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本文选题:维生素C + 心肌缺血再灌注 ; 参考:《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成为高发的慢性致死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相关病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临床表现。药物溶栓、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恢复血供。但是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后,心肌的损伤更加严重,即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如何有效防治和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1986年Murry首先提出了心肌细胞的一种自我防御性保护机制即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即短暂性的缺血缺血后处理可以提高心肌对随后更长时间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然而,缺血缺血后处理的安全性、操作性及个体差异等问题使IPC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人们提出了药物缺血后处理(pharmacologic postconditioning,PPC),即模拟IPC通过多种药物减弱心急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维生素C(Vitamin C,VC)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氧化剂。有研究表明IPC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氧自由基产生减少有关。心肌缺血再灌注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引起心肌损伤。维生素C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对细胞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已研究显示维生素C可减轻骨骼肌、肾和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可以减轻骨骼肌的水肿和骨骼肌的坏死,但是对于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是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进一步研究其保护机制。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讨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以及其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 PTP)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mito KATP,channels)的影响作用。方法:利用主动脉逆行灌注(Langendorff)心脏离体模型,全心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检测心肌梗死面积、血流动力学、灌流液中乳糖脱氢酶(LDH)的含量、心肌组织ATP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含量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利用m PTP开放剂LND和mito KATP通道阻断剂5-HD探讨m PTP和mito KATP通道在VC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SD大鼠离体心脏随机分成以下7组:1 control组:心脏持续K-H缓冲液灌注;2 I/R组:全心缺血30 min和120 min再灌注;3 VC组:,全心缺血30 min后给予VC 2μM灌流30 min,120 min再灌注;4 VC+5-HD组:首先给予5-HD(100μM)灌流20 min,然后全心缺血30 min后给予VC(2μM)30min,最后再灌注120 min;5 VC+LND组:首先全心缺血30 min,然后给予VC(2μM)灌流30min,在再灌注开始时刻,给予LND(30μM)灌流20 min,接着继续再灌注100 min;6 5-HD组:给予5-HD(100μM)灌流20 min,然后K-H缓冲液灌流30 min,行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7 LND组:全心缺血30 min,在再灌注开始时刻,给予LND(30μM)灌流20 min,接着继续再灌注100 min。结果1 VC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与I/R组相比,VC缺血后处理15 min、30 min、60 min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5)。VC缺血后处理120 min与I/R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C缺血后处理30 min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最多(P0.05),说明VC最佳保护作用的用药时间为30 min。与I/R组相比,四种不同浓度0.5μM,1μM,2μM和10μM的VC缺血后处理均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5)。其中,2μM的VC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最佳。VC与5-HD或LND联合应用未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P0.05),并且单独给予5-HD或LND对心肌梗死面积无明显影响(P0.05)。2 VC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7个实验分组的离体心脏平衡期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左心室收缩压(LVDP)、心率(HR)、左心室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压力变化最小速率(-dp/dtmin)均比平衡期降低,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与平衡期相比有所升高(P0.05)。VC(2μM)缺血后处理组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均优于I/R组(P0.05),表明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得到改善。然而,VC与5-HD或LND联合应用时不具有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P0.05)。5-HD或LND单独使用时对缺血再灌注后的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没有明显影响。3 VC对LDH的影响I/R组心脏再灌注后灌流液中LDH活性与control组相比明显上升(P0.05)。VC缺血后处理可显著降低LDH活性(P0.05)。VC与5-HD或LND联合应用时,均阻碍了VC降低LDH活性的作用(P0.05)。