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减速力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的长期疗效

发布时间:2018-11-14 21:22
【摘要】:第一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基线心率减速力特征背景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目前缺乏客观定量的心脏副交感神经功能评价指标,本研究通过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检测评估VVS患者是否存在异常的心脏副交感神经张力。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3月至2014年1 1月期间的38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平均年龄40.8±14.5岁,其中女性21例(55.3%),以3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行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测,分别计算全天心率减速力(overall deceleration capaci ty,ODC)、昼间心率减速力(daytime deceleration capacity,DDC)和夜间心率减速力(nighttime deceleration capacity,NDC)。结果 ① VVS组患者的ODC[(9.52±3.44)ms]、DDC[(8.86±3.37)ms]和NDC[(11.30±4.43)ms]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ODC[(6.11±1.83)ms]、 DDC[(5.54±1.71)ms]和NDC[(7.58±3.45)ms],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 VVS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SD[(33.1±13.2) ms]、 rMSSD[(30.7±13.4) ms]高于对照组的SDSD[(27.0±6.4) ms]、 rMSSD[(25.7±7.6)ms],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ODC、DDC和NDC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P0.001),而SDSD和rMSSD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7(P0.05);ODC、DDC和NDC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最佳截点分别为6.08 ms(敏感度89.5%,特异度65.8%),5.26 ms(敏感度94.7%,特异度73.2%),7.02 ms(敏感度86.8%,特异度73.2%)。结论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其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增高,心率减速力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较好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第二部分: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减速力的影响背景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的心脏自主神经支配以异常活跃的副交感神经为特征,目前研究缺乏导管消融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影响。本研究将评估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消融术后心率减速力的变化,评估该术式对自主神经的改良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于我中心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消融治疗药物难治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35例,平均年龄41.3±14.2岁,其中女性19例(54.3%)。所有患者均在解剖指导下消融左心房内五个自主神经节丛(ganglionated plexi, GP)。术后定期复查全天心率减速力(overall deceleration capacity, ODC)、昼间心率减速力(daytime deceleration capacity, DDC)和夜间心率减速力(nighttime deceleration capacity, NDC),并详细记录晕厥复发事件。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术中各个GP诱发迷走反应同术前和术后ODC、DDC和NDC的相关性,通过混合线性效应模型分析复发晕厥和未复发晕厥的VVS患者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ODC、DDC和NDC的差异。结果 研究共施行35例左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消融,其中30例患者可在不同的GP引发并消除迷走反应,包括左上GP 30例,左侧GP 10例,左下GP 14例,右前GP 17例,右下GP 9例。有5例患者在任一GP均无法诱发迷走反射,且术后仍复发晕厥。Pearson分析提示各GP的迷走反应诱发性同术前ODC、DDC及NDC均无相关性;左上GP同术后大部分随访节点的ODC、DDC和NDC呈负相关(P0.05),右前GP同术后1天的ODC和DDC呈负相关(P0.05)。混合线性效应分析提示,同复发晕厥的患者相比,未复发晕厥的患者在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ODC、DDC和NDC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解剖指导下的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消融可以预防大部分患者复发血管迷走性晕厥,其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副交感神经改良作用比较明显。第三部分: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长期随访背景 本组前期报道了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的小样本前期研究,本研究将在扩大的患者队列中探讨该术式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07年7月至2014年11月期间的57例反复发作的药物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平均年龄43.2±13.4岁,其中女性35例(61.4%)。前十例患者接受高频刺激指导下的左房自主神经节丛消融,后四十七例患者接受解剖指导下的左房自主神经节丛消融。术后长期随访,记录患者晕厥和晕厥前兆复发事件,并定期复查直立倾斜试验和动态心电图。结果 消融术中共有127个自主神经节丛(gangalionated plexus, GP)可诱发迷走反应,其中包括52个左上GP,19个左侧GP,18个左下GP,27个右上GP和11个右下GP。平均随访时间36.4±22.2个月,仅有五例患者复发晕厥,十六例患者复发晕厥前兆。高频刺激指导消融组和解剖指导消融组患者复发晕厥(0/10 vs 42/47, P=0.574)和复发晕厥前兆(5/10 vs 36/47,P=0.167)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直立倾斜试验检查提示患者耐受性明显改善。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心率变异性指标同基线水平相比有明显差异且至少维持至术后12个月。仅有一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频刺激指导下和解剖指导下的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消融在长期随访中可有效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庆民,姚丽梅,傅向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理及治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年06期

2 王成;;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刊;2006年11期

3 赵学林;乔海英;;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综述;2007年20期

4 张晓萍;;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11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7年27期

5 周小青;;高龄老人突发血管迷走性晕厥1例[J];东南国防医药;2013年05期

6 魏开敏;;浅议老年血管迷走性晕厥[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0年12期

7 胡桃红,梁君;腺苷敏感性晕厥和倾斜诱导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特征[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年06期

8 李晓萍,胡永建,胡师定;血管迷走性晕厥2例[J];西藏医药杂志;2000年04期

9 洪明祥,李军;口服倍它乐克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效观察[J];中国厂矿医学;2000年01期

10 李积荣,李晓茹,高青萍,陈鹏;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现状[J];临床荟萃;200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川;王成;李雯;吴礼嘉;许毅;林萍;罗海燕;李茗香;曹闽京;谢振武;;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10年变迁[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2 蒋丽;任延波;张_g;;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新方法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3 蒋丽;任延波;张_g;;心率变异性与核素脑血流量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作用[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杨建伟;何止宏;余成敏;;纳络酮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观察[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田宏;傅鸣郁;陶灵;韩璐;邱鹏玲;陈天兰;安新江;徐素梅;刘豫阳;;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无症状期间的心率变异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6 吴礼嘉;王成;刘晓燕;胡春艳;Praveen Kumar;林萍;胡尔林;崔晓丽;谢振武;;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近亲间的相关性分析[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廖莹;张凤文;李雪迎;陈丽;金红芳;杜军保;;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治疗随访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8 张清友;杜军保;甄京兰;李万镇;王瑜丽;;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刘志刚;高东升;袁方;叶颖;崔克俭;;起搏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金红芳;张凤文;陈丽;杜军保;;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儿童的临床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陈铮;专家呼吁: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可轻视 需积极进行药物治疗[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余易安;孩子晕厥要正确就医[N];健康时报;2008年

3 中国消费者报 桑雪骐;孩子经常晕倒也是病[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吴卫红;我国儿童晕厥临床进展[N];健康报;2005年

5 方彤 杜军保;儿童晕厥病因何在[N];健康报;2006年

6 韩小梅;孩子经常晕倒咋办[N];家庭医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巍;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减速力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的长期疗效[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超;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2 许岭平;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与治疗转归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1年

3 郑慧芬;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心率变异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4 张天凤;血管迷走性晕厥伴有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扬州大学;2014年

5 夏林蔚;安博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D];浙江大学;2009年

6 吴礼嘉;心电图T波振幅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非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D];中南大学;2009年

7 任延波;血管迷走性晕厥时核素脑血流测定及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8 胡春艳;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临床特征对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金露;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2年

10 王明;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32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332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4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