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及其与预后相关性
本文选题:急性肺栓塞 + 心电图 ; 参考:《武汉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急性肺栓塞是常见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许多急性肺栓塞患者在确诊前已经死亡,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肺栓塞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欧洲心脏病学会2014年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诊断肺栓塞有价值的指标包括: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肺通气灌注显像、肺动脉造影、磁共振造影显像、超声心电图以及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对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状况、通过心脏超声或CTPA诊断的右室功能不全、生化标志物包括BNP、 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等。值得注意的是心电图在肺栓塞提示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并未写入指南中,对于表现为循环或呼吸系统相关症状的急诊患者,心电图是首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心电图具有能够快速解读、无创伤、费用低、可迅速床边操作、几乎无风险的特点,即使在偏远的地区仍可迅速进行。虽然肺栓塞没有特异的心电图表现,但某些异常心电图具有相对特异性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本研究目的是评估急性肺栓塞的常见心电图表现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第一部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目的:了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提高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诊断水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指出现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方法:比较2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在入院时心电图和病情恶化时心电图的变化。结果:与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相比较,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我们发现三种模式的缺血性ST段改变①主要表现为左室心内膜下缺血即aVR导联ST段抬高而Ⅰ导联和V4-V6导联呈现ST段下移;②主要表现为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即V1-V3/V4导联ST段抬高,伴或者不伴有下壁导联ST段抬高;③右室透壁性缺血伴左室心内膜下缺血模式即Ⅲ或V1-V2导联ST段抬高伴V4/V5-V6导联ST段下移。与入院时心电图相比较,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伴随S1Q3和/或V1导联异常的QRS波形态(包括S波切迹或顿挫,右束支传导阻滞,或者Qr/QR波形)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常见表现(90%比5%,p=0.001)。结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常表现为三种模式的缺血性ST段改变并伴随右室压力超负荷的指标。第二部分:急性肺栓塞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T波倒置之间的关系背景:急性肺栓塞出现V1-V3/V4导联ST段抬高是并不少见的心电现象,类似前间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T波倒置也是常见的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之一,曾认为与右室功能不全密切相关。急性肺栓塞患者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T波倒置的关系仍不明确。方法:通过两例患者心电图的系列动态演变,分析ST段抬高与T波倒置之间的关系。结果:T波倒置出现在ST段抬高之后,右室功能不全恢复后仍有T波倒置,而且最深的T波倒置出现在右室功能不全恢复后。结论:T波倒置可能是缺血后的心电现象,提示曾发生过透壁性心肌缺血,与右室功能不全并非密切相关,而ST段抬高与右室功能不全有关。第三部分:V3R-V5R辅助导联对V1导联S波切迹和顿挫的鉴别诊断价值背景:不典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S波可表现为切迹或顿挫,而心肌水平或右束支传导的减慢或延长也可表现为V1导联S波切迹或顿挫。方法:回顾性分析V1导联出现S波切迹或顿挫的15例患者的右胸辅助V3R-V5R导联的QRS波群的形态。结果:15例病因不同但心电图表现为V1导联S波切迹或顿挫的患者中有13例患者在右胸辅助V3R-V5R导联的QRS波终末部分出现R’波而表现为三相的rSR'型,提示存在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对于V1导联S波切迹或顿挫的患者若右胸辅助V3R-V5R导联出现三相的rSR'型提示存在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第四部分:右胸导联ST段抬高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背景: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可以表现为右胸导联ST段抬高,部分患者常同时伴随下壁导联ST段抬高,易误诊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导致不必要检查和治疗延误。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并比较伴或不伴有下壁导联ST段抬高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的差别。方法: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315例急性肺栓塞住院患者中,共发现42例V1-V3/V4导联ST段抬高≥0.1mV的患者:15例伴下壁导联ST段抬高,22例无下壁导联ST段抬高。比较这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住院期间需要治疗方式升级定义为需要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应用升压药升高血压、心跳骤停需要心肺复苏。结果:42例患者中41(98%)例为高危或中危患者、40(95%)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右室功能不全、35(83%)例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为V1-V2导联、33(79%)例伴右室压力超负荷的心电图指标。与无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相比,伴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有更快的心率(131±30比108±21次/分,p=0.015)、更低的收缩压(107±22比123±26 mmHg,p=0.043)、更高的肌钙蛋白升高的比率(87%比56%,p=0.040)和更多的患者需要治疗方式升级(73%比33%,p=0.013)。