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靶向多肽修饰在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4 11:21
【摘要】:血管内皮的功能失调与许多复杂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息息相关。本论文以内皮细胞特异性靶向性肽REDV和CAG为出发点,设计并制备了靶向多肽表面修饰的人工血管材料和负载治疗性ZNF580基因(p ZNF580)的特异性靶向纳米粒,考察它们对内皮细胞的特异性粘附、增殖、迁移及血管化的作用。1、以膜靶向REDV肽,高亲水性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和抗菌性甲基丙烯酸丁香酚共同修饰人工血管材料。通过水接触角和吸水率测试、血小板粘附实验以及细菌接触实验证明了改性后的材料具有较好的亲水性、血液相容性和抗菌性能。更重要的是,高亲水性HPMA和靶向性REDV肽修饰的表面选择性增强了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粘附和增殖。在保持聚氨酯材料本体优势的同时,通过简便、快捷的表面改性方法赋予其血液相容性、内皮化能力和抗菌性能。2、将对内皮细胞具有特异性靶向功能的REDV和CAG肽,通过双官能团化的聚乙二醇连接到两亲性聚乙烯亚胺-聚(丙交酯-co-3(S)-甲基-吗啉-2,5-二酮)-聚乙烯亚胺和聚乙烯亚胺-聚乙丙交酯-聚乙烯亚胺两亲性共聚物两端并自组装形成带正电荷的纳米粒,进而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实现了对pZNF580的包载。靶向多肽赋予纳米粒对内皮细胞的选择性粘附。从细胞、蛋白和转录三个方面验证了靶向REDV修饰的纳米粒/pZNF580复合物确实能增强对HUVECs的转染。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证明转染后HUVECs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体外和体内血管形成实验结果表明靶向CAG肽修饰的纳米粒/pZNF580复合物加速了HUVECs的血管化。此外,将穿膜肽和核定位信号引入靶向载基因纳米粒体系,形成的复合物促进了基因的细胞摄取、内涵体逃逸以及进入细胞核的能力。综上所述,REDV肽功能化高亲水人工血管材料可选择性增强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增殖,而REDV、CAG肽修饰的纳米粒可有效促进pZNF580对HUVECs的特异性转染,进而加速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以及血管的形成。穿膜肽和核定位信号的引入进一步增强了复合物的细胞内传递,提高了目的基因的表达。本论文为靶向基因治疗促进内皮化和血管化提供了一个新技术平台,研究结果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文】:

生物材料,表面修饰,移植物,血管支架


心血管疾病(CVDs)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大约有 1-2%饱受心脏衰竭之苦,在 7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2]。在我国 CVDs 患者高达 2.9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 21%。世 年公布的数据中,CVDs 仍然是现代社会造成死亡的首要原因s 都涉及到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这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通常伴厚和硬结的过程并最终导致血液循环障碍[1]。对于严重的心血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传统上严重的血管损伤需要搭桥介以血管支架或移植物这种微创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疾方法[3]。采用自身的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进行冠状动脉搭桥一塞动脉的外科治疗方法[1]。但是,事实上很难获得足够长度的此将血液接触材料或移植物引入外科手术代替病变的组织,为了可能。本章将从表面改性、靶向配体的固定以及基因传递促详细讨论如何改善血管支架及移植物的血液相容性,提高内皮与迁移,以达到维持血管长期通畅的目的(图 1-1)[4]。

机制,靶向,载体,血管生成


参与血管生成的各方面(包括内皮细胞的迁移、增-132,它是血管生成的开关,通过靶向内皮细胞中的,响应生长因子信号诱导新血管形成[58]。基因在体内容易被体液和细胞中的内切核酸酶降体包载后传递到靶向组织或细胞中。目前,人体基、高效、可控的基因传递载体。体的设计备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有效基因载体,首先需要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内的靶向运输机制。DN如下(图 1-2):1、形成压缩的 DNA/载体复合物生理障碍,如避免被噬菌体吞噬、肾脏过滤清除/载体复合物向靶组织和细胞的传递;2、DNA/载体合物在内涵体/溶酶体内的运输;4、溶酶体逃逸;体中释放;6、DNA 进入细胞核;7、基因表达[5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嵘,陈济民,姚崇舜,许磊;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学杂志;2001年08期

2 忻志鸣;叶根深;;纳米粒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年16期

3 潘研,郑俊民,唐星,郝劲松,周蕾;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12期

4 胡俊,刘玉玲;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05期

5 方超,施斌,裴元英;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稳定性[J];药学学报;2004年11期

6 沈成蓉;张阳德;赵劲风;;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谢向阳;刘宏;陈鹰;梅兴国;;病毒纳米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年01期

8 王杰,张强;长循环纳米粒[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年06期

9 陈大兵,杨天智,吕万良,张强;紫杉醇长循环固态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研究[J];药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梅之南,杨祥良,徐辉碧;生物降解聚合物长循环纳米粒[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琪;丛龙波;黄雅洁;岳鹏飞;袁海龙;;纳米粒载药系统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静;张玮;储藏;王晓宇;张敏;武鑫;高申;;基于微针递送的PLGA纳米粒在人皮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洁;刘青锋;冯程程;沈烨虹;邵夏炎;田志强;周佳辰;张奇志;;马铃薯凝集素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经鼻入脑靶向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朱铉;李福男;苏美琴;;巯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眼用纳米粒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高静;张玮;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高小玲;武炳贤;陶炜兴;陈钧;蒋新国;;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介导多肽药物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潇;;眼用氟尿嘧啶纳米粒制剂的制备[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应大君;陈卫军;周丁华;;内皮细胞机械感受功能的实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邓红;李懿萍;来茂德;;高糖环境细胞间相互作用对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林萍章;PualJ.Pearson;RaymondCartier;KazuhiroHashimoto;HartzellV.Schaff;;内膜再生过程中,内皮细胞之反应[A];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讨论会论文专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王小龙;纳米粒子可经水果等食物进入人体[N];科技日报;2013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记者 白毅;新型药物纳米输送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华凌;磁电纳米粒子可传递药物直入大脑[N];科技日报;2013年

6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中药抗血栓机理及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医学研究取得佳绩[N];科技日报;2000年

8 ;上海中药研究所制备出氟苷新型给药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赵军;耳毒性药物对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10 华朋;热爱老年事业 投身老年医药[N];中国老年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静;靶向多肽修饰在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2 陈红丽;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韦伟;新型功能性油脂的生物催化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李琳;基于氨基酸转运体LAT1靶向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和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6年

5 龚明福;蛙皮素样肽t-BBN介导的金磁纳米粒对乳腺癌MRI/CT靶向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6 吴广升;壳聚糖温敏凝胶缓释SDF-1α和壳聚糖/antimiR-138纳米粒促进骨再生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7 金建昌;不同儿茶素-β-乳球蛋白纳米粒特性与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差异[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8 朱伟;叶酸偶联白蛋白cypate纳米粒的构建及靶向膀胱癌光热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9 苟靖欣;高载药量延迟电荷翻转纳米粒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7年

10 刘京硕;聚多巴胺介导的不同表面修饰纳米粒的构建及其体内外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藤;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硬膜外释药特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峻;新型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欢;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慧中;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5 杨涛;复合诊疗纳米粒用于多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郭苗;载Cypate多功能纳米粒在肿瘤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孙川;靶向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初步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薛君;AFP单抗修饰的载DCN PLGA纳米粒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刘婷先;基于结合型寡聚核苷酸构建药物与基因共载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黄丽;Cypate/DOX-SiO_2纳米粒用于肿瘤诊疗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65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565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1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