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慢性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10-04 21:14
【摘要】:内质网应激(ERS)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非动脉壁系统和动脉壁系统因素均密切相关。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作为ERS长期激活的标志,可导致细胞的病理状态及组织功能受损。已有大量研究表明As斑块内的细胞,尤其是易损斑块区域的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表现有UPR被慢性激活。病理性的慢性ERS通过诱导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凋亡而促进坏死核形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影响易损斑块的形成与稳定性,有重要的促As效应。造成慢性ERS的应激源:氧化应激、氧化型胆固醇、细胞内高水平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等在As病程中表现明显,且在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等促进As临床病程的因素中更为突出。近年研究已经部分揭示了ERS促As易损斑块形成的机制及体内的相关性,为ERS药物靶向性治疗途径提供了思路,但仍需大量深入的研究才能转化为具有临床意义的防治方法。
[Abstract]: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on-arterial wall system and arterial wall system factors that promote atherosclerotic (As).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as a marker of long-term activation of ERS, can damage the pathological state and tissue function of the cell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UPR is chronically activated in cells in As plaques, especially endothelial cells and macrophages in vulnerable plaque areas. Pathological chronic ERS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necrotic nuclei by inducing apoptosis of endothelial cells, macrophages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activates 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 affects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vulnerable plaques, and has an important promoting effect on As. The stressors of chronic ERS, such as oxidative stress, oxidative cholesterol, high intracellular cholesterol and saturated fatty acids, were significant in the course of As, and were also found to be obes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iabetes are more prominent among the factors that promote the clinical course of As. Recent studies have partially revealed the mechanism of ERS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vulnerable plaque of As and its correlation in vivo, which provides a way for the drug targeting treatment of ERS. However, a large number of in-depth studies are still needed to transform it into a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淮阴工学院化工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190)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LZ11191)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ysxk-2010)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开放课题资助(2011zyx4-004) 国家科技重大专向:重大新药创制(2011ZX09102-002-07)
【分类号】:R5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连元;;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中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机能[J];煤矿医学;1983年04期

2 Callow AD.;李光弟;;内皮细胞种植问题及其展望[J];心肺血管学报;1988年03期

3 邵慧珍;内皮细胞的杭栓、促栓作用与临床[J];血栓与止血学杂志;1995年02期

4 王乐信;Thomas F.Lüscher;;内皮细胞在冠状动脉张力调节中的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1992年03期

5 陈卫军,应大君;血流剪应力调控内皮细胞重建的在体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6 苏予,丁金凤;转基因内皮细胞与血管疾病[J];中国循环杂志;1993年08期

7 孙少卫;郭紫芬;朱炳阳;陈临溪;雷小勇;李凯;廖端芳;;小凹介导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跨内皮细胞转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5期

8 张敏,胥学伟,李小鹰;低密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10期

9 成彩联;郑振达;石成钢;叶增纯;刘迅;娄探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样蛋白-4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年04期

10 解薇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对培养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毅;陈允钦;;高密度脂蛋白与内皮功能[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马向红;黄体钢;杨万松;周丽娟;;四氢生物喋呤对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3 萧水银;朱冠骅;林仁混;;氧化苯砷抑制内皮细胞移行及血管新生之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应晨江;孙秀发;左学志;许锦文;池田克己;高桥京子;奈良安雄;家森幸男;;茶多酚对内皮细胞NADPH氧化酶亚基表达调控及改善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渗透性[A];湖北省、武汉市营养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施永德;潘銮凤;;血流力对内皮细胞的剪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A];全国第九届生物力学和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张怡;涂秋芬;陈槐卿;;转录因子在低剪应力上调内皮细胞IL-8 mRNA过程中的作用[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林秋雄;单志新;杨敏;邓春玉;朱杰宁;麦丽萍;符永恒;邝素娟;林曙光;余细勇;;AngⅡ通过AP-1调控内皮细胞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A];第八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方玉强;黄岚;宋耀明;李爱民;晋军;覃军;耿召华;于学军;李汝奎;林春梅;陶春蓉;;内皮细胞内皮脂肪酶的表达与冠心病斑块易损性关系密切[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9 胡朝晖;邹云增;;动脉粥样硬化兔不同动脉段内皮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10 刘肖;樊瑜波;邓小燕;;血管狭窄中NO传输的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高国起;提升ACE2活性可消退动脉硬化斑块[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刘道安;保护动脉内膜 减少冠心病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云城;LPS调控静脉内皮细胞膜形态及通透性引发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宋恩;内皮细胞源性KLF15调控TM激活蛋白C抗凝血途径及MCP-1介导炎性反应影响DVT形成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薛珊珊;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DNA甲基化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及血管内皮激活的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娄振凯;SIRT1保护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抑制促血栓分子表达,,影响DVT形成的机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5 彭娟;TET2对CSE/H_2S体系的调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6 高齐;CD47-TSP1通路在血管内皮细胞衰老中的促进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7 毛云;STING-IRF3信号通路介导血管和脂肪组织炎症机制探索[D];山东大学;2017年

8 张玉珠;重组irisin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9 郑文洁;抗内皮细胞抗体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机制及其靶抗原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10 方玉强;内皮细胞内皮脂酶的表达及在AS中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雪楠;MicroRNAs对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及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邵洁;TNFAIP8L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苏立男;TRPV1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超楠;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尼古丁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5 杜菲菲;不同硬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基底对内皮细胞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6 刘本欣;反式脂肪酸对内皮细胞炎症影响的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7 卫哲;MicroRNA-19b/221/222通过靶向调控PGC1α的表达而介导内皮功能紊乱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刘林;阿托伐他汀单独或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对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9 黄显莹;MiR-132参与调控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10 梁国政;ClC-3蛋白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51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251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