结论:右胸导联ST段抬高是高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之一。心电图特点包括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为V1-V2导联和伴随右室压力超负荷。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需要治疗方式升级相关。第五部分:如何诊断急性肺栓塞心电图伪装为ST段抬高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目的:急性肺栓塞心电图伪装为ST段抬高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十分少见的心电现象,易误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我们搜索并总结Pubmed中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8例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68±11岁。结果:临床表现包括胸痛(37.5%)、呼吸困难(37.5%)、冷汗(25%)、心动过速(62.5%)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50%)。心电图特点为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右室压力超负荷(62.5%)、Ⅰ导联及V4/V5-V6导联ST段下移(62.5%)及aVR导联R波幅度大于0.15mV(62.5%)。结论:当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导联ST段抬高伴随右室压力超负荷模式时,除考虑ST段抬高的下壁心肌梗死外,还要考虑急性肺栓塞。第六部分:ST段改变在急性肺栓塞相关T波倒置中的临床和预后意义目的:急性肺栓塞的常见心电图表现包括ST段改变和T波倒置。ST段的偏移模式包括三种典型的缺血模式:1)左室心内膜缺血模式;2)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3)左室心内膜加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ST段改变与负性临床事件和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正常心电图与较好的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院时心电图表现为T波倒置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改变分为2组。负性临床事件定义为入院后30天内死亡和住院期间需要治疗方式升级,包括需要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应用升压药升高血压、心跳骤停需要心肺复苏;相对正常心电图定义为无ST段改变、V1导联QRS波群形态正常、无S1Q3T3;较好的临床预后定义为患者无负性临床事件出现。比较入院时伴ST段改变的131例与无明显ST段改变的7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和预后差别。结果:131例患者有ST段改变79例患者无明显ST段改变。与无ST段改变组患者相比,ST段改变组患者具有更重的临床表现[较快的心率(110+23比95±23,p0.001)、较低的收缩压(117±29比130±25,p=0.001)和舒张压(74±22比81±14,p=0.004);更高的劳力性呼吸困难(84%比65%,p=0.001)、静息呼吸困难(45%比22%,p=0.001)、低血压(17%比0,p=0.001)和心源性休克(27%比5%,p=0.001)的发生率和更差的预后[更高的死亡率(18%比5%,p=0.006)和更多的患者需要治疗方式升级(35%比11%,p=0.001)]。ST段改变组89%的患者具有一种典型的缺血模式。多因素分析发现,左室心内膜下缺血模式(OR=4.963,p=0.004)、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OR=3.128,p=0.021)和左室心内膜加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OR=3.036,p=0.017)是需要治疗方式升级的独立预测因素;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OR=4.227,p=0.031)和左室心内膜加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OR=4.022,p=0.032)是30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异常心电图组患者相比较,相对正常心电图组患者有更低的死亡率(16%比0%;p=0.001)和需要治疗方式升级的比率(30%比6%;p=0.002)。结论:三种典型的缺血模式是缺血性ST段改变的常见表现且能够预测30天的死亡和需要治疗方式升级。相对正常的心电图可能与较好的临床预后相关。
[Abstract]: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is a common fa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and many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have died before the diagnosis , so it is still a challenge for clinicians to diagnose pulmonary embolism in a timely and accurate manner .
( 2 ) ST segment elevation in the right ventricular transmural ischemia model , i.e . , V1 - V3 / V4 , with or without ST elevation of lower wall lead ;
The changes of ischemic electrocardiogram accompanied S1Q3 and / or V1 lead abnormal QRS wave form ( including S - wave shear ,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 or Qr / QR waveform ) we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hemodynamics ( 90 % vs 5 % , p = 0.001 ) . Conclusion : T - wave inversion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the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 - wave inversion was not related to the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 Patients with more than 0 . 040 ) and more patients need to be treated in a treated manner ( 73 % vs . 33 % , p = 0 . 013 ) . Conclusion : ST segment elevation in the right chest lead is one of the ECG manifes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in high school .
2 ) right ventricular transmural ischemia model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 segment change and negative clinical event and death .