与I/R组比较,单独给予5-HD或LND对LDH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4 VC对心肌内ATP水平的影响I/R组与control组相比,ATP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I/R组相比,VC缺血后处理组的心肌内ATP水平显著升高,5-HD或LND抑制VC升高ATP的效果。单独给予5-HD或LND对ATP水平无明显影响。5 VC对m PTP的影响心肌再灌注结束后,I/R组及药物处理组心肌NAD+含量远低于control组(P0.05)。与I/R组相比,VC缺血后处理组NAD+水平显著升高(P0.05),表明VC缺血后处理可以抑制m PTP开放从而阻止NAD+降低。VC与5-HD或LND联合使用时阻碍了VC对m PTP开放的抑制作用。单独使用5-HD或LND不影响缺血再灌注后心肌NAD+水平。6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I/R组心肌细胞重度水肿,基质出现空泡,肌膜明显肿胀,肌原纤维粗细不均。线粒体明显肿胀,内呈空泡状,嵴稀疏、变短、断裂。糖原颗粒数量明显减少。VC缺血后处理显改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但是LND或5-HD抑制了VC的保护作用。结论1在离体Langendorff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并且在2μM浓度缺血后处理30min条件下,维生素C发挥最大的心肌保护作用。2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血流动力学,减少缺血再灌注后LDH水平,。3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增加了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ATP的含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4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增加了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NAD+的含量,抑制m PTP的开放。5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明显减轻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降低了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6维生素C的上述作用可被mito KATP通道的阻断剂5-HD或m PTP的开放剂LND取消。说明维生素C的心肌保护作用是通过活化mito KATP通道和抑制m PTP开放介导的,并且mito KATP通道可能位于m PTP的上游。第二部分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对原代乳鼠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从出生1-3 d SD大鼠分离培养原代心肌细胞。建立体外氧糖剥夺再灌注细胞模型,心肌细胞经历氧糖剥夺10 h,再灌注3 h。实验分组1 control组:应用含10%FBS的DMEM培养基,于5%CO2 37℃培养箱中培养。2 OGD/R组:氧糖剥夺10 h,再灌注3 h。3 VC组:在进行OGD后,加入终浓度为2μM的VC与细胞孵育3 h,弃原培养液,用无糖DMEM清洗细胞2次,然后进行再灌注。4 VC+5-HD组:首先给予细胞5-HD 100μM孵育20 min,然后弃培养液,用无糖DMEM清洗细胞2次,然后进行氧糖剥夺,最后换为终浓度为2μM的VC与细胞孵育3 h,恢复再灌注。5 VC+LND组:首先进行氧糖剥夺10 h,加入终浓度为2μM的VC与细胞孵育3 h,用无糖DMEM清洗细胞2次。在恢复氧气和糖供应时,更换为含有30μM LND的正常培养基,孵育20 min后,用正常DMEM培养基清晰细胞2次,然后换为含10%FBS的DMEM培养基,在5%CO237℃培养箱中继续培养160 min,共计3 h。6 5-HD组:在进行氧糖剥夺前,给予细胞100μM的5-HD孵育20min,弃去培养基,用正常的DMEM培养基清洗细胞2次,然后继续正常培养,共计3 h,之后进行OGD/R。7 LND组:细胞进行氧糖剥夺,在恢复氧气和葡萄糖供应的时候,更换为含有30μM LND的正常培养基,孵育20 min后,用正常DMEM培养基清晰细胞2次,然后换为含10%FBS的DMEM培养基,在5%CO237℃培养箱中继续培养160 min,共计3 h。心肌细胞再灌注结束后,利用MTT法测定心肌细胞活力,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从而判断细胞受损程度。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细胞中的活性氧ROS,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m PTP开放情况、胞浆内钙浓度、线粒体内钙浓度、线粒体膜电位。结果1 VC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MTT实验结果显示VC缺血后处理1 h,3 h,6 h,12 h,24 h,48 h,心肌细胞活力相比于OGD/R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VC缺血后处理3 h的心肌保护作用最佳。0.1μM,1μM,2μM和10μM的VC缺血后处理与OGD/R组相比,心肌细胞回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μM的VC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最佳。5-HD(mito KATP通道阻断剂)或LND(m PTP开放剂)与VC的联合应用取消了VC增加心肌细胞活力的作用(P0.05)。与OGD/R组比较,单独给予5-HD或LND对心肌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P0.05)。2 VC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心肌细胞LDH的影响与control组(10.25±1.84%)相比,OGD/R组(46.71±4.51%)心肌细胞上清液中LDH水平明显上升(P0.05)。与OGD/R组相比,VC缺血后处理组(26.90±3.36%)LDH水平显著降低(P0.05)。5-HD或LND与VC联合应用时,均阻断了VC降低LDH的作用(P0.05)。与OGD/R组比较,单独给予5-HD或LND对LDH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1 VC缺血后处理增强OGD/R后心肌细胞活力。2 VC降低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心肌细胞LDH的释放。第三部分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目的:研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 PTP)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mito KATP,channels)在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对原代乳鼠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心脏保护的作用。方法:从出生1-3 d SD大鼠分离培养原代心肌细胞。建立体外氧糖剥夺再灌注细胞模型,心肌细胞经历氧糖剥夺10 h,再灌注3 h。实验分组1 control组:应用含10%FBS的DMEM培养基,于5%CO2 37℃培养箱中培养。