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无鞘7 F普通导引导管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临床效果

发布时间:2018-06-04 22:17

  本文选题:无鞘技术 + 桡动脉 ; 参考:《介入放射学杂志》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比较经桡动脉无鞘7 F普通导引导管和常规6 F鞘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连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的16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无鞘组(n=80)和有鞘组(n=80),比较两种方法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止血成功、桡动脉痉挛、桡动脉术后血管直径、远端肿胀消退时间、前臂疼痛或不适、前臂血肿、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皮肤缺血坏死等。结果无鞘组、有鞘组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分别为9例、2例,前臂疼痛或不适分别为7例、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前臂血肿、止血成功、桡动脉术后直径、桡动脉闭塞及皮肤缺血坏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6 F鞘导引导管相比,桡动脉无鞘7 F普通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nsradial unsheathing 7 F guiding catheter and 6 F sheath guided catheter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6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two group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unsheathing group and the sheathed group. The guiding catheter was in place, the compression time of the radial artery wound, the successful hemostasis, the spasm of the radial artery, the diameter of the radial artery after operation, the time of distally swelling and receding, pain or discomfort in the forearm were compared. Forearm hematoma, pseudoaneurysm, radial artery occlusion, skin necrosis and so on. Results there were 9 cases of radial artery spasm and 1 case of forearm pain or discomfort in the unsheathing group and the sheathing group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guiding catheter, compression time of radial artery wound, hematoma of forearm, successful hemostasis, 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 occlusion of radial artery and ischemic necrosis of skin.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6 F sheathing guide catheter, 7 F unsheathed radial artery guided catheter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分类号】:R5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代泉;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年03期

2 翟沙湖,王锦海,杨新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医刊;2002年08期

3 杨华志,计晓玲,窦彩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4 翟迎九,董雪红,周丽诺,施海明,罗心平,胡仁明;2-型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病变影响的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年03期

5 潘伟;方长庚;刘志平;杨瑞丰;光雪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6 袁志敏;;慢性炎症与无冠状动脉病危险因素者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不全间关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年06期

7 孙金莲;;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31期

8 赵国安,刘建庄,李素芬,黄正文,,刘建恩,刘金铎,关慧灵;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9 崔庆周;陈鹏;崔红领;;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68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3年34期

10 陈君坤,黄伟,苏宏;电子束CT在筛选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小兰;丁承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2 陈韵岱;;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方法进展和选择[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3 张素荣;吕风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4 王红梅;;冠状动脉病变时尿微量蛋白的改变[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5 孙家安;汝磊生;彭育红;齐书英;丁超;赵玉英;张莉;;应用子母导管介入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夏勇;吴建东;钱文浩;王志荣;李东野;郝湛军;潘德峰;徐晤;张超群;杨煜;;老年三支冠状动脉病变一次性置入三枚以上支架治疗36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7 张剑;韩雅玲;荆全民;王效增;马颖艳;栾波;王耿;王斌;;多支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特点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韩雅玲;李成洋;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86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9 彭育红;汝磊生;孙家安;齐书英;赵玉英;张莉;丁超;李俊峡;王冬梅;;经桡动脉入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中微导管的作用[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权胜;王玺;;74例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的关系分析[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衣晓峰;血管内超声助诊复杂冠状动脉病变[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应庆;高浓度FIB可导致冠脉病变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张梅珍;小症状隐藏大“心”病[N];健康时报;2005年

4 咨询值班医师 李主任;什么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3年

5 健康时报记者  叶依;心慌是得了冠心病吗?[N];健康时报;2006年

6 高春东;老人贫血易引起心衰[N];保健时报;2004年

7 主任医师 刘钟毓;揪“心”的杀手——心绞痛[N];大众卫生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马丽萍;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2 夏大胜;雄激素与男性冠状动脉病变及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3 郭军;冠状动脉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成像观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4 李佩玲;16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急性心肌梗塞与再灌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王明慧;冠状动脉病变无创性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滕晓;冠状动脉病变在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意义及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袁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血浆水平变化及奥扎格雷钠对其干预作用[D];郑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碎裂QRS波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李春彦;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汪凌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4 王书飞;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5年

5 储彦芬;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6 薄晓红;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南阳;冠心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改变及与冠脉病变SYNTAX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王俊;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马君;隐性高血压对冠状动脉病变影响的临床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刘纪君;HCY、hsCRP、FIB及血脂在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的应用[D];蚌埠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979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979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a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