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及高敏肌钙蛋白T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27 03:42

  本文选题:丹参多酚酸盐 + 缬沙坦 ; 参考:《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11期


【摘要】:目的:分析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及高敏肌钙蛋白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1月70例在本院确诊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和左心室功能,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大于对照组74.29%(P0.05)。两组经治疗后血浆BNP及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血浆BNP及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缬沙坦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及左心室功能。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polyphenolic acid combined with valsartan on plasma BNP and Gao Min troponin 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November 2015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valsarta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alvia polyphenolic acid. Plasma BNP, Gao Min troponin T level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clinical efficacy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N)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 (LVES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29,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4.29%,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BNP and Gao Min troponin 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and the levels of plasma BNP and Gao M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Salvia miltiorrhiza polyphenolic acid combined with valsartan can improve plasma BNP, Gao Min troponin T levels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作者单位】: 抚顺市矿务局总医院循环内科二病房;
【分类号】:R54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大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2000年12期

2 吴义新,朱秀华,危金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0年08期

3 龙仕柏;乙莫克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新方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11期

4 何军,刘晓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心力衰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临床干预研究进展[J];宁夏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5 范建明;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30例[J];福建医药杂志;2003年02期

6 徐会强;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3例疗效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周红漫;辅酶Q_(10)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3年10期

8 苏哲坦;慢性心力衰竭贫血在英国的患病率及其基本原因[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年05期

9 毛秀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3年04期

10 芮喜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皮肤变化[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霞;赵兴胜;徐峰;付二团;贺文帅;苏布道;马之嘉;;内蒙古自治区医院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2 施仲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仍然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3 马依彤;李霞;王朝霞;;18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4 曾潮峰;;肌氨肽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5 刘玉辉;;左卡尼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胡英花;杨志敏;王艳杰;钱海燕;;慢性心力衰竭发作频率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杨小芳;施小青;;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赵丽;杨俊华;;超声综合参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郭慧卿;王林;黄娇红;马金萍;;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合并症对药物治疗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邓晓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荻;倍他乐克安全有效[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2 周宁人;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存活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张学超;高敏肌钙蛋白T:特异性更高的心脏生物标志物[N];健康报;2013年

4 李军;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鉴别[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5 本报记者 贾岩;cTn检测展现全新临床价值[N];医药经济报;2013年

6 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医院 彭锋;对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调查与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9年

7 夏洪平 张步升 张楠;抗凝治疗使早期心衰患者受益[N];健康报;2005年

8 刘彦兵;慢性心力衰竭有合并症者的药物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飞飞;心脏收缩力调节对慢性心力衰竭兔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2 王尚;靶向SUR2B/Kir6.1通道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年

3 侯丽娜;慢性心力衰竭尿液蛋白标记物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杜智勇;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5 吴晓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动员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姚耿圳;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刘尊齐;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连i吜,

本文编号:1940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940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5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