2 OGD/R组:氧糖剥夺10 h,再灌注3 h。3 VC组:在进行OGD后,加入终浓度为2μM的VC与细胞孵育3 h,弃原培养液,用无糖DMEM清洗细胞2次,然后进行再灌注。4 VC+5-HD组:首先给予细胞5-HD 100μM孵育20 min,然后弃培养液,用无糖DMEM清洗细胞2次,然后进行氧糖剥夺,最后换为终浓度为2μM的VC与细胞孵育3 h,恢复再灌注。5 VC+LND组:首先进行氧糖剥夺10 h,加入终浓度为2μM的VC与细胞孵育3 h,用无糖DMEM清洗细胞2次。在恢复氧气和糖供应时,更换为含有30μM LND的正常培养基,孵育20 min后,用正常DMEM培养基清晰细胞2次,然后换为含10%FBS的DMEM培养基,在5%CO237℃培养箱中继续培养160 min,共计3 h。6 5-HD组:在进行氧糖剥夺前,给予细胞100μM的5-HD孵育20min,弃去培养基,用正常的DMEM培养基清洗细胞2次,然后继续正常培养,共计3 h,之后进行OGD/R。7 LND组:细胞进行氧糖剥夺,在恢复氧气和葡萄糖供应的时候,更换为含有30μM LND的正常培养基,孵育20 min后,用正常DMEM培养基清晰细胞2次,然后换为含10%FBS的DMEM培养基,在5%CO237℃培养箱中继续培养160 min,共计3 h。心肌细胞再灌注结束后,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细胞中的活性氧ROS,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m PTP开放情况、胞浆内钙浓度、线粒体内钙浓度、线粒体膜电位。结果1 VC缺血后处理对m PTP开放程度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OGD/R组(26.89±1.62%)心肌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5)。VC缺血后处理组荧光强度(83.97±3.05%)明显高于OGD/R组(P0.05)。VC+5-HD组(29.80±2.43%)和VC+LND组(29.17±3.45%)的荧光强度显著低于VC组,表示5-HD或LND取消了VC缺血后处理对m PTP开放的抑制作用。5-HD组(28.07±2.90%)和LND组(27.17±2.82%)的荧光强度与OGD/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 VC缺血后处理对ROS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OGD/R组(557.93±47.44%of control)心肌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VC缺血后处理组(286.65±30.90%of control)心肌细胞ROS水平较OGD/R组下降(P0.05)。VC与5-HD或LND联合应用后,心肌细胞内的ROS水平增加,说明5-HD或LND阻断了VC降低ROS的效果。单独给予5-HD和LND对细胞内ROS水平无明显影响。3 VC缺血后处理对钙浓度的影响本实验运用钙离子敏感探针Fluo-4或Rhod-2分别观察细胞内和线粒体内钙浓度的变化。荧光强度的变化与钙浓度呈正比。相比control组,OGD/R组胞浆和线粒体内荧光强度(392.17±24.11%of control,236.31±31.87 of control)显著增加(P0.05),表明胞浆和线粒体内Ca2+浓度明显升高,产生钙超载。VC缺血后处理组后荧光强度(137.28±20.38of control,125.21±22.76 of control)较OGD/R组明显减弱,表明VC缺血后处理可抑制OGD/R所导致的钙内流,减轻钙超载。VC抑制钙内流的效果可被5-HD或LND所抑制。单独给予5-HD或LND对减轻钙内流无明显效果。4 VC缺血后处理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TMRE荧光的变化,进而评估线粒体膜电位的情况。相对于control组,OGD/R组(34.39±3.71%of control)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少,表明了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VC缺血后处理(84.00±4.50%of control)较OGD/R组的TMRE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表明VC缺血后处理减少了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VC+5-HD组(35.60±3.46%of control)和VC+LND组(34.31±3.60%of control)的TMRE荧光强度较VC组明显减弱,说明5-HD或LND抑制了VC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5-HD组(32.49±2.02%of control)和LND组(30.81±2.46%of control)较OGD/R组没有明显变化,表明,5-HD和LND不能减轻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论1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降低OGD/R后m PTP的开放程度。2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减少OGD/R后ROS产物,减轻氧化应激。3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降低OGD/R后细胞内及线粒体内钙浓度,减轻钙超载。4维生素C缺血后处理减少OGD/R后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维持线粒体膜电位。5维生素C的上述作用可被mito KATP通道的阻断剂5-HD或m PTP的开放剂氯尼达明(lonidamine,LND)抑制。维生素C的心肌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ROS活化mito KATP通道,减少钙超载,进而抑制m PTP的开放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去极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磊,马虹,黄守坚,孙家钧;补体耗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6期
2 邱志兵;;内皮素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年04期
3 王大伟,莫成荣;中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急症;2002年03期
4 狄鸣,成蓓,郭莲军,曾玉杰,曲玲;硫氮怡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12期
5 马余鸿;热休克蛋白70、腺苷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广西医学;2003年02期
6 李春杰,余柏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4年01期
7 嵇富海,薛张刚,蒋豪;p38 MAPK信号通路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年03期
8 李斌,张乐之,周红,何华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核孔复合体通透性变化与细胞核钙含量关系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年04期