The relative normal ECG was defined as no ST segment change , and V1 lead QRS complex was normal without S1Q3T3 ;
Results : There were 131 patients with ST segment change and 79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without significant ST segment change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ST segment change . Results :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out ST segment change , the patients with ST segment changed mo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faster heart rate ( 110 + 23 vs 95 卤 23 , p = 0.001 ) , lowe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 117 卤 29 vs 130 卤 25 , p = 0.001 ) and diastolic pressure ( 74 卤 22 vs 81 卤 14 , p = 0.004 ) ;
Higher rates of labor dyspnea ( 84 % vs 65 % , p = 0.001 ) , resting dyspnea ( 45 % vs 22 % , p = 0.001 ) , hypotension ( 17 % vs . 0 , p = 0.001 ) , and cardiac shock ( 27 % vs 5 % , p = 0.001 ) and more patients required treatment modality upgrade ( 35 % vs . 11 % , p = 0.001 ) . A typical ischemia model was found in 89 % of patients with ST segment change . Multiple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ischemia model ( OR = 4.963 , p = 0.004 ) , right ventricular transmural ischemia model ( OR = 3.128 , p = 0.021 ) ,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plus right ventricular transmural ischemia model ( OR = 3.36 , p = 0 . 017 )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the need for treatment modalities ;
Right ventricular transmural ischemia model ( OR = 4.227 , p = 0.031 )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plus right ventricular transmural ischemia model ( OR = 4.022 , p = 0.032 )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death in 30 days .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abnormal ECG , there was a lower mortality rate ( 16 % vs 0 % )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ECG .
The ratio of p = 0.001 ) and the required treatment modality ( 30 % to 6 % ;
p=0.002). Conclusion : Three typical ischemic models are common manifestations of ischemic ST segment changes and can predict the death of 30 days and the upgrade of treatment modality . The relatively normal electrocardiogram may be related to better clinical prognosis .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63.5;R540.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青;急性肺栓塞的诊治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年01期
2 刘双;急性肺栓塞的诊治进展[J];当代医学;2000年06期
3 何建国,程显声,高明哲,陈光瑾,李树花,张中和,赵鸣武,周素敏,赵济文,成立珠,张珍祥,陈玉林,王乐民,顾晴,吴振军;全国21家医院急性肺栓塞诊治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24期
4 李平,戴志红,赖庆文;急性肺栓塞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张杰;18例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J];辽宁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6 任广兴,吕新刚,周志强;急性肺栓塞23例误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1年03期
7 牟振华,唐燕,李丰环;急性肺栓塞13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张韵琴,于艳梅;反复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肺栓塞1例[J];武警医学;2001年03期
9 孙衍红,刘军,石春;急性肺栓塞的处理二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年04期
10 许俊堂,胡大一,郑华;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一)[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跃林;;急性肺栓塞的规范化诊疗——英国最新指南[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孟要武;易锦发;张丹;黎建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对急性肺栓塞诊断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3 张劲松;李琳;陈旭峰;丁明;;急性肺栓塞96例临床分析[A];“2008灾害创伤与急救新进展”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张劲松;李琳;陈旭峰;丁明;;急性肺栓塞96例临床分析[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勇;张洪亮;赵智慧;罗勤;赵青;柳志红;;恶性肿瘤与急性肺栓塞远期死亡风险的关系[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张心怡;况九龙;;100例不典型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治体会[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7 梁灵芝;吴巧媚;徐艳;;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观察和护理[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虹;;10例急性肺栓塞病人的护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李圣青;戚好文;张晓君;赵馨;潘刚;吴哲;王宇;阙海萍;刘少君;;急性肺栓塞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赵博文;应可净;陈丽英;胡红杰;楼岑;寿金朵;徐海珊;吕江红;汤富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的研究[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孙扬;急诊取栓治疗急性肺栓塞[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记者 衣晓峰;急性肺栓塞猝死与纵轴突变有关[N];健康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曾令浩;急性肺栓塞:中危患者溶栓的决择[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上海肺科医院肺循环科教授 荆志成 本报记者 魏平 整理;急性肺栓塞:立即抗凝,充分抗凝[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衣晓峰 岳金凤;机械旋转疏通急性肺栓塞[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衣晓峰 孙理;小血栓 大危险[N];医药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彭小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别差异对急性肺栓塞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詹中群;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及其与预后相关性[D];武汉大学;2016年
3 李圣青;急性肺栓塞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刘春萍;急性肺栓塞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及药物干预效果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费建文;急性肺栓塞大鼠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尿激酶的干预作用[D];山东大学;2014年
6 丁筱雪;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媛;手术后急性肺栓塞防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2 徐术根;两种评分系统对急性肺栓塞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王玉珏;冠心病合并特殊临床情况的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吕静;贫血对急性肺栓塞近期预后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陈建军;急性肺栓塞并发肺动脉高压早期诊断指标的相关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胡杰;采用MSCTPA评价急性肺栓塞与右心功能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刘晓鹏;NT-Pro BNP、D-二聚体及肌钙蛋白与急性肺栓塞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8 赵娜;急性肺栓塞后的并发症及其防治[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张恒;血浆MicroRNA-134在中海拔地区急性栓塞诊断中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10 司丽敏;早期超声心动图右房与左房面积比预测急性肺栓塞患者长期预后[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79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97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