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1、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在左心室不同位置时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关系。2、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的最佳位置选择,为提高CR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提供理论证据。方法:经由精确、有效检索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初始至2018年2月28日。然后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逐篇选择,并对文献提取有用数据。对文献的质量评价采取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的定量分析依据异质性检验及I~2选择适合的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用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 5.1对提取的数据综合分析。结果:1、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2篇文献,包括中文6篇和英文6篇;发表时间:2003~2017年期间;共含有985例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752例。2、定量分析结果如下:2.1、对最终纳入的12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提高,但异质性大(P0.0001,SMD=2.6,95%CI:1.59~3.60,I~2=71%)。对纳入的文献分析,考虑不同文献中研究的心衰患者CRT后时间不一样,分别有1周、3月、6月、1年、2年,故按CRT后时间("f3月、6月、"g1年)行亚组分析。2.1.1、CRT后时间"f3月:对纳入的4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LVEF均提高,仍有较大异质性(P=0.08,SMD=0.56,95%CI:-1.62~2.73,I~2=56%);选择以随机效应分析模型的方法研究(P=0.08,SMD=0.13,95%CI:-0.30~0.56,I~2=55%);两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54),可能因CRT后治疗时间较短,心肌同步性恢复不完全,或者存在其它影响因素。2.1.2、CRT后时间=6月:对纳入的4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LVEF均提高,无异质性(P=0.76,SMD=1.42,95%CI:0.04~2.80,I~2=0%),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4)。2.1.3、CRT后时间"g1年:对纳入的5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LVEF均提高,无异质性(P=0.76,SMD=6.73,95%CI:4.87~8.60,I~2=0%),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2.2、对纳入的5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QRS波时限(dQRS)均减小,无明显异质性(P=0.35,SMD=-11.84,95%CI:-16.37~-7.31,I~2=9%),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2.3、对纳入的5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减小,异质性小(P=0.27,SMD=-3.93,95%CI:-6.41~-1.45,I~2=23%),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02)。2.4、对纳入的4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减小,无异质性(P=0.96,SMD=-9.95,95%CI:-24.31~4.41,I~2=0%),但两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17)。2.5、对纳入的3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6分钟步行距离(6MWD)均提高,无异质性(P=0.68,SMD=11.20,95%CI:-14.30~36.69,I~2=0%),但两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9)。结论: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后临床效果及预后紧密相关,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左心室侧壁较非侧壁对心衰患者临床疗效更佳,Meta分析提示:临床医师给予心衰患者行CRT时,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在生理解剖等条件允许下选择左心室侧壁,心衰患者CRT后疗效越佳。然而有必要行更多质量高、样本大、不同中心、前瞻性的RCT研究进一步证明。
【图文】: 纳入文献总体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文献每篇的质量评价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4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才,王庆旭,黄明礼,莫永朝;起搏电极难于固定得以处理1例[J];四川医学;2001年08期
2 金捷;梁国光;黄诒焯;崔长琮;;两种起搏电极电性能动物对照实验的成对试验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1期
3 杜修海,秦勉,曹世平,张明旭,胡静泠,张卫泽;成功拔除滑入右心内的起搏电极残端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年03期
4 叶文胜,张耿新,刘建球,刘怀昌,王玉燕;内蕊钢丝连续曲折法拔除感染永久起搏电极[J];华夏医学;2001年06期
5 张萍;低能量心脏起搏电极的回顾与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年02期
6 叶文胜,李公信,傅向阳,黄敏,高燕;拔除复杂疑难残损永久起搏电极的一种新方法[J];华夏医学;2002年01期
7 王聪侠,牛小麟,段宗明,董新,党寅虎,朱参战,张明娟;硅胶封闭感染性起搏电极残端法的疗效及安全性随访与评价(英文)[J];中国医学工程;2004年04期
8 陶四明,韩明华,郭涛,李易,李建美;左室起搏电极置入的实践经验[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年04期
9 王艳飞;任越;赵文萍;尹博英;王春彦;;临时起搏电极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29期
10 金捷;孙卫新;黄诒焯;崔长琮;付文;;经表面活化处理的各向同性碳心脏起搏电极电性能的动物对照实验[J];医学物理;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耕;;起搏电极拔除现状:指征和对策[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年
2 黄晓晖;;紧急床边经静脉心内膜起搏3例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3 王晓东;张树龙;董颖雪;;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的再评价[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傅国胜;朱莹;马坚;王方正;;感染起搏电极回收一例报告[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黄显华;李金源;;不同穿刺方法经腋静脉安置永久心脏起搏电极的比较[A];全国第十二届心脏学会第十五届心功能学会和《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黄显华;;心室起搏电极近端移位致频发室性早搏一例[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7 汪芳;孙宝贵;陈岗;庄文燕;薛吉祥;;右心室起搏电极使膈肌痉挛的认识和处理[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8 方祖祥;;起搏器与起搏电极的设计考虑和技术进展[A];21世纪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肖群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心室起搏电极位置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Meta分析[D];南昌大学;2018年
2 赖卫国;被动起搏电极参数随访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3 王晓东;心脏超声及X线对右心室起搏电极定位的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4 杨东伟;犬右心房最早激动点处心外膜双极电图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
本文编号:
2660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6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