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横纹清晰,心肌细胞形态正常,胞核大小均匀。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GFβ1、TGFβ2、TGFβ3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20.86±11.73、122.98±9.55、115.21±7.92;TGFβ1、TGFβ2、TGFβ3在健康对照中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36.00±5.31、29.84±4.85、29.92±6.80。TGFβ1、TGFβ2、TGFβ3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中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8,26.94,28.93,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TGFβ异构体(TGFβ1、2、3)在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为法医病理学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提供可能的客观指标。
[Abstract]:Backgrou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s a sudden loss of consciousness that occurs within an hour after the onset of acute symptoms due to heart disease.This kind of sudden death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the practice of forensic examination.Autopsy of patients with SCD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cas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ardio-related organic diseases, such as severe ste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rupture of aortic dissection, dilated and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etc.The incidence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China is about 0.2. It is a common hereditary heart disease. It can occur in all ages, but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patients are very heterogeneous, and there are asymptomatic patients for life.Rapid progression to heart failure or sudden cardiac death is the first symptom.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s also the leading cause of SCD in young people under 35 years of age.At present,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rognosis of HCM have been studied deeply.But the pathogenesis and cause of HCM are not clear.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TGF- 尾 _ 1TGF- 尾 _ 2 and TGF- 尾 _ 3 in myocardium of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and compare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mpare the expression of TGF- 尾 _ 1TGF- 尾 _ 2 and TGF- 尾 _ 3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methods] Myocardial tissues of 56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nd 18 healthy controls were selected for the diagnosi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by forensic pathology.Routine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TGF 尾 1TGF- 尾 2TGF- 尾 3, and the results were judged by image analysis system.Myocyte hypertrophy, vacuolar degeneration and lipofuscin deposition were observed in some patients, accompanied by a small number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filtration and myocardial interstitial edema, obvious fibrosis, diversity of nuclei and abnormal nuclei.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the myocardial fibers were arranged neatly, the striations were clear, and the myocardial cells were normal.The mean gray value of the expression of TGF- 尾 1 TGF- 尾 2TGF- 尾 3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was 120.86 卤11.73122.98 卤9.55115.21 卤7.92.21 卤7.92TGF- 尾 _ 2TGF- 尾 _ 3 in healthy controls was 36.00 卤5.31 29.84 卤4.85 卤29.92 卤TGF- 尾 _ 2TGF- 尾 _ 3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nd the expression of TGF- 尾 _ (2) TGF- 尾 _ 3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was 36.00 卤5.31 ~ 29.84 卤4.85 卤29.92 卤6.80.TGF 尾 _ 2TGF- 尾 _ 3 respectively.All of them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TGF- 尾 isomer TGF- 尾 _ 1 / 2 ~ (3)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yocardial fibrosis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nd provides a possible objective index for the diagnosi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by forensic pathology.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彬尧,王长谦,郑道声;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新医学;2000年07期
2 陆健;肥厚型心肌病22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边冀;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J];心脏杂志;2000年04期
4 孙明霞;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0年01期
5 郭秋杰;肥厚型心肌病13例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荟萃;2001年16期
6 王可,李朝辉,来艳丽;老年肥厚型心肌病误诊9例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01年01期
7 李东煜,苏怡茜;肥厚型心肌病一家三代5例报告[J];农垦医学;2001年03期
8 高颖波;老年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年03期
9 陈礼平 ,王春明 ,韦铁民;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浙江实用医学;2001年05期
10 高鑫,王国干,袁贤奇,杨艳敏,朱俊,宋有城;肥厚型心肌病晚期由肥厚转为扩张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玲;许迪;陆凤翔;姚静;雍永宏;庄燕;;斑点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评价[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周如海;袁瑞;赵平;;多普勒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预后的评价[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惠汝太;;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分子遗传进展[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4 赵敏;许亮;王蓓;刘小明;谷莹;翁轶南;;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舒张运动的评价[A];2008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亚欣;唐闽;田涛;方丕华;徐亮;宋雷;惠汝太;周宪梁;;6例合并左室血栓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马翔;刘米莉;马依彤;;229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陈海燕;舒先红;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葛均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旋转不同步的超声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海燕;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舒先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旋转不同步的超声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耿猛;杨俊华;;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云英;;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美闻;美发现早期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技术[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王妍 整理 卢晓娣;肥厚型心肌病新突变被捕获[N];健康报;2009年
3 匡远深;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已不是罕见心脏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许锦东;肥厚型心肌病应针对并发症实施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通讯员 匡远深;肥厚型心肌病为成年人猝死要因[N];光明日报;2005年
6 副主任医师 容小翔;心肌病 分型治[N];大众卫生报;2001年
7 陈金伟;怎样对付原发性心肌病[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施施;携带m.2336T>C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iPS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致病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李敏;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及候选基因突变筛查[D];复旦大学;2009年
3 安丰双;肥厚型心肌病基因检测及左房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4 宋雷;中国肥厚型心肌病部分基因突变谱分析及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李靖;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心肌病[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6 王萍;肥厚型心肌病基因与表型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谢文丽;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的筛查、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背景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8 张红菊;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刘亚欣;肥厚型心肌病和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10 邵春丽;肥厚型心肌病的梗阻机制及基因型—表型的关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锡利;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预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郭晓琳;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斌;心脏磁共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施鑫;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李丹;携带肥厚型心肌病相关m.2336T>C突变的转线粒体细胞系的建立、鉴定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汪琰;植入式除颤器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结果的Meta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单正宜;TGF-β异构体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15年
8 米也赛尔·阿不都热依木;肥厚型心肌病左房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应变率显像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9 徐丽丽;肥厚型心肌病右心室心肌收缩同步运动及功能的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李秀兰;38例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1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76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