9 范书英,程文立,申玉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与间隙连接的关系[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王曙光;徐小虎;顾黎;窦建明;;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组织损伤及发生机制的探讨[J];山东医药;2005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彩歌;王永霞;;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第二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1年
2 李长岭;蒋峻;樊友启;丁芳;Wieming Fan;Ling Wei;;肿瘤坏死因子a受体1敲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王彩歌;王永霞;;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协辉;李鹏;黄小平;王东明;陈宋明;杨泽民;陈智凡;许文敏;陈丽萍;;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李培军;;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基础与临床[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重症心脏全国学术大会暨第二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2013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辛平;朱伟;李静;刘铭雅;李京波;Andrew N.Redington;魏盟;;缺血后处理联合远端缺血期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吴志明;董丽莉;樊冰;潘翠珍;舒先红;;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扭转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8 彭涛;徐明江;滕旭;管又飞;;AZ12417698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9 吴仪;谢中光;;心肌缺血再灌注,有关自由基的几个问题(简报)[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10 袁肇凯;黄献平;曹金枝;胡志希;简亚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冠状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陶春祥;何占德;中药单体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陶春祥 何占德;中医方药防治MI/R损伤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广文;让心肌重现生机[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武开宏;心肌也能再生[N];健康报;2005年
5 ;防治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通过鉴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李伟 沈明勤 陆晓晖;中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探讨[N];中国医药报;2011年
7 ;中药可用于心脏保存[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冯友根;黄芩苷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福曼;心肌微环境诱导间充质干细胞通道蛋白表达及丹参酮的干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吴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药物保护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2年
3 林运灵;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丙酮酸乙酯的疗效[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4 徐世安;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5 沈波;趋化因子受体5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郭佳;脂联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抑制内质网应激[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吴锦波;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8 杜秋香;Intermedin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张贵灿;腺病毒载体介导人白介素10转基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10 罗悦晨;电压门控型钠通道中介的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璋;长期间歇性缺氧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2 陈唐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α-辅肌动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方石虎;心肌缺血血浆尾加压素Ⅱ变化机制及心肌细胞表达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梁胜;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氯沙坦预处理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5 温永金;机械创伤大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增加[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缪文丽;中西医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7 杨伟;氨基脲敏感型胺氧化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D];汕头大学;2009年
8 李双凤;硫化氢延迟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杨冬;TNNI3K基因表达与心肌肥厚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10 汪卫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学观察及其凋亡机制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7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05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