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基线PR间期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1 13:26
【摘要】:目的分析体表心电图中基线PR间期与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的结局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对比PR间期延长在心力衰竭患者的CRT结局中与PR间期正常患者的差别,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0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共80例HFrEF患者,术后6月复查心脏彩超评估反应情况、行6MWD评估心功能状况,以全因死亡和再入院为终点事件,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9(22,53)个月。根据术前基线PR间期分为2组:PR间期正常组(≤200ms)(n=58例),PR间期延长组(200ms)(n=22例)。分析两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RT术后患者有反应相关的独立因素;应用Kaplan-Meier风险函数曲线、采用Pariwise log-rank检验比较分析PR间期两组间的差异与终点事件的关系,进一步用Cox回归分析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影响得出结论。结果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QRS≥150ms[OR 7.449,95%CI:1.147-48.365]、RVEDD[OR 0.131,95%CI:0.025-0.671]、△LVEF[OR 1.347,95%CI:1.106-1.640]是CRT植入术后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Kaplan-Meier风险函数曲线分析提示PR间期延长相较于PR间期正常的患者再入院及达到复合终点风险高,Log-rank检验P值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RT植入术后6月内LVEF的变化值、术前不合并LBBB均是CRT植入术后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R间期在再入院、复合终点多因素Cox回归验证中无统计学意义,此外,CRT植入术后6月LVEF的恢复值[HR0.924,95%CI:0.884-0.967,p=0.001]、基线6MWD[HR 0.995,95%CI:0.991-0.999,p=0.007]是CRT植入术后患者达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本次随访期间,基线PR间期或许不能预测心力衰竭患者CRT植入术后反应、再入院和死亡。CRT植入对于合并PR间期延长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明确。QRS≥150ms、RVEDD、△LVEF是CRT植入术后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右室扩张越明显,术后6个月LVEF变化值越小,CRT无反应的可能性越大;CRT植入术后6月LVEF改善程度越小、术前不合并LBBB是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CRT植入后LVEF恢复不佳及基线6MWD较差是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1.6
【图文】:

曲线,预测价值,植入术


图 1 RVEDD/BSA 预测 CRT 植入术后有反应的预测价值stic 回归分析中,发现术前 RVEDD 是心脏再同步(p<0.05),进一步绘制 ROC 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1-特异度)来计算,RVEDD/BSA 为 24.2mm 线下面积为 0.792(95%CI:0.681-0.903,敏感度01)。因此经体表面积校正后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术前右室扩张越明显,与终点事件:入选 80 例患者,患者随访至 2019 年 2 月,中位随访过程中,有 6 例达到全因死亡终点,26 例因心功位随访时间病例数共 41 例。

曲线,风险函数,再入院,间期


图 3 不同 PR 间期与复合终点的 Kaplan-Meier 风险函数曲线 2、图 3 中 Kaplan-Meier 风险函数曲线所示,在本次随访>200ms)相较于 PR 间期正常(PR≤200ms)者再入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似乎预示着 PR 间期越长,高,为排除混杂因素影响,下一步带入 Cox 回归方程进行同 PR 间期与心力衰竭 CRT 植入患者再入院的 Cox 回归分因素分析中与再入院相关的因素纳入 Cox 回归模型:CRBBB、LVEF 恢复值、QRS 波群改善值均与再入院在单因(p<0.05);上述指标经校正混杂因素后,PR 间期似乎不(p>0.05);术前心电图不合并 LBBB 者、心力衰竭 CRT 较术前的变化值较差是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合并 LBBB 的患者的再入院风险越高(见表 7)。

曲线,再入院,风险函数,间期


图 2 不同 PR 间期与再入院的 Kaplan-Meier 风险函数曲线图 3 不同 PR 间期与复合终点的 Kaplan-Meier 风险函数曲线 2、图 3 中 Kaplan-Meier 风险函数曲线所示,在本次随访>200ms)相较于 PR 间期正常(PR≤200ms)者再入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似乎预示着 PR 间期越长,再高,为排除混杂因素影响,下一步带入 Cox 回归方程进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和波;高天林;路飞;周代秀;白一苹;;心电图对心脏再同步化疗效预测价值的初步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年23期

2 蔡志敏;拾中瑜;朱欢欢;王瑞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个案管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6年24期

3 焦航;;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7年04期

4 盛佳;汪健飞;;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的疗效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53期

5 宿燕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电池耗竭时的更换选择[J];心电与循环;2017年05期

6 肖敏;滕中华;周桂芳;黄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29期

7 郭峰;;慢性心力衰竭21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5年06期

8 白中乐;陶海龙;孟哲;秦奋;李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无应答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18期

9 蒋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年14期

10 施亚娟;鄢春喜;;浅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新的监测功能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晨;廖铭扬;何慧薇;杨志健;;双腔起搏器植入后超高龄顽固性心力衰竭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一例[A];2015年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2 张悦;管小娟;凌锋;杨继东;厉朝喜;;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A];2015年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3 王俊;陈安;沈法荣;孙国建;何浪;陈建明;;左室主动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临床分析[A];2014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刘丽文;马斌;张军;周晓东;张海滨;朱霆;段云燕;杨丽平;;瞬时波强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短期疗效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丁立刚;华伟;;心力衰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6 张静;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张东红;梁延春;韩雅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舒张功能的影响[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宋振华;张卫泽;;左心室大小和术后收缩压变化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关系[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金丽娟;王亚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马依彤;木胡牙提;马建军;林涛;汤宝鹏;张燕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与中远期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斌;胡元平;倪显达;管丽洁;张华;谷笑容;兰莉;;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A];2007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沈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一种新选择[N];科技日报;2014年

2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主任 王景峰 整理 王海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救治心衰患者[N];健康报;2010年

3 通讯员 郭川;市人民医院完成我市首例CRTD植入术[N];陇东报;2011年

4 记者 唐友明 通讯员 周晓婧;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二科 完成我区首例CRT-D手术[N];喀什日报(汉);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预测及右室导线位置对疗效、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2 顾敏;左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3 史浩颖;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妍;超声心动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陈永乐;超声评价心肌灌注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蔡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及远期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杨新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心脏机械重塑与心脏电重塑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国建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单中心病历分析及再同步化治疗应答预测因子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9 钱智勇;β肾上腺素能受体慢性激活对心脏外周生物钟基因的调控[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10 孙欣;综合指标提高超声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敏;基线PR间期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周佩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终末期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及无应答分析[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3 汪龙;碎裂QRS波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相关性[D];皖南医学院;2018年

4 郝艳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Ⅰ类适应证患者术后无应答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5 王嘉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疗效meta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6 高鹏帅;肾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7 刘怡婷;相对窄QRS波心力衰竭患者行左室四级导线介导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短期疗效评价[D];宁夏医科大学;2018年

8 尹发慧;性别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影响的荟萃分析[D];兰州大学;2018年

9 吴颖;V1导联R/S比值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10 李娜;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预测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6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76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b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