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他滨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发生铁死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51.3
【部分图文】:
图 1:GPX4 利用谷胱甘肽清除脂质过氧化物[6]常综合征(MDS)是最为常见的成人获得性骨髓衰特征,是髓系肿瘤的异质性集合。其主要特征包括少、易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等,总体生病率为 3-4/105[8]。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病率为 7-35/105,男性高于女性[8]。示,50%-80%的 MDS 患者存在铁过载,祛铁治疗。MDS 患者发生铁过载的机制主要包括:(1)输血
14图 2 地西他滨诱导铁死亡现象与其作用浓度及时间的关系(*P<0.05)1.2.2 不同细胞死亡方式抑制剂及地西他滨对 MDS 细胞活力的影响为观察 Fer-1(铁死亡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程序性坏死抑制剂) 、z-vad-fmk (凋亡抑制剂)、DFO(铁离子螯合剂)对地西他滨抑制细胞活力的影响,设立对照组、地西他滨组、地西他滨+Fer-1 组、地西他滨+necrostatin-1 组、地西他滨+z-vad-fmk 组、地西他滨+DFO 组及单用各细胞死亡抑制剂组,分别作用于 MUTZ-1、SKM-1 细胞 48 小时,CCK-8 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图 3A)。结果显示,necrostatin-1、z-vad-fmk 单药可显著增加 MUTZ-1 的细胞活力,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necrostatin-1 单药可显著增加 SKM-1 的细胞活力(P<0.05);necrostatin-1、Fer-1和 DFO 均可部分逆转地西他滨对 MUTZ-1、SKM-1 细胞的生长抑制,Fer-1 的作用最为显著(P<0.05),而 z-vad-fmk 则无此作用。说明 MDS 的发病机制可能主要涉及程序性坏死与凋亡,地西他滨诱导 MDS 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可能是程序性坏死与铁死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学峗;周茉;孙乃同;王纯斌;盛薇薇;邵钰;李小莉;;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6年09期
2 车绥艳;蒋文慧;;地西他滨在恶性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19年06期
3 马洁;;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2期
4 聂芳娜;薛华华;;小剂量的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9年07期
5 龙永翰;林文远;;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给予地西他滨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71期
6 ;“血液肿瘤,唯晴可待” 地西他滨临床用药经验第二期有奖征文通知[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年01期
7 李娜;;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35期
8 张前鹏;韩永胜;皖湘;孙光宇;;地西他滨与传统化疗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比较[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年01期
9 吴晓;徐敏;;地西他滨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年23期
10 ;“血液肿瘤,唯晴可待”地西他滨临床用药经验第二期有奖征文通知[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强;郑智茵;;地西他滨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剂量与疗效研究进展[A];2015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2 郑春梅;刘锋;;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帅;朱雨;沈文怡;李建勇;何广胜;;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四例[A];第四届全国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淋巴肿瘤诊治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朱雨;洪鸣;许戟;朱华渊;张苏江;陆化;何广胜;李建勇;钱思轩;;地西他滨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A];第四届全国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淋巴肿瘤诊治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李素霞;朱宏丽;卢学春;郭搏;林洁;杨波;冉海红;翟冰;刘洋;杨洋;范辉;;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初步应用[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6 金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若干进展[A];2014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牛超;朱珊;崔久嵬;陈京涛;;地西他滨对γδT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8年
8 杨力;徐瑞容;;地西他滨联合曲古抑菌素A对SKM-1 MDS细胞株的体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边祥海;王宙政;韩艳霞;胡蓓莉;黄菊;陈丽花;;地西他滨联合三氧化二砷对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细胞株的体外研究[A];2012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杨波;汪海涛;蔡力力;朱宏丽;卢学春;;超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高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张旭;治疗MDS的重大突破[N];中国医药报;2015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蔡德山;“他滨”渐显明星相[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雪敏;MDS诊治进展[N];医药经济报;2010年
4 赵淑菊;他滨类一山容二虎[N];医药经济报;2013年
5 赵舒;浙江大病保险外企品种亮了[N];医药经济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蕾;铁过载损伤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促进转白的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刘茜英;地西他滨抗肿瘤作用及其长循环温度敏感脂质体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3 段丽敏;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4 庞艳彬;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点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5 姜立彩;地西他滨联合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慢性髓性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6 胡永仙;调节性γδT细胞在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张又夕;口服地西他滨拟肽类前药的设计与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8 邵琳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层诊断及去甲基化分段治疗[D];山东大学;2014年
9 岳兰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造血克隆的早期识别及根治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10 郭昊;白介素35基因治疗协同地西他滨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欢;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D];延边大学;2019年
2 胡贤良;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在评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D];南昌大学;2019年
3 杨成艳;超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疗效的评估[D];蚌埠医学院;2019年
4 朱嘉奇;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与预后因素分析[D];南华大学;2019年
5 张文霞;地西他滨提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血小板水平机理的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6 石林;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7 程爽;地西他滨与预激方案单用及二者联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比较[D];蚌埠医学院;2019年
8 徐彩云;奥沙利铂联合地西他滨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株MKN-28的机制研究[D];南华大学;2019年
9 律琦;地西他滨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发生铁死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10 刘佳;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丙戊酸用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维持治疗[D];郑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21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21932.html