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心力衰竭 + 心脏再同步疗法 ; 参考:《中国全科医学》2017年24期
【摘要】:近年来,利用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的方法包括右心室感知触发左心室起搏实现CRT、Adaptive CRT和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等。虽然目前对于如何选择左心室最佳起搏位置及如何使A-V间期达到最优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多项临床试验表明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对满足CHF患者的生理性起搏、提高CRT的应答率、降低住院率及病死率、简化A-V间期及V-V间期的优化、降低治疗费用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method of singl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to achiev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for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methods of realizing CRT by singl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include right ventricular sensing triggered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and dual chamber pacemaker frequency adaptive CRT and dual chamber pacemaker frequency adaptive atrioventricular delayed singl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to realize CRT and so on. Although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on how to select the best pacing location of the left ventricle and how to optimize A-V interval, many clinical trials have shown that singl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can achieve physiological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CHF by singl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To improve the response rate of CRT, reduce 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mortality, simplify the optimization of A-V interval and V-V interval, and reduce the cost of treatment have obvious advantages.
【作者单位】: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昆明医科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60044)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联合专项基金(2013FB133)
【分类号】:R54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蒲里津;赵璐露;郭涛;王钰;李淑敏;华宝桐;杨军;赵玲;;单左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年03期
2 华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原因荟萃分析[J];临床荟萃;2015年08期
3 蒲里津;王钰;郭涛;赵璐露;赵玲;;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AV单左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超应答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年01期
4 杨立波;张辉;贾绍斌;张华;沙勇;;动态优化AV/VV间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远期疗效[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年11期
5 闫世冉;韩明华;郭涛;;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心室起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4年15期
6 郭涛;蒲里津;李锐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4年01期
7 阮兵;杨波;梁锦军;石少波;孙丽芳;袁晓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轻度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3年08期
8 黄峻;;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2012:现状和进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泉;王永亮;蔡连玲;李宗飞;赵彩芹;刘丽军;林婧;;心脉隆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13期
2 王鲁奇;李靖;;托伐普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容量负荷及血清钠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7年20期
3 翁萍;任静;;三维彩超成像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09期
4 柏晓莉;杨新兰;高勇;李慧敏;;药物治疗干预管理和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年13期
5 陈金安;张传耀;许勤华;赵帅;尹泽亮;穆燕燕;李志强;;辅酶Q10片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年04期
6 鲍秋苗;;加味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04期
7 柳唯意;余琳娜;蒲里津;;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7年24期
8 郑磊磊;王晓霞;宋双双;;卡维地洛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CHF患者心功能及外周血血浆IL-18、IL-18BPa、IL-37表达水平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9 闫雪晶;蒲里津;;生理性起搏研究及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7年02期
10 吴琴;;多巴胺、速尿、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里津;王钰;郭涛;赵璐露;赵玲;;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AV单左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超应答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年01期
2 郭涛;蒲里津;李锐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4年01期
3 张丽梅;李锐洁;刘可;覃佐岸;郭涛;;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模式对QRS波宽度的影响[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2年02期
4 杨新玮;华伟;;冠状窦起搏电极拔除及其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年04期
5 黄从新;;应重视一种指导安置左室电极的新方法:冠状静脉内最延迟电位标测技术[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年03期
6 蒲里津;刘可;骆志玲;彭云珠;赵玲;华宝桐;李琳;韩明华;李淑敏;杨军;郭涛;;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年06期
7 吴印生;;心脏起搏的新观念:对传统心脏起搏部位的再认识[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8期
8 熊三军;毛家亮;;选择性右室起搏[J];心脏杂志;2009年03期
9 华宝桐;骆志玲;郭涛;;心脏再同步起搏兼顾房室结传导一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9年02期
10 骆志玲;郭涛;顾云;倪锐志;王钰;沈艳;陆永萍;;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室间间期优化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燕;刘烈;陈东骊;林纯莹;陈泗林;梁远红;;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年14期
2 何国祥;李利华;张远慧;倪廷枢;王敏中;马立芳;陆丽韵;;心室起搏与T波的电张力性调整(附27例分析)[J];心电学杂志;1986年01期
3 张敏州,程康林;左心室起搏七年随访一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年06期
4 舒桂琴,阎胜利,方方;保护性临时食管心室起搏1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4年06期
5 胡林骅;方菊英;余运能;;经食管心室起搏术抢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J];江西医药;2006年07期
6 赵海蓉;郑方胜;王庆久;迟梦丽;;经食管球囊电极心室起搏抢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年02期
7 彭湖;刘烈;梁远红;陈东骊;费洪文;陈燕;汤娇娇;陈泗林;;心室起搏管理与精确心室起搏功能减少心室起搏的对照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3期
8 张敏;顾刚;沈永初;吴立群;;最小化心室起搏模式的临床比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6期
9 丁军;吴尚勤;;最小化心室起搏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9期
10 彭湖;刘烈;梁远红;陈东骊;费洪文;陈燕;汤娇娇;陈泗林;;房室间期搜索功能与心室起搏管理功能对不良心室起搏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寿英;;经食管心室起搏[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2 王邦宁;宋兵;陈大年;骆志刚;刘敏;胡泽平;;快速右心室起搏对犬心肌动作电位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3 陈建明;沈法荣;王志军;王静;吴巧元;;不同部位心室起搏的心电图变化[A];2006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赵立志;兰先斌;刘增长;凌智瑜;殷跃辉;;选择理想心室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莹;蒋珍妮;项美香;马骥;徐耕;单江;王建安;;起搏器患者不同心室起搏频率房颤发生率的比较[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彭妍钰;于波;李阳;庞雪峰;程颖;赵卫华;李敏;胡健;齐国先;;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患者行心室起搏治疗的必要性[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春军;刘培敏;;右心室起搏的心电图表现附三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秦丰明;陈丽娜;陈钟良;成银宏;唐欧杉;;心室起搏导线断裂致阿-斯综合征1例[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年
9 胡建新;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李菊香;程应樟;;左心室起搏下标测并消融左侧旁路体会[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10 王宇星;周颖;林海燕;张文波;徐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临床获益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相关性研究[A];2013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宇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临床获益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门汝梅;双腔起搏器心室电极不同植入部位心电图特点以及心室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即时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2 闫世冉;经冠状窦心室起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3 贺军;最小化心室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4 赵海蓉;经食管心室起搏临床抢救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康宁宁;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经食管心室起搏的临床应用[D];青岛大学;2004年
6 邵桂丽;经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心室起搏再观察[D];青岛大学;2013年
7 王庆久;经食管心室起搏的方法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8 孙旭杜;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室起搏的方法学和安全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9 赵立志;术中选择最佳心室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53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85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