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坏的生物力学研究
本文选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生物力学 ; 参考:《东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脑卒中等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据斑块结构和病例数据探讨斑块破坏的生物力学机理,建立了一套基于医学影像数据和应力分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方案。论文工作建立了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结构的理想生物力学模型,考虑了斑块外心肌组织与内腔边界约束、血压循环荷载等生理条件对斑块应力状态和破裂风险的影响,分析了钙化、炎症等非均质因素对易损斑块的作用。为引入临床病例的个体化和统计特性,对17位病人的磁共振成像(MRI)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斑块应力状态对血管外壁轮廓的敏感度,并指出其相关特性;结合光学相干断层(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对来自30位病人的53组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斑块微结构与应力状态之间的统计关联特性,结合易损斑块经验判定准则(TCFA)进行了讨论。本文基于对斑块理想模型的探讨以及临床病例影像数据的分析,开发了包括图像配准分割、结构建模、应力计算、统计分析在内的可量化、程序化的斑块受损分析与风险评估方法。基于不断增长的海量医疗影响数据,本文的机理分析方法与结论有望在临床上用于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与风险评估。
[Abstract]:Rupture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secondary thrombosi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stroke. The biomechanical mechanism of plaque destruction is discussed based on plaque structure and case data. An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scheme for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 based on medical image data and stress analysis was established. An ideal biomechanical model reflecting the microstructures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external myocardial tissue and internal cavity boundary constraints, blood pressure cyclic load on plaque stress state and rupture risk were considered. The effects of heterogeneous factors, such as calcification and inflammation, on vulnerable plaque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ntroduce individual and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cases,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data of 17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ensitivity of plaque stress state to the contour of vascular wall was discussed, and the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were pointed out. Combined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technique,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ry plaque rupture in 53 groups from 30 patients were studied, and the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laque microstructure and stress state was pointed out. TCFAs are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mpirical criterion of vulnerable plaques (TCFA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ideal plaque model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ase image data, the quantifiable images including image registration and segmentation, structural modeling, stress calcul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are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Programmed plaque damage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increasing mass of medical impact data, the mechanism analysis method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in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vulnerable plaque.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平;许颖智;李明;李良军;彭立;杨萃;周亚男;张光银;;血管新生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地位与评价[J];实验动物科学;2009年05期
2 任丽;王阶;冯玲;王淑丽;;冠脉临界斑块临床研究进展及中医药研究思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5期
3 武变瑛;胡娇娇;刘福林;许金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年06期
4 ;冠心2号方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J];新医药学杂志;1972年01期
5 汪钟,胡艳华,安岩,黄如松,朱国强,夏人仪,蔡春波,刘连生,李艳萍,张璧姿,刘法锦;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Ⅰ.中药有效成份8501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8年05期
6 韩志华,王彬尧,厉锦华,王长谦,张清,刘建平,何奔,郑道声;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08期
7 梁国庆;柴晓红;陈少伯;赵季红;姜铁民;岳继华;;冠状动脉轻中度病变斑块成分与重构指数关系的IVUS研究[J];山东医药;2008年42期
8 王冬梅;郑爱萍;;PAS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NO水平及斑块面积、性质的影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1期
9 刘运芳;赵玉霞;燕芳芳;刘艳;李晓楠;于会明;黄涛;;动脉粥样硬化兔斑块易损性的血管内超声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10 周冬梅;徐重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文高;郑广娟;吴敏;刘龙涛;殷镜海;王姗姗;刘美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研究与中医药干预[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胡志希;袁肇凯;杨涛;黄献平;明荷;;养心通脉片对AS白兔斑块面积、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建芝;常青;唐海兰;黄华梅;关洁宾;李自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关系[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匡远深;抗炎治疗对颅外狭窄病人更重要[N];健康报;2010年
2 一鸣;40岁以上者多吃蛋黄危害健康[N];中国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不同时程应用他汀对患者预后及斑块自噬流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6年
2 李赵欢;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斑块弹性力学特征及他汀药物疗效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裴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坏的生物力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陈文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5 毛天杰;颈动脉分叉形态对血流的影响及其与斑块形成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李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康晟;中老年自然人群中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的关系[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8 马志勇;TRPC5通道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王贵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和病理对照及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10 管学春;血脂异常患者冠状动脉重构及斑块特征的CTA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尾加压素Ⅱ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2 魏丹丹;AT4R过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孙孟琼;出血性络风内动动物模型构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张建英;冠脉变异分析及起源变异与斑块的相关性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温雅;4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变化的3年门诊随访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许健;基于EN-MSCT图像的心血管斑块危险性特征分析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张蛟;应用虚拟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非罪犯病变斑块特征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鸿飞;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免疫机制及茶多酚防治作用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李安;冠心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特点及其与IVUS下斑块表现特征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10 孙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及其与斑块稳定的关系[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1862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86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