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检测方法进展

发布时间:2019-06-14 21:02
【摘要】:冠状动脉再灌注后微循环障碍极大地影响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检测微循环障碍的方法。心脏磁共振成像是非侵入性评估心肌微循环功能的金标准,但其在临床上的普及不及心肌声学造影。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计帧法(CTFC)、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肌呈色分级(MBG)及TIMI心肌灌注帧数计算(TMPFC)能直接通过造影图像评估微循环功能。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等技术方法利用特殊导丝对微循环功能进行检测。本文将对上述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微循环障碍评估手段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greatly affected by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after coronary artery reperfusi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greatly affected.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detect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in clinic.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the gold standard for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myocardial microcirculatory function, but its clinical popularity is not as popular as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Coronary artery TIMI blood flow classification, correction TIMI frame counting method (CTFC),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 (TMPG), myocardial color grade (MBG) and 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frame number calculation (TMPFC) can directly evaluate the microcirculatory function by contrast images. Coronary artery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 index and other techn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ct microcirculatory function by special guide wire. In this paper, the above methods will be summariz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workers to choose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
【分类号】:R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祥云,陈进坦;改善微循环障碍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0年04期

2 侯林江,辛洪涛;肺心病的微循环障碍[J];中国微循环;1998年01期

3 辛洪涛;肺心病并出血倾向患者的微循环障碍[J];临床医学杂志;1987年06期

4 张祖栋;;微循环障碍与肺心病多脏器损害[J];微循环学杂志;1992年01期

5 芮铭安;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和治疗现状[J];临床荟萃;1999年03期

6 李明森,冯琏;托玛琳在微循环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3年05期

7 李明瑚;;微循环与循环系统疾病[J];地方病通讯;1975年01期

8 张聪敏,郭晓楠,罗建民,曹治环,赵然,吕玉兰,吴亚丽;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微循环障碍与血气关系[J];临床荟萃;1993年19期

9 于夫;恶性肿瘤与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3年03期

10 张福昌;临床诊断不容忽视微循环障碍综合征[J];临床荟萃;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付守功;;消除微循环障碍是治疗疑难病的有效途径[A];全国疑难性心脑血管病诊疗新进展研讨会及讲习班(第七届全国疑难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刘智庆;李玲玲;;微循环的临床应用[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修瑞娟;;世界微循环研究最新进展[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张治国;连桂芳;吕中明;石根勇;;龙舒泰预防和治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A];迎接新世纪——2000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5 狄佳;聂时南;;早期抗自由基运用对大鼠模拟心梗后微循环障碍恢复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方鹤松;;开拓创新,总结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思维方法,再创辉煌[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韩晶岩;;可视化技术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程守勤;临床医生应重视微循环障碍防治[N];健康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崔昕;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研究进展速览[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鹏;TNF-α诱导fg12表达在心脏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涛;不同危险分层的高血压病患者外周微循环形态与功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鲍颖霞;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作用与血管内皮的关系[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99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499